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江西永丰一县之内吟创四首词作,平生罕见 2019-02-14 11:08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写了许多不朽诗词,对战斗激情和美好山河热情赞颂。他曾说:“我是马背诗人,在马背上,有时间找到字和韵节,可以思索。”于是,有人便错误断言:“毛泽东诗词全是在马背上哼成的,不是在哪个地方填作的。” 诚然,毛泽东骑马在行军途中浮想联翩,文思泉涌,长时间构思、酝酿、吟咏,然而均未足篇,更未定稿。只有到宿营地住下来后,方能整理成词。 这里笔者展现的江西永丰“一县四词”,便是按照创作规律披露,有的是在战场上吟腹稿,有的是吟初稿,有的是吟定稿,有的还未公开发表,在民间流传。但都是毛泽东在永丰境内的马背上与旧居里精心创作而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在一县之内吟诵4首词,在全省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黄竹岭红军指挥部旧址(朱毛在此指挥第一次反“围剿”) 龙冈腹稿--《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永丰龙冈畲族乡位于县境南部,是永丰、兴国、宁都、吉安(现青原区)四县的交界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著名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 1930年12月30日凌晨,毛泽东、朱德登上高山黄竹岭,指挥浓雾遮天的“龙冈战斗”。毛泽东十分高兴,对朱德说:“这真是雾满龙冈千嶂暗啊!”下午鏖战结束, 朱毛健步下山, 沿途看见许多通讯人员在军民中奔走相告:“告诉一个好消息哟, 前面万功山活捉了张辉瓒啊!”顷刻, 一传十、十传百, 大声转告快讯, 共同分享喜悦。这时毛泽东触景生情,引发了填词的欲望, 从战场返回宿营地时,在马背上构思腹稿,吟诵着“齐声唤,前头活捉张辉瓒”的词句。 毛泽东选择了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渔家傲》作词牌, 这是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敦煌石窑千佛洞里发现的, 属一种来自民间的新腔, 是《七律》诗的变种, 只多上阕三言句和下阕三言句, 在民间常作为定格联章, 轮番连唱, 端来顺手, 唱来随口, 听来悦耳, 保留着民歌清新可喜的风格, 符合大众化的时代要求。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第一个读者是当年起草作战命令的红军总部参谋处长兼作战科长郭化若, 他最清楚词作的来龙去脉, 给永丰采访者讲述了真实的诞生过程。 那是在1931年1月初旬, 毛泽东住在黄陂一个小村里, 在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 回味着雾战龙冈的战斗洗礼, 经过反复斟酌,将马背上构思的上阕填写了:“雾满龙冈千嶂暗, 红军怒气冲霄汉。唤起工农千百万, 齐声唤, 前头活捉张辉瓒。”这几句一下子就把龙冈的天时、地利、人和(即军民联手打破“围剿”)的伟大胜利, 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了。但1月28日东固召开群众公审大会, 把张辉瓒杀了,毛泽东得知后感到无奈,就把“活捉”二字改为“捉了”,这就是该词的第一次修改。 2月上旬, 毛泽东对贺子珍说:“今晚我要把《渔家傲》的下半首写完”。他又一次浸沉在一个月以前的战火弥漫中, 按照填词格式, 写了“十万大兵重入赣, 飞机大炮知何限,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教他片甲都不还。”(1)下阕起草完毕, 依然是写龙冈战斗, 特别是龙冈的大雾限制了敌机飞来, 龙冈的高山限制了大炮的作用, 最后9000余人悉数“瓮中捉鳖”,全部被吞没,不漏一人一马。这就是该词整篇的第一次完稿。 几个月后,蒋介石叫嚣要投入20万兵力进行第二次大“围剿”。4月下旬,毛泽东在东固敖上村宿营, 待敌20多天, 他要贺子珍从铁皮箱内取出“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来, 将原下阕作废。围绕第二次反“围剿”的准备, 毛泽东一气呵成填写“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这就是该词的第二次大修改, 这次修改完全跳出原来的框框, 重新构思, 所涉及的内涵更加广阔鲜明。 毛泽东一生攻伐征战, 决断无数, 可是斟酌自已的诗词却谨小慎微, 反复推敲, 觉得修改更要时间。他有个习惯, 作品写好后, 放一段时间再修饰润色。