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19-9-6 15:17 编辑
瓷器有七种彩,今天说清楚 2019-09-06 17:23
看了此文,您看到瓷器上的画面,就能随口说出是什么彩,还能讲讲历史源流,调子瞬间就上去了。 我们说瓷器这彩那彩的,指瓷器上画面的类型,可以画在釉上,可以画在釉下,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多色。瓷器从商周诞生,一直汉唐,都是没有彩绘的,偶尔有刻绘花纹,也不上颜色。大概是因为古人看中釉的色泽,追求玉的效果。到唐朝时,南方产青瓷,北方产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大格局。异类也是这时出现的,长沙铜官窑做出了褐绿彩瓷器。 褐绿彩 褐绿彩,顾名思义,是用褐色和绿色描绘的画面。同当时的唐三彩相比,褐绿彩颜色单调了一些,不过三彩是陶器,烧造难度不如瓷器。长沙窑能在瓷器上烧出两种颜色,是一开创。褐绿彩的画面非常丰富,人物、花鸟、山水、图案、诗词,涵盖了后世所有瓷绘题材。虽然近年发现了三国时的褐斑青釉瓷,但学术界还是公认长沙窑的褐绿彩是彩绘瓷器的鼻祖。 长沙窑的褐绿彩瓷器有些超前,当时的上层社会并没有接受那些花花绿绿的瓷器,以至于古书里都没有关于长沙窑的记载。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发掘长沙铜官窑遗址,人们才知道唐朝还有褐绿彩。古籍里记载的第一种彩绘瓷,是宋代磁州窑的白釉黑彩。 白釉黑彩 宋代瓷器相当繁华,汝官哥定钧,所谓五大名窑,还有龙泉耀州建阳等显赫一时大窑,都是做单色釉的,在釉面色泽上作文章。只有磁州窑,执着地在白瓷上画黑色画面,从北宋一直画到现在,有种“虽千万窑,吾往矣”的气势。 磁州窑在河北邯郸,清代叫彭城窑,一度和景德镇齐名。白釉黑彩又叫白釉黑花、黑白花,是用毛笔蘸黑颜料,在上了白化妆土的胎上作画,然后上釉烧制。还有剔花,比如先用毛笔涂出树叶的形状,再用刀剔出叶脉。珍珠地划花,用木管蘸颜料,戳出来许多圆形,多见于磁州窑系的登丰窑。 磁州窑黑白花的题材很丰富,尤其是婴戏图,非常生动。白釉黑彩追求写意水墨画的效果,不过水墨画的黑有深浅变化,所谓墨分五色。磁州窑的黑色就做不到这一点,虽然对比强烈,但略显呆板,解决颜色渐变问题的是后来的青花瓷。 青花 青花瓷大概在唐代就出现了,元代开始成熟,明清时占了彩绘瓷的半壁江山。青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没法在这展开,具体请参见拙文《青花瓷的三要素》和《青花瓷的自古以来》。 红绿彩 红绿彩不只有红绿两色,有时还有少量的黄色和黑色。烧红绿彩的窑口很多,山西长治窑、河南扒村窑、山东淄博窑等等,这些窑口都在北方,时间是在女真人统治下的金代。当时南方是南宋政权,后世常常把金代和辽代瓷器划归到宋瓷,所以红绿彩还有另一个名字:宋加彩。 “加彩”两字很形象,颜色是后加上去的,就是先烧好白瓷器,然后在釉面上作画,再进炉低温烤一下,让颜色咬进釉里。知识点来了:金代红绿彩是史上第一种釉上彩瓷器。之前说的几种彩,都是画在坯上,然后再上釉烧制,叫釉下彩。釉下彩的好处是,画面有釉保护,不会脱落。釉上彩的好处是颜色丰富鲜艳,画面精细,缺点是易磨损。这个“易磨损”是相对而言,一件釉上五彩瓷,除非你没事用砂纸磨它,否则传给重重重孙子也不会掉色。 上一篇文章我说现在大部分日用瓷是釉上彩,有几个朋友私信问是不是写错了,弄啥哩?这种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我会乱讲吗? 釉里红 釉里红是以铜发色的釉下红彩,元代景德镇首创,特点是颜色有晕散,红色里经常出现绿色的斑点,叫美人醉。釉里红对窑温和气氛(窑内氧气浓度)的要求苛刻,元代把握不好,烧出的釉里红偏黑,许多都看不出红色来。但是我们窑工从来都不抛弃不放弃,到明朝宣德时,釉里红稳定了,然后又烧了三百年,到雍正皇帝时,唐英老爷终于做出了完美的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 釉里红难烧,还有更难的,青花釉里红。青花是钴蓝,釉里红是铜红,两者对窑温和气氛的要求都不相同,要把两种颜色烧在一件器皿上,需要抓住同时满足两者要求的那一团火,全凭运气。现在看到的古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其实每一件后面都有堆积如山的废品,所以古董行有句俗话:青花带红,价值连城。 