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俭朴生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06:10: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俭朴生活                                    

            

        2019-03-22 11:35                                                   

                  

毛泽东与农民交谈,衣着朴素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是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人民心中享有极高声望。他们廉洁奉公,勤俭节约,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为全党、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
毛泽东:袜子上常有补丁
毛泽东生活十分俭朴,力求节约。如他在北京所住院子里的路灯,从来不准通宵开灯,并且要求路灯关掉一半,省下电让工厂搞生产。毛泽东的烟瘾很大,但用过的烟盒都舍不得扔掉,而让警卫收集起来,到外面再买些散烟装进去,连火柴盒用完也是重复利用。抗美援朝期间,一次工作人员想给毛泽东翻修房屋时,也受到他的严厉批评而作罢。
毛泽东的衣着简朴,衣服更是补了又补。他在1949年接见民主人士时,还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只在开国大典时才定做了新制服,但他只有在开会和接见外宾等场合才穿。他的一双袜子穿了多年,导致袜筒经常滑落在脚踝上且容易露出补丁。工作人员在他会见外宾时,常常用“小心,家丑不可外扬”的暗语,提醒他坐下时要收腿,以免让人看见袜子上的补丁。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接待外宾安排上讲究形式,注重排场,招待外宾的国宴丰盛异常,浪费现象十分突出。毛泽东为此批评指出:“接待外宾的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这是阔少的恶习,阔少是挥霍国家资产的败家子!”他认为勤俭节约和反对浪费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无论何时都要坚持到底,极大改变了外宴招待上的浪费之风。
毛泽东在公务往来之际,常常收到很多礼品,工作人员曾劝他把一些礼品留下来自己使用,但他总是嘱咐工作人员将这些名贵礼品一一造册,上交国库,公私分明。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外出办事,多靠骑马或步行。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他也多是坐国产小车,从不坐豪华外国车。毛泽东到全国各地视察时,也从来不吃请,不搞特殊化。为了减轻地方负担,他甚至不用地方宾馆的东西,牙刷等洗漱用品都自己带,有时连行军床、窗帘也带上。这是因为当时地方群众都十分崇拜毛泽东,他用过的东西便都收藏起来,所以他外出考察时直接自带行李,以免造成对地方上的浪费。
周恩来:一直住老式平房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但国家财力有限,故身为“总管家”的周恩来对政府兴建或扩建各类楼堂馆所控制较严。1950年,外交部大楼准备修缮,周恩来特意给外交部领导写信强调节俭,要求东楼应停止装饰,西楼只修补破漏之处,一切家具,不许购买。1956年,国务院一些部委领导曾提议修建一座气派的办公大楼,并且已经选址规划,但周恩来一直没有答应,认为要勤俭建国,利用中南海旧有的房屋,照样可以开会办公。在他任国务院总理期间,更是坚持反对各地大兴土木,而是节约财力用于经济建设。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在兴建“十大建筑”时,周恩来也规定了几条原则,如十大建筑所需材料全部用国产的,不许进口,兴建中要厉行节约,不能浪费,一切量力而行等。为了节省劳动力开支,周恩来还号召机关干部参加建筑义务劳动,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在安装150吨钢架时,他还亲临指导完成。
当时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去的大城市都设有内部招待所,对住招待所的人员所用的房子、汽车都不收费。事后,周恩来指示工作人员到这些城市进行了调查,纠正了这些做法,并专门发布文件强调在对内招待工作中,要杜绝用公款请客,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生活特殊化的不良作风。有一次周恩来到东北考察时,也拒绝了当地领导安排的高级住宅,而是集体入住普通的宾馆。
周恩来过着俭朴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从新中国成立入住中南海,直到1976年逝世,他一直居住办公在中南海西花厅。西花厅是一座老式的平房,由于年久失修,油漆脱落,水管陈旧,屋内地面是旧砖而且潮湿,窗户的缝隙太多,不利于挡风御寒。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维修,都被周恩来拒绝,有一次工作人员趁周恩来出国,换了地板和窗帘,他回国后提出严厉批评,让他们又换掉,并多次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作出检讨。
刘少奇:一条床单用十几年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身为国家领导人,在生活上十分简朴。他的居住和办公条件很平常,住的是一幢旧式房子,只有办公室、卧室及客厅三间。房子因年久失修,已经十分破旧。后来,管理部门为他换了新房,但他的办公室除了简单的桌椅办公用具外,没有地毯及其他豪华的摆设。1960年,中央办公厅发文,规定干部的住房标准和收费标准。刘少奇非常重视此事,让工作人员丈量自己家的住房面积并查看用水用电情况,嘱咐一定要如实地按办公厅规定缴费。
刘少奇的日常用品也非常朴素。他的一条床单一用就是十几年,一条带格围巾也是用了十多年,上面的绒都磨光了,也舍不得丢掉。他在家里穿的都是布衣、布鞋,工作时穿的一双皮鞋整整穿了六年还舍不得扔掉。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公做的两套制服,平时也很少穿,只在正式集会或在外事活动时才穿。刘少奇到工厂、农村去搞调查,也是极为俭朴,穿的多是一身蓝布衣服,戴一顶蓝色布帽子,脚上一双青布鞋,丝毫看不出国家主席的架势。1963年,刘少奇出访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四国,行前外交部礼宾司通知给他做礼服,刘少奇认为出国不一定非得穿新衣服,后外交部说要注意国家形象时,他才勉强同意做些薄衣服。
刘少奇吃饭都是力求简单,早饭多是咸菜稀饭,在夜间工作到零点才吃晚饭,通常是由妻子王光美把家里人中午吃剩的饭菜烩一烩当作晚饭。因为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与蔬菜奇缺,刘少奇带头要求自己节俭开支,共渡难关。
刘少奇去地方视察时,也是力求从俭,对身边人员有严格要求,提出“三不准”的规矩,不准地方上接送与请客吃饭,不准工作人员向地方索要东西,参观时不准地方人员前呼后拥地陪同。特别是对地方领导的送礼行为,刘少奇坚决拒绝,要求身边人员立即退回。后来刘少奇发现即使不接受地方上的东西,他们也会照样准备物品用作接待,于是他在出行时都自带茶叶、香烟,不用地方上招待,以免造成浪费。即使是在接见外宾时,出于礼节不能用自带的茶叶沏茶了,但他仍旧吸自己带的一般香烟。外宾送给他的礼物,都交给故宫博物院作陈列品。1960年,刘少奇到苏联参加81国共产党会议,作为代表团团长,按规定发给5000卢布零用费。但他没用一个卢布,全交给我国驻苏大使馆作为公费,由此可见其良好的工作作风。
(摘编自2016年5月12日《团结报》,原文标题:《开国领袖们的俭朴生活》,作者:海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4 03:40 , Processed in 0.03230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