有一天, 他将上阕拿出来对照, 发现“唤起工农千百万”一句重复了, 按照第二次反“围剿”的态势, 更需要广泛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 于是决定将该句用在下阕。那末上阕少了一句怎么办?他就在首句加“万木参天红烂漫”, 并把“红军怒气”改为“天兵怒气”,这就是第三次修改。 全词基本定稿后,有一天吃饭时, 他又觉得“万木参天”不好, 当时既有浓雾, 又有冬霜, 参天的树木显然看不见,应改为“万木霜天”, 更能体现龙冈山区一片美丽的冬景和红军指战员的鏖战环境,这就是该词的第四次修改, 也是最终完稿(若加上第一次完稿, 就有五次诗稿了)。前后经历龙冈主战场的呕心构思、酝酿、打腹稿、在马背上试吟等, 然后经历了黄陂村的两次修改和东固敖上村的两次修改, 时间之长, 地域之广, 实属罕见。其中有个特异现象,龙冈大捷是中央苏区震惊中外的百战之冠,龙冈扬名使张辉瓒反面“沾光”, 把他的姓名都入词了, 足见诗人将这一巨大胜利, 从军事意义提高到政治影响上来, 二十天后, 国民党为救赎张辉瓒, 而出现的国共谈判半途夭折, 就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学者研究频繁、政治影响久远的印证。 县城初稿--《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永丰县城位于县境北部,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过去人们对毛泽东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前期初稿《蝶恋花·进军南昌》(2)的原生地在哪里?长期不得而知。永丰党史工作者在研究红军行动史料中, 发现初稿是在江西省永丰县城恩江镇下西坊12号吟成,于是撰文在《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第10期发表, 接着被互联网许多网站竞相转载。 该词初心是写1930年6月11日,中央鉴于敌人军阀混战正在进行,通过了李立三提出要打大城市的“左”倾冒险决议。7月11日红一军团由汀州到兴国,发出“进略樟树, 窥袭南昌”的命令,因黄公略的红三军在赣江西面吉水县整编, 故称“偏师借重黄公略”。 朱毛率红一军团7月20日来到永丰县城,这天正是农历6月25日,属于“六月天兵惩腐恶”的时节。7月20日下午, 朱毛在永丰县城总指挥部签发了一个《红一军团改道向崇仁前进的命令》, 晚饭后敌情有变,便于7时30分宣布改发《红一军团由永丰出发的命令》,即第二期向南昌推进的计划。郭化若中将接受江西宁都县博物馆工作人员采访时说:“红军在永丰县城时,由我起草,经毛泽东同志审批,发了一个‘向南昌推进命令’,这‘推进’二字就大大有文章可做……只有逐步推进,推进到南昌附近再说。所以命令只提‘推进’,不提‘攻打’,这是有意安排的,目的是避免历史上留下痕迹。” 恩江镇毛泽东旧居。1930年7月20日住在下西坊这家油行杂货店, 完成《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初稿(即《蝶恋花·进军南昌》) 那么初稿《蝶恋花·进军南昌》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写成的呢?可以肯定毛泽东先在马背上酝酿和低声吟咏着, 即从7月11日“偏师借重黄公略”起,就开始考虑词作内容了,但未足篇,直到经过藤田、古县,“二十日,同朱德率红一军团到达永丰县城”,(3)在永丰县城住了三天两夜, 才把马背上的构思整理成篇,用以赞颂红军在进军中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组织纪律上要服从中央“左”倾路线,就采取了灵活的策略, 用打擦边球的方法,巧妙地写了“进军南昌”4个字标题(请注意:不是“进攻南昌”),以避免政治上留下后患。这样,在永丰县城填写了如下初稿: “《蝶恋花•进军南昌》1930年7月。六月红军征腐恶,欲打南昌必走汀州过。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十万工农各会合,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 统治阶级余魂落。” 改革开放后, 由于诗词界披露了本词的原始初稿,大家看到了“命令”与“诗词”非常吻合,这就为研究它的诞生地提供了依据。看吧:一是时间空间上, 红军7月20日全部到达永丰县城,诗人毛泽东也是7月20日到永丰县城。二是驻扎地点上,红军总部住在城里“状元府”,毛泽东也住在相隔200米的下西坊12号。三是内容气氛上, 红军从汀州到永丰都是农历六月大热天,一路上浩浩荡荡, 革命形势大好, 毛词里也写“六月红军征腐恶,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四是该词标题上, 朱毛红军在永丰发布的命令是写“向南昌推进”,毛词在永丰县城写的初稿标题也是写“进军南昌”,意思相似,这是最主要的依据。由此可以基本认定, 词作初稿是在永丰完成的。