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位开国中将“违令”毛泽东,差点被枪毙,死后一群日本人泣不成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10:25: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19-6-25 10:28 编辑

这位开国中将“违令”毛泽东,差点被枪毙,死后一群日本人泣不成声,专程来中国祭奠他                                                         2019-06-22 11:34                    

                  

1982年,开国中将杨国夫去世,几十名曾入侵中国的日本官兵及其亲友前来拜祭。

这群日本老兵都已经是满头白发,当他们看到杨国夫将军的遗像的时候,不禁想起了几十年前的那一幕幕,泣不成声。

他们说,杨国夫是与他们有再造之恩的中国将军。

杨国夫究竟何许人也,为何能让这群日本人发出如此感慨?

骁勇善战,参军四年升任团长

杨国夫1905年生于安徽省霍邱县洪家集(现在的洪集镇)一个农民家庭。父母早亡的他,是由叔父抚养成人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国夫9岁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13岁进入蚌埠织纱厂当学徒,受尽资本家的残酷欺压。

生活的艰苦,并没有压垮这个年轻的脊梁,反而让他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辛酸,觉醒了革命斗争意识。

1928年1月,杨国夫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任大别山区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交通员,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次年正式加入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红军队伍中,杨国夫骁勇善战,从鄂豫皖打到川陕苏区,从普通士兵升到团长,从反“围剿”、反“三路围攻”,到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他这一路,虽屡有负伤,却也算是有惊无险。

杨国夫将军在祝捷大会上讲话

1935年,杨国夫所在的红30军第90师南下到达四川黑水县芦花镇与中央红军的三军团会合。

此处据守黑水河一带的反动土司宋仁和受国民党的挑拨和利用,与红军为敌,企图赶走红军。上级决定派第90师攻打宋仁和的老巢。

战斗中,杨国夫率270团攀登上险峻的瓦坡梁子,安排一个连在此警备,主力继续攻向宋的老巢。

谁知宋仁和部凭其熟悉地形,于深夜突袭,使这个连的红军全部牺牲。

敌人的挑衅,激起指战员们的极大愤慨,270团一鼓作气,打开宋仁和皇宫般的石碉城堡,缴获大量粮食物资。

尽管端了宋仁和的老窝,但因为牺牲了一个连的红军,军长余天云要对杨国夫军法处置:枪毙!

幸在几天后,方面军总部决定将损失很大的270团1600多人编入红三军团,杨国夫才免去一死,降级为营长。

1935年8月,三军团从芦花出发,随右路军过草地并担任后卫。杨国夫带的一个营又走在全军的最后,担任收容后卫任务。

由于敌军各部骑兵或步兵总像甩不掉的尾巴,始终粘在红军的后面袭扰,杨国夫营时不时要停下来打退追敌,有时一天都要战斗十几次。

一边要克服缺衣少粮的窘况,一边要和敌人激烈交锋,好在杨国夫部队在攻打宋仁和时缴获了较多马匹等物资,杨国夫率领部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收容任务,走出雪山草地而且全营仅减员两人,受到师部表扬,事迹被刊登在军部快报上。部队到达陕北后,杨国夫升任红一军团直属11团副团长,12团团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几经沉浮的杨国夫并没有因为重新担任中高级指挥将领而骄傲,一样地战斗在一线。

在红一方面军最后一场战役“直罗镇战役”中,杨国夫带领一个连的战士担负保卫毛泽东的任务。在战斗危急时刻,敌人忽然增援一个团的兵力,向我军指挥所的山头扑来,警卫人员只好面对面地和敌人硬拼。

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指挥杨国夫率警卫连从敌人侧面的悬崖峭壁上偷袭敌军。

杨国夫“违令”暗中留下3个精干战士保卫毛泽东,然后带着战士翻过峭壁,从敌人侧背猛攻。

他端着机枪冲锋在前,战士们受到他的鼓舞,也个个奋勇争先,很快与兄弟部队配合作战,消灭敌军一个团。

1936年10月,杨国夫率领部队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结束长征。

将“散漫的农民军”铸造为“攻坚老虎师”

1938年5月,杨国夫奉命从延安到山东组织发展地方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当时的山东,起义军队伍分成两支,一部分由起义领导人廖荣标、姚仲明带领在鲁中胶济铁路以南的一带活动,一部分由当地士绅马耀南和他的两个兄弟马晓云、马天民领导,在鲁中胶济铁路以北一带活动。

