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与边塞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3:26: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诗词中的毛泽东之十一【毛泽东与边塞诗】             2019-03-21 10:14                                                   

                  

5、毛泽东与边塞诗

中国文学史上凡伟大作品的产生,除作者丰富的生活实践及深厚的艺术功力外,与之广泛吸取和借鉴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大关系,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巨大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毛泽东一生好学,读书之博,堪惊世人。他对许多著名诗人的生平知之甚详,其代表诗作亦能背诵,像白居易的《琵琶行》,凡六百一十二言毛泽东能默诵并手书,由此可见他对古典诗词的精读程度是何等惊人。当老人家八十多岁时,听到董必武同志逝世的消息时,难过万分,闭门一天,听南宋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的录音且反复击节而歌,并将“更南浦,送君去”改为“君且去,休回顾”以寄托哀思、悼念亡友。毛泽东一生写下了许多空前绝后的诗词。其古体诗词创作的圆润程度出神入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无人逾越的高峰。
可以说古典诗词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和高妙的表现技巧,而毛泽东对古典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则能熟练运用之,或顺其意而任意挥洒,或反其意而点石成金。他的创作风格由他自己所言:“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正像一位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所说:“毛泽东不仅熟悉古代诗人,而他自己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毛泽东的诗具有古代诗人的伟大品质。”但总的来说,唐代边塞诗对毛泽东诗词影响还是很大的。
一、边塞诗对毛泽东诗词风格的影响
唐代边塞诗是唐诗中的精华:这些诗作塑造了许多边关健儿的英雄形象,交织着英雄气概和儿女柔情,写得极其悲凉雄壮。如高适之《燕歌行》、岑参之《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之《出塞》、王维之《使至塞上》等作品,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作。这些边塞诗人们,他们以悲壮沉雄的笔调,以建功边关的雄心,写出了许多景象奇丽壮阔、气势雄伟飞动、笔力驰骋遒劲的旷世之作。那作品中所描绘的雄壮的军旅生涯,那壮丽的边塞风光,以及那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和那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雄心壮志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使后人们以热血和生命,勤劳和智慧,为我们这伟大的民族增光添色,留下了厚重和辉煌。
而毛泽东作为一代帝王,一代英雄,又是擅长学习古典文学的圣手,自然深得其中精义,创作了许多灿若日月的诗篇。他的诗词创作,除魏晋之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唐之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外,唐代边塞诗作对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可以说,没有唐之边塞诗,毛泽东就不可能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军旅题材创作的辉煌。因此,也不可能产生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同时,没有唐之边塞诗,毛泽东也不可能在以后的战斗岁月和和平年代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诗篇。
从盛唐诗人们悲凉沉雄的创作风格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唐代边塞诗中的主题特征,那就是坚强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既有唐代边塞诗悲凉肃杀的意境,如李白之《塞下曲六首》中晓月寒霜、冰凝的马尾、雪中旌旗的画面,与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的上阕画面何其相似。又有唐代边塞诗雄浑壮阔的气势,如毛泽东所创作的《十六字令三首·山》、《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古代边塞诗中所描绘的边塞的自然风光,悲壮的战斗氛围,复杂的士兵心理,作者的爱憎情感,以及所有这些氛围融合而成的慷慨激昂深沉悲壮的艺术风格,都对毛泽东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无与伦比的影响,因为这种悲凉沉雄的艺术风格恰又是毛泽东古体诗词创作中的主流风格。在毛泽东诗词中,能体现这些风格的,其代表作如《沁园春·雪》、《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和后来所作《七律·登庐山》、《七律·冬云》等篇章。
二、对毛泽东英雄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所有的边塞诗人中,对毛泽东诗词创作影响最大的是王昌龄。王诗以沉雄的笔力写出了汉唐雄风和诗人们以军功人侯的雄心壮志及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这是唐之边塞诗的精华,也正是这精华所在,影响和感染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英雄之气。尤其是那声情激越、沉雄英爽的意境,不仅直接影响着毛泽东诗词创作,而且给毛泽东一生的英雄志向和英雄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很大的影响。
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被历代文人举为诗家之绝唱,曾被明代李攀龙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从该诗声调高远、气势雄浑,以及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沉中不难看出,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毛泽东当在之列。如他十七岁在告别韶山时写给父亲的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与王诗比较无论是音韵,还是主题,以及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气势都是一样的,王昌龄诗的磅礴气势在于,他是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下笔,从而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莽的意境,而毛泽东则是从英雄的志向下笔,万里之志,脱口而出,不着痕迹。只不过当时毛泽东尚未成年,诗中气势稍逊而已。