如《毛泽东年谱》第337页写道:“7月,在进军途中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词”。(4) 至于该词后来定稿为《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其词中的“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雄师齐踊跃”、“狂飙为我从天落”三句,以及将“六月红军征腐恶”改为“六月天兵征腐恶”等, 是在7月下旬这10天里,在何地修改完成的?则因囿于史料不足, 不敢诳言, 只知月底30日,朱毛率红军到达江西高安县境, 不可能在8月1日以后坐下来修改定稿了。而这首词的正式标题是1963年毛泽东自己修改的。 藤田定稿--《如梦令·元旦》 永丰藤田镇位于县境中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朱毛离开古田,想在藤田周围广阔平原开辟新的根据地,于1930年初率领红军前往藤田等地。毛泽东则于1月30日住在藤田老圩村与群众欢度春节。这天正值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他诗兴大发, 便把在闽西填写的《如梦令·宁化途中》初稿取出, 进行修改定稿。 建国后,该词初稿先于1956年8月在《中学生》杂志发表,题为《宁化途中》,1957年1月《诗刊》发表定稿,题为《元旦》。那么何以得知毛泽东是在藤田修改定稿而改为《元旦》呢?主要依据请看《毛泽东年谱》(上卷)320页的记载: 《毛泽东年谱》称:1930年1月下旬,“毛泽东随红四军司令部一同抵达藤田。”1月,“同朱德一起指挥红四军打破闽、粤、赣三省敌军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并连克江西的宁都、乐安、永丰等县。 三十日(农历正月初一),将由闽西进入赣南的一路情景吟成一首《如梦令·元旦》。”(5) 毛泽东一生最爱古体诗词, 骑马行军常呕心沥血创作。“如梦令”词牌最早是五代后唐庄宗所作,宋代苏轼改定,为6句33字的单调小令,仄韵短小精悍。毛泽东公开发表的68首诗词中,采用“如梦令”词牌,这是唯一的一次。而用“元旦”作标题, 是因为古人没有用过公历,历史上便把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这首词的初稿《如梦令·宁化途中》是在10天前马背上吟的,正文为“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众志已成城, 风卷红旗如画, 如画如画, 直指武夷山下。” 1930年正月初一下午,毛泽东在张国琛家的 中堂天井边这间房间对《如梦令•元旦》进行定稿 毛泽东在藤田住了一个星期,心情很好,正月初一拜年之后,利用下午的空闲时间,将该词“众志已成城”改为“今日向何方”,将“风卷红旗如画”改为“风展红旗如画”,将“如画如画”改为“山下山下”,同时把“风展红旗如画”与“直指武夷山下”对调, 把标题“宁化途中”干脆改为“元旦”。毛泽东这些重要修政,许多人不知道,建国后,谢觉哉老人在1956年8月3日的《中学生》发表了《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首次披露了毛泽东的初稿(后来又发现了手迹)。1957年1月号《诗刊》杂志,要正式发表毛泽东诗词,毛就将藤田修改的进行了回忆,送去刊登, 但却忘记署写时间。直至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毛泽东增补了写作时间为“一九三O年一月”。从此,这首描写红军割据“直指武夷山下”的军事行动重要词作,引发注家争论迭起,十分热闹。对此,永丰党史工作者就该词的定稿地点藤田,也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考证,并撰文发表在江西《党史文苑》2009年第4期学术版上。 君埠流传稿--《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 永丰君埠乡位于县境最南端,与龙冈乡毗邻,到处都是大山丛林。这首未公开发表的《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词,在民间广泛流传了几十年。1958年, 曾德林在《中国青年》披露了《渔家傲》的半篇词:“英勇红军凭肉搏, 红旗翻处白旗没。地动天摇风雨跃, 雷霆落, 今日渠魁应活捉!”2007年,黑龙江丁毅在《党史文汇》第6期发表《毛泽东半篇(渔家傲)因何而作》一文。2008年,宋苍松购得某中学“文革”油印的毛词版本,后又发现哈尔滨的毛词翻印刻本里详细收录了这首词的全貌: “《渔家傲·三次战争》毛泽东:并进长追夸伟略, 腥风久欲昏河岳。三十万人齐逞虐, 情更恶, 三门主义烧杀掠! 英勇红军凭肉搏,红旗翻动白云没。地动天摇风雨跃,雷霆落,渠魁今日应活捉!” 这首词的真实性无可置疑。但作者是在哪里吟成的呢?