这时,起义军人数众多,称山东抗日救国第五军,队伍成分复杂,除了参加抗日的“民先组织”、积极分子、进步学生和农民,还有收编的国民党保安部队,从战场逃下的国民党溃兵,有当地一些“土匪”性质的武装,也有一些看家护院的壮丁加入。

国民党的山东政府也在积极争取这支队伍,派人来到马耀南身边,要以优厚的待遇收编、给与相应的抗日番号。

但是,杨国夫与马耀南的抗日救国志向一拍即合,两人彻夜长谈,相见恨晚。这,坚定了马耀南把这支队伍打造成由共产党领导“坚强的抗日武装”的信心。

这支以农民为主组成的地方武装,在1938年6月,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首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

队伍相当大的一部分(先后约两个主力团)整编到廖荣标任支队长的四支队,后来发展为鲁中军区“老二团”和三团一部分。

“老二团”1945年去东北后成为“旋风部队”40军118师的前身;在三团的一部分发展成为以“攻坚闻名”的鲁南八师(该师两任师长王麗水、王吉文牺牲在第一线,在全军绝无仅有)23团,产生了全军闻名的“洛阳营”和“双百人物”、爆破大王马立训。

而曾为国民党员的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信仰坚定的抗日英雄。1939年7月,在山东桓台县牛家庄与日寇的一次突围战中,光荣牺牲!

马耀南牺牲后,杨国夫继任三支队司令员,在他的带领下,这支以鲁中农民为主组成的共产党的地方武装,发展为一支打鬼子、惩汉奸,攻城拔寨,纪律严明、战无不胜的主力军。

抗战胜利后,杨国夫带领着其中的一部(编为山东七师),从山海关进关抢占东北,在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攻城略地,所向无敌,打得美械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军和杜聿明、陈诚、卫立煌等国军名将“找不着北”,成为大名鼎鼎的被林彪誉为“攻坚老虎”的17师(后来的128师),为林彪在黑土地的“五大虎师”之一,曾有关键时刻“林彪三调十七师之说”。

留在山东的一部分,成为28军的前身,在开国上将宋时轮带领下,以善打阻击而闻名,“排炮不动,必是10纵”,就是对这支部队的誉称!

有数据显示,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共俘虏了日军官兵5096人,新四军俘获了2022人,国民党军队俘获2094人。

这数据并不精准,毕竟当前也没有人或机构能够完全统计清楚,但是就是针对这些日军俘虏,八路军取得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应该也是俘虏最多的。

俘虏不好抓,特别是日本侵略者深受“武士道”精神毒害,极少有日本士兵投降,当年平型关大捷,击毙日军一千多人,却未能抓获一个俘虏,让林彪都感觉很不可思议,说:“我原来还想多抓些日本俘虏,拉到太原街上示众,结果一个也没抓到。”

抓俘虏难,改造俘虏更难,可杨国夫将军就非常成功地感化了几十名被俘虏的日军官兵,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刚开始时,这些日本战俘也是拒不投降,对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拒绝接受,甚至出现了绝食求死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杨国夫不仅耐心地开导,还以实际行动来突击这些日本战俘的心理防线,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当时,根据地条件非常艰苦,又受到日伪军的残酷扫荡,缺衣少粮,很多部队都靠挖野菜、草根充饥,但杨国夫却千方百计地给这些日本战俘弄来一些大米、白面,而且还按时给他们发放烟卷,更夸张的是,有时候杨国夫还给他们提供“肉贴”,吩咐军区小灶将弄来的猪肉给日本俘虏改善伙食。

日本人也是人,面对杨国夫这样无微不至的特殊照顾,这些日本战俘也渐渐被感动,很多人都开始渐渐转变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不再整天叫嚷着为天皇效忠,而是接受了我党的思想,加入到了反法西斯阵营。

1942年,杨国夫成立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山东清河区支部”,利用这些日本战俘的优势,深入日军内部进行反战宣传,揭露日军的侵略行为,有的甚至在战场上直接对日军官兵喊话,对瓦解日军的战斗意志起了很大的作用。

要知道,冈村宁次被俘虏的侄子可是宁死也不上中国战场,也因此,八路军与新四军在艰难的敌后战场上还是取得了很多优势的。

而当年被杨国夫俘虏的那几十名日本兵,更是和杨国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经常有日本人远涉重洋,来我国拜访杨国夫将军,感谢他当年的再造之恩。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杨国夫将军1982年去世时,不少他曾经感化的俘虏及其亲友泪流满面,前来拜祭。

杨国夫

杨国夫将军在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9月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0 18:20 , Processed in 0.00838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