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国纯 于 2019-3-28 22:33 编辑
蹉跎岁月是本书 ——写于下乡50周年
孙茂成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由这两段最高指示引发的起始于1968年结束于1976年的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连同其母体即那场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早己被历史全面否定。痛定思痛,人们通常把我们这一代知青所经历的这段惨痛的历史悲剧称之为蹉跎岁月。岁月蹉跎,刻骨铭心。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恍如昨日。抚今追昔,那难以忘怀的蹉跎坎坷,不就是千千万万知青用时代的笔和墨,蘸着他们的血和泪,以牺牲宝贵的青春为代价写就的一本书吗?那么,这是一本什么书呢? 这本书首先揭示了“知青”是有知还是无知?尤其是1968年下乡的1947年至1952年出生的从初一到高三的毕业生,即所谓的“老三届”。其中高中生学到了一定文化知识,而初中生所学文化知识相对较少,少数几乎就是小学文化。即使高中生,除所学文化知识外,对其它领域知识也是一无所知。何况知识是相对的,在浩翰的知识海洋中,所学有限的那些“知青”,刚到农村时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甚至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门就想家,晚上撒尿都害怕,至于对社会这门学问则更是空白,简直就是无知学童。所以,把这些无知的孩童冠以知识青年实属荒唐。对于他们,基本的任务是继续学习文化知识,但不分青红皂白地剝夺其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不管愿意与否全部上山下乡,既是粗暴的强权,又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客观规律的无知逆行,其结果是中小学不上课,学工学农学軍,大学全部关门,造成史无前例的教育和文化上的倒退。 接着这本书还揭示了再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接受谁的再教育?自然是农民。谁都知道,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有其勤劳善良能吃苦的一面,但其狹隘、落后、自私的一面,也是无法否认的。如此被教育的对象,成为再教育“知青”的老师,岂非自相矛盾?然而,也只能顺其自然。作为老师的贫下中农,其所谓再教育,除了所谓的忆苦思甜,教教怎样做农活,舍此那就是全社会的再教育大课了。诸如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批林批孔批宋江;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走资派还在走,反击右倾翻案风等等。如此人整人的再教育,对于“知青”的信仰导向、心理创伤终生都难以拨正愈合。 这本书还揭示了广阔天地是什么样的天地。所谓的广阔天地,除兵团和农场外,泛指散落在各地由一村一屯组成的生产队。农业生产落后,政治生态恶劣,封建宗族势力顽固,农民生活艰辛,这就是彼时广阔天地的写照,也是“知青”走向社会的第一课堂。下乡到这里的“知青”,显得那么地弱小、无助与可怜。为了生存,也为了接受所谓的“再教育”,他们披星下地,戴月收工,生技欠缺,苦不堪言。既便如此,不仅挣不着多少工分,还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困苦和饥饿的煎熬中,有的女知青不得已将终身委屈地献给农民;有的因为受到欺凌和灾害事故永远长眠在那里;有的通过各种关系自找出路;有的忍受不了饥苦往家里跑;多数人则处于无奈的彷徨和奋争之中;而无数凡有“知青”的家庭,每天都生活在父母牵挂儿女、儿女想念父母日夜不安甚至苦闷迷茫之中。如此畸形的社会状态,那些荒凉、贫脊、落后的一个个乡村,怎会是德、智、体课堂的“广阔天地”?因此,每一个度日如年的“知青”无不翘首以盼,渴盼早日离开这个难耐的“广阔天地”,重返父母身边和求学之路。我的一位老同学,是所谓“可教育好子女”,下乡近六年,多次抽调都没有她。在孤苦无助中独守青年点,前不见出路,后难近亲人。念天地之广阔,独怆然而泣下! 20世纪70年代初,城市各单位亦承担起了上山下乡的光荣任务,不仅费尽口舌,还要出钱出物出力送孩子们下乡,以致孩子哭、家长骂,天怒人怨——学生、家长、单位、农民四不满意!“广阔天地”只能越走越窄,直至自消自灭。 这本书还展示了在逆境中求生存,与苦难顽强搏击的可爱的群体。这个群体遍布在乡村的一个个青年点。尽管都面临着劳动上的苦与累;生活上的饥与寒;身心上的伤与痛;前途上的渺与愁;甚至不幸的血与泪。但绝大多数“知青”,面对困苦坚韧不拔,靠拼博,靠毅力,靠团结,靠智慧,以超常的忍耐克服了时代不应给予的艰难坎坷,挺到了最后,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经历了身体和意志磨炼的他们,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或执教,或务工,或经商,或参軍,或从政,以一片爱国爱民之赤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王义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中央政治局几位老“知青”不正是其中之翘楚吗?实践证明,这一代“知青”无愧为社会和家庭之中流砥柱。历史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追忆20世纪6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疑是动乱祸及千家万户,以最大受害者“知青”为主角的蹉跎岁月无疑是一本书。这本书集酸甜苦辣为一体,融人生、家庭、社会为一炉,是每个“知青”乃至这个群体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今,已经整整50年过去。今天再翻开这本书,追忆往昔,不禁百感交集。我们应该牢记那段蹉跎的岁月,既要正视它给予我们的祸痛,也不可盲目荒唐地自喻青春无悔,而代之的则应是发扬精诚团结顽强进取的 “知青”精神,珍惜患难之中结下的情谊,以美好的心灵和健康的身躯,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携手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