永丰党史工作者从“三次战争”(江西苏区老表常讲的语言),“三十万人齐逞虐”(国民党纠集30万人),“地动天摇风雨跃”(突遇暴风骤雨的战斗),“渠魁今日应活捉”(“今日”暗指战斗结束日),这四个问题进行查找, 发现是在江西永丰县君埠山区马背上首吟的,为此联合撰稿, 在《福建党史月刊》2013年第11期向全国公开发表, 网上立即予以转载。 当年老苏区赤卫队员、游击队员和其他老人, 因文化不高, 搞不清什么是战略、战役、战斗、围剿、进剿、会剿的含义, 都把几次反“围剿”说成是一次战争、二次战争、三次战争。也许毛泽东为适应大众化要求, 所以把词标称为《渔家傲·三次战争》(实际是反第三次大“围剿”)。 1931年7月开始, 蒋介石自任‘围剿’军总司令,调集兵力30万人, 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共打了6仗, 唯有黄陂战斗雷电交加,突然下了倾盆大雨,红军午间在雨战黄陂中,只打了两个小时,便获大胜,敌师长毛炳文率残部逃走。 根据永丰县党史资料记载:“1931年8月11日午后黄陂战斗结束, 红军立即步行50华里, 转移到永丰君埠老街宿营,住了4天。”所谓“今日”就是指这几天,因为8月15日夜,毛泽东与朱德要秘密率红军去兴国会合苏区中央局, 研究战略部署,忙于如何打破敌人“围剿”, 没有时间填词了。 君埠毛泽东旧居(源发药店) 黄陂至君埠要翻过一座高山,毛泽东等人在山上休息片刻,想起今日未捉到姓毛的本家人,便对妻子说:“子珍,这位毛家国民党师长毛炳文,谱册上记载‘毛秉文’,他还是我们同族毛氏第34代兄弟呢!”贺子珍一怔:“哟!还有此事, 你细细讲来。” 毛泽东抽着烟回忆道:“我们两支毛氏族谱有很深的渊源,都是湘潭县湘乡人,相距40里,均系同祖同宗同源。若从始祖毛让公算起, 已属第34代孙了。他比我大两岁,因政见不同,从未谋面。”贺子珍诙谐地说:“要是今天捉到毛炳文这位‘渠魁’师长,你们同祖同族兄弟还可侃谈毛氏宗族的发展史呵!” 当天夜晚,毛泽东到了君埠圩,住在老街“源发药店”内,朱德的红军总部人员多,住在“万寿宫”内。报务员曹丹辉当年日记写道:“8月11日夜, 红三军在君埠圩与总部会合。”8月12日,总部在君埠向全军发布了《黄陂战斗胜利捷报》。8月13日,总前委和总部在君埠万寿宫举行军事会议,研究讨论下一步红军的行动方案。8月14日,电台获悉敌军从四面八方向红军逼近,企图找红军决战,包围圈已缩小到仅有20华里宽的狭窄山地。8月15日,毛泽东、朱德到君埠边境的君岭脑上观察山下的地形,傍晚在君埠大田河滩边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采用迷敌策略,派红十二军牵敌东指,红军主力则星夜秘密西进,跳出重围。8月16日,红军进到兴国县之白石地区休整。以上史料表明,毛泽东率红军主力秘密进到君埠大山休整4天的历史情景, 为他晚上进行本词初稿填写提供了条件。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气势冲天,感情强烈,生动形象,豪情满怀,笔法凝练,意境高妙,是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史料依据。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吟诵的诗词比较多,仅在永丰这个中央苏区县,就发现四首词作,这是永丰全县人民的光荣。 ————————————— (1)朱向前主编:《毛泽东诗词的另-种解读》169页, 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7年6月。 (2)见朱向前:《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 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4页。 (3)中央文献研究室1993年编印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上卷336页 (4)中央文献研究室1993年编印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上卷第337页 (5)中央文献研究室1993年编印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上卷320页和《毛泽东年谱》(正本)144页。 作者简介:
艾圣才:江西省永丰县高级教师、永丰县党史学会会员。2016年参加编写《中国共产党永丰历史》(第二卷),2017年参加编写永丰县乡土教材《多彩永丰》,任编委和红色组组长。发表党史文章20多篇。 冯 都:现年82岁,工商银行永丰支行主任科员,政工师,永丰县政协原常委,党史专家。研究党史40余年,发表作品700余篇,编有《冯都文选》一、二、三卷,参与拍摄教育片红色故事汇《活捉张辉瓒》。系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省、市、县党史学会会员、理事、会长,并获得中国名人书画院“书法家”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