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秦朝的钱币秦半两,流通时间不长,但有一点特征却延续了两千多年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04:31: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秦朝的钱币秦半两,流通时间不长,但有一点特征却延续了两千多年                                                         2019-03-21 01:16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秦国自己也有布币和环币,而且环币的币面上还铸有“两”、“朱”(即铢)等字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废除原先所有货币,并重新规划了两种货币:一种是上币,用黄金制造,单位是镒;另一种是下币,用铜铸造,单位是半两。所以又称为“半两钱”,后世习惯称为“秦半两”。一般来说,上币数额巨大,用于大额支付,比如象皇帝赏赐之类;而下币才是普通老百姓之间日常流通的。

有人怀疑秦始皇其实并没有将铸币权完全控制,因为现代出土或流传下来的秦半两,在重量和含铜量等方面几乎枚枚不同,其差别巨大。对此,一些专家认为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度量衡,但短时间完全落实的可能性不大,各地度量衡不同,造成钱币品质不一,应该是比较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许当时直接将铜器融化制钱,铜器本事品质不一,所以制造的钱币自然也参差不齐。


从形势上看,秦半两当中的字迹较高,且四周没有凸起的轮廓保护,所以字迹非常容易磨损。钱币的外围应有凸起的轮廓,以保护当中的文字、图案,这在现在是个常识。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刀币就已经拥有了这样的功能,而自汉以后,由五铢钱开始,这也成为了定例。但欧洲则要到一千多年之后才发现其中的诀窍。

虽然秦半两在很多方面尚不完善,但有一点它是鼻祖。就是他的形状,外圆内方。后世的“孔方兄”都是自它而始的。以前的钱币也有很多有孔的,但以圆孔的居多。到它这儿为什么改了呢?通常会说两种原因。


一种原因认为麻绳穿过钱孔,方的老实,圆的容易转动。所以圆的比方的更容易被磨损。算是个理由吧,只是听着怪怪的;另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迷信阴阳五德之说,外圆内方实是比拟天圆地方。古人样样要求“师出有名”,这应该是个站得住脚的说法。

事实上不管哪种说法,但从铸造的角度讲,中间方孔无疑是一大进步。因为制钱是将铜水灌入“范”中(模具)成型,然后再拿出来。从范中刚拿出的钱币会有一根细细的铜尾巴,而且周边毛糙需要打磨。当时的方式是当中一个固定的柱子,将铜钱套上去,然后人工打磨。如果是圆孔,则是圆柱,打磨时钱币跟着受力转,不容易控制;如果是方孔,当中就是方柱子,钱币套上去被锁住,打磨时既省力又有效率。


尽管“秦半两”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毕竟是我国货币的首次大一统,拥有巨大意义。而且这种外圆内方的形状,一直要到清朝末年才会结束它的使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6 07:39 , Processed in 0.00820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