毛泽东在《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中云:“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这词中之“红旗、落照、西风、孤城”都是古代边塞诗作中的意象。由此我们不禁想起唐高适之《燕歌行》:“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在岑参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句。毛泽东词中一句话就用了许多个古代边塞诗中的意象,可见边塞诗对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影响是何等之大。
我们再看一下毛泽东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上阙:“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提了张辉瓒。”大战告捷,生擒敌酋,这是何其的威武雄壮!这使我们不禁想起王昌龄之《从军行七首之五》:“大漠风尘日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在朔风怒吼中,大漠尘起,天昏地暗,一支劲旅掩旗而行,大军尚在途中,捷报传来,前锋已大获全胜。这种雄壮气氛的描写,以及诗中沉雄英爽的情致与毛词是极其相近的。再看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念奴娇·昆仑》之上阙:“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毛泽东笔下的昆仑山如奇峰矗峙,天外飞来,这气魄之大,笔力之雄,也只有大手笔者尚可为之。
在诗词的用典上,唐之李颀的《古从军行》中,那汉皇唐用之表现手法,与毛泽东之《沁园春·雪》下阙之用典则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正是这首《沁园春·雪》,词中王者之气和英雄之气交相辉映,使英雄主义精神达到极致。总之,毛泽东借用古代边塞诗作的意象,并熟练地运用在自己的诗作中。英雄主义精神是唐代边塞诗的精髓所在,毛泽东经过去芜存菁的吸取后,熟练地运用在古体诗词的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军事题材的作品大气磅礴,且苍劲豪迈,洋溢着胜概英风。
三、毛泽东创作的边塞诗
毛泽东是擅长写边塞诗的圣手,在毛泽东诗集中有不少边塞诗作。就区域而言:《清平乐·六盘山》所写地是今之宁夏南部,古之边塞也;《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所写地今之陕西,古设有陕西经略使,亦古之边塞也;《沁园春·雪》所写地为今之山西西部,秦晋高原亦古之边塞;《忆秦娥·娄山关》所写地为贵州北部,为古代西南边境之要塞;至于所作《张冠道中》及《喜闻捷报》所写地为陕北,更是正宗的古之西北边塞。在边塞之地且又写军旅题材,不是边塞诗,却为何也!
就意境而言:在毛泽东《五律·喜闻捷报》中“秋风度河上,大野人苍穹”,就不禁使我们想到王维之《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景象(茫茫大漠里燃起一条高直浓黑的告警狼烟,迢迢大河里低垂着一个圆大血红的落日);在《清平乐·六盘山》中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禁使我们想到范仲淹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这首被欧阳修称之曰:“穷塞主之词”,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当然,这是宋代的边塞词了)。
就意象而言:在毛泽东诗词中“红旗”这一古代边塞诗意象被毛泽东反复使用,如:“红旗”跃过汀江《清平乐·蒋桂战争》;
红旗卷起农奴戟《七律·到韶山》;
壁上红旗飘落照《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等等,不一而足。
另外,当我们读起毛泽东之《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我们不禁遐想诸多,既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雄壮之威,又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英雄之志,还有“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军旅之雄。当然最能体现毛泽东边塞诗的还是《五律·张冠道中》: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诗中除“征马嘶北风”及“戎衣铁甲”句与古代之“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王昌龄·从军行》之一,和“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极为相近之外,毛泽东还明明白白地说出:“踟蹰张冠道,恍如塞上行”。连诗人自身都恍惚地行军在古代的边塞上了。
毛泽东另一首边塞诗《五律·喜闻捷报》: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这是毛泽东在陕北转战时,前线传来捷报,诗人欣然赋诗。王昌龄之《塞下曲》云:“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毛泽东则“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确与王诗颇为相似,但细读全诗就能感到,毛泽东无意渲染塞外肃杀的寒秋。因此,诗中不但毫无悲凉之感,反而有一种雄壮威严的气势,甚至还有大战告捷后的一丝欣慰。如果从“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中,尚能看出毛泽东在战火纷飞之中的一缕儿女柔肠,那么从“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中看,毛泽东则又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很快又转向风云之气,回到大英雄的本色之中。
关于这首诗,许多注者都认其颇有杜甫诗风,因在该诗中既能感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的沉重,又能感味到“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欣喜。笔者深以为然,这不仅是离乱之作和单纯的闻捷而舞,而且还有一种大军整装再战的杀伐之气。因为作为运筹全局的三军统帅毛泽东,不可能因一战的胜负而喜忧于色。当然这其中不乏诗人的欣慰,但表现更多的还是大帅的威仪和军旅之雄。作为诗人,毛泽东还是以凝重的心情使用边塞诗的诸多物象,来描写那一段历史。尤其是诗中之“秋风”、“大野”、“苍穹”、“边城”等诸多古代边塞诗中物象的使用,说明该诗应是毛泽东边塞诗作的典型之最。

2013年12月,作者耿汉东先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大会上发言
【作者简介】耿汉东,安徽省淮北市人,大学本科。先后供职于中共淮北市委宣部和淮北日报社。喜欢读书,敬畏文字,己创作出版15部作品,主编6部诗集。现为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9-3-23 13:54:41 |只看该作者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2 08:11 , Processed in 0.00892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