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秘)《沁园春·雪》背后竟隐藏着重大秘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4 23:28: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揭秘)《沁园春·雪》背后竟隐藏着重大秘密....                                                         2019-06-29 21:24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脍炙人口,但其中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谜团。这首词究竟创作于什么时间?毛泽东究竟在何处看到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创作这首词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呢?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沁园春·雪》究竟因何而作?。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36年“2月上旬遇大雪,作《沁园春·雪》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诗词为媒,毛泽东与柳亚子》一书更进一步界定了具体日期:1936年2月6日大雪纷飞,“皑皑白雪把整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毛泽东为红军东征观察黄河渡口,2月5日到达离黄河仅有20余里的清涧县袁家沟,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壮志豪情,7日晚上,“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西安事变时任周恩来机要秘书的童小鹏所著的《军中日记》记载:1936年2月7日,“天气一天一天转热起来,平日行军时总冻得手红脚疼的,今天一点也不冷,走路时已穿不住大衣了。”

据《毛泽东年谱》1936年2月3日记载:“同张闻天、彭德怀致电周恩来、秦邦宪、邓发:‘河冰全解,我军决从上游过河,主要作战方向仍应在东边。’”

无论是当年的日记还是电报,都足以证明1936年2月7日前后所谓的“大雪”并不存在。经过1935年暖冬的陕北,在1936年的早春二月,即使偶尔春寒料峭,也已经完全缺乏创作《沁园春·雪》所必需的寒冬腊月的气候背景。

传统观点认为,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地点是在清涧县的袁家沟或高家洼塬。袁家沟,顾名思义不是高地,完全缺乏居高临下的视野。高家洼塬位于清涧县城东,海拔千余米,在平均海拔1000~1500米的黄土高原上属于矮个头。当时毛泽东如果真站在这样的“塬”上,虽然根本“望”不到长城,却可以清楚地看到附近的黄河,因为他就是专为视察渡口而来。即便可以尽情遐想“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但面对奔腾的黄河水,又岂能视而不见,竟然落笔“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因此,认为袁家沟或“高家洼塬”就是《沁园春·雪》诞生地的观点显然难以立脚。

那么,创作地点到底是哪里呢?有一个大胆的猜想:也许是在空中。

《沁园春·雪》有个关键特点,也许可以证明这首词确实诞生于空中。那就是鸟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开篇三句也许不是毛泽东脑海中的想象,而是在鸟瞰时把北国寒冬大自然的整体风光尽收眼底后发出的由衷感慨。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无一不是翱翔天际时鸟瞰山河的真切感受,仿佛航空摄影。

以上两个关键特点似乎说明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诗词的真实诞生地也许在空中。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构思可能源自坐飞机时对北国风光的震撼性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学者竹内实曾出版过一本书:《毛泽东的诗与人生》,书中提到了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佩恩1946年访问延安后所著的《毛泽东》一书,并较为详细地引用了其中毛泽东与罗伯特·佩恩有关《沁园春·雪》的一段对话:

“啊,那是一首好词。在飞机里写的,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时候的事。我为从空中俯瞰我的国家的壮美而赞叹。……而且还有其他事。”“其他事是指什么?”“有很多呀!你想想看这首词是何时写的。那时社会很有希望。”

这里要指出,原词中的“蜡象”本来是腊月的腊,后来被臧克家改成了蜡烛的蜡。当臧克家询问毛泽东“腊”字作何解时,毛泽东没有回答他的疑问,却当场同意了他的建议。 那么,这个“腊”字中究竟隐藏着什么当时不能明言的秘密呢?

《沁园春·雪》其实是毛泽东为了庆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作。其真正的创作时间当在1937年初天寒地冻的腊月。这或许就是毛泽东回避对“腊”字的解释,并立刻同意修改以免人们继续探究的真正原因。

至于诗词创作的具体日期,有学者推测,应该是1937年的2月12日。查西安事变时红六军团长陈伯钧的日记,陕北1936年的冬天出奇地晴冷,从12月25日直至1937年2月9日基本无雪。但在2月10日农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突降大雪。陈伯钧在1937年2月11日,也就是大年初一的日记中写道:“夜来大雪,遍山皆白。”这是那年冬天唯一的一场大雪。

2月12日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雪》以庆贺西安事变两整月。这天《陈伯钧日记》记载:“阴,微雪。”与诗词的描述也完全吻合。毫无疑问,如果漫天皆白的大雪,别说飞机无法起飞,就是起飞后也是天地茫茫。唯有微雪,既不影响飞机起飞也不影响作者视线,反而陡增诗情画意。所以,“万里雪飘”又能极目千里,恐怕是唯有“微雪”的妙境。就气候而言,实乃天赐良机。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中央三中全会,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月11日大年初一,举行政治局会议,庆祝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暨首次与国民党政府平等举行正式谈判。这才是《沁园春·雪》创作激情的源泉和动力。正如前面所说,毛泽东与罗伯特·佩恩对话时含蓄的说:“那时社会很有希望”。

毛泽东鸟瞰北国风光的飞机就是张学良私人拥有的波音247型客机。自1936年4月上旬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会谈后,张学良这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客机经常来往于西安与延安之间。

在诗词中还隐含着一个秘密,就是蔑视蒋介石。回想起西安事变蒋介石自取其辱的狼狈,毛泽东内心充满了蔑视。因此,该词的下阕虽然历数秦皇汉武这些封建主义的正面象征,但毛泽东其实是在借古喻今,不露声色地表达对蒋介石的不屑。在毛泽东眼里,事变中束手就擒威风扫地的“草头将军”蒋介石,显然属于已经过气或正在过气的俱往矣中的“往”者,这才有诗词最后斩钉截铁气冲霄汉的点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之所以不让别人深究诗词的创作初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护张学良。

当时最费周折的想必是如何宣布诗词创作的时间。如果明确是1936年的腊月,人们立刻就会联想起西安事变,蒋介石也立刻会感到毛泽东的不屑和嘲讽,其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在必须发表、不能明说又无法回避的情况下,含糊其辞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因此,《沁园春·雪》的发表尽管引起轩然大波,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这首词竟源自西安事变。日后毛泽东同意对“腊”字的改动,更隐去了真实创作时间的明显痕迹,也化解了人们对“腊”字的再三疑问。毕竟,当时蒋介石与张学良依然都在人间。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0-8 14:43 , Processed in 0.00962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