矾红彩 又叫白釉红彩,釉上釉下都有,发色剂是铁,因为原料是青矾,所以叫矾红。铁红与铜红相比,烧造就非常容易了,刚才说的金代红绿彩的红色就是这种红。铁红没有晕散,但颜色单薄,类似板砖色,格调不如铜红,没有釉里红那种浓艳厚重的味道。 矾红的发展一直紧跟釉里红的脚步,画面非常相似,也会和青花搞在一起。聪明的,你看懂了,矾红一直在冒充釉里红,明清时许多商人把矾红当釉里红卖,而且骗局持续到现在。 插一段枯燥的理论 画彩瓷当然要各色颜料,用国画里的植物性颜料肯定不行,一烧就没了。古代瓷工就把目光投到了矿物上,他们发现许多矿石的粉末可以烧出不同颜色,比如赭石、孔雀石、斑花石、紫金土等等。 用现在的化学手段分析,呈现颜色的是矿石中金属元素的氧化物,这些金属在不同的浓度、温度和气氛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而且多种金属混用会出现新的颜色。网文没法画图表,只好把常用的金属颜色列出来:铁:黑、青、黄、褐、红、绿;铜:红、绿;钴:蓝、绿;锰:黑、紫;铬:鲜黄、绿;镍:棕、绿、蓝;钒:土黄;金:粉红。 经验累积到元朝时,瓷工已经可以用矿物原料配出完整的色谱来,基本什么颜色都能烧了,再加上历代传承的瓷器绘画工艺,为后来的大明五彩奠定了技术基础。 明朝的青花和五彩,是瓷器史的大转折。过去的种种彩绘瓷器,只在民间流传,皇室和上层社会还是使用单色釉瓷器,在他们眼里,冲淡典雅的青瓷才是名门正派,彩绘瓷是不堪入目的旁门左道。明代世俗之风喧嚣直上,一直冲进了皇宫里,洪武年景德镇官窑给太庙烧青花,是彩绘瓷第一次进入官方礼仪系统,后来永乐皇帝的青花压手杯、宣德的五彩鸳鸯碗,标志着彩瓷成为上层社会的日用瓷,到清代时,彩绘已经取代了单色釉,成为瓷器的主流。 明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碗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
彩绘取代单色釉,是主流审美趣向的转变,这个见仁见智,这里不多讨论。不过有一点,皇帝用的彩绘瓷器,可不是去市场上买的,那得要官窑烧。官窑可是出了名的不惜血本,一心烧最牛的东西,所以,彩绘瓷在明代发生了质的飞跃。 标题里写瓷器有七种彩,到这已经写完七种了——但我堂堂瓷器国,怎么可能只有七种彩呢?我说有七种,是怕数大了你嫌烦不进来看而已。其实有还二十多种彩,别关网页,后面更精彩。 五彩和斗彩 清康熙五彩水浒人物盘
五彩的“五”是个虚数,颜色不只五种,明代有红、绿、赭、黄、紫等色,清代又加进了黑、棕、蓝等等,现在景德镇的五彩颜料有近百种。明朝早期的五彩,比如上图中的鸳鸯碗,是用毛笔涂抹出的色块,颜色光鲜,但细节不甚分明。这时的釉上五彩还没有蓝色颜料,就用釉下青花替代,许多初学都误以为这就是斗彩,非也,这叫青花加彩。 明成化斗彩天字罐,罐底款为一个“天”字,故名天字罐。那匹马很丑是吧?因为红色涂的太厚了。
斗彩一定要用青花勾线,然后釉上五彩填色。做斗彩很麻烦,要先画釉下青花烧一次,再画釉上五彩烧一次,为什么不全画在釉上呢?这个说来话长。官窑五彩瓷追求的是工笔国画的效果,画过工笔画的朋友都知道,要先用墨勾出轮廓,然后再上色。明代瓷工面临的问题是,没有模仿墨色的釉上颜料。 也许有朋友问了,磁州窑的白釉黑彩不是有黑颜料吗?但那是釉下黑彩,如果在釉上,一烧就蒸发了。画釉上黑色的办法也有,先画上绿色,再把黑色盖在绿上,让绿色粘往黑,烧时才不会蒸发。这种办法画色块还可以,但要画轮廓就难了,两色细线要严丝合缝在重叠在一直才行。正好那时瓷工用釉下青花画蓝色,干脆再用青花勾线吧,省了好多麻烦——这就是斗彩出现的原因。这只是我个人研究的结论,如果哪位专家有不同意见,我虚心拒绝。 举个例子,前几年火爆一时成化斗彩鸡缸杯,卖了二点八亿那个,雄鸡尾巴是黑的。其实故宫里还有另外一只,尾巴是绿的,大部分陶瓷史书籍都以这只为标准器。那么问题来了,谁见过绿尾巴的大公鸡?聪明的,你又看懂了,那是瓷工画尾巴时,忘了在绿上罩一层黑。 釉上五彩用的黑颜料是清代出现的,用铜钴明朝的铁锰配方,单独使用时叫墨彩,也是彩瓷的一种。唐英曾经亲自给雍正做了个墨彩百寿笔筒,大概也有汇报技术成果的意思。有了墨彩的基础,清代五彩瓷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许多瓷器史上的绝妙画面,都是清代的五彩瓷器。 清康熙素三彩果盆
素三彩是一种特殊的五彩,没有红色,起初是办白事时用的,也有人喜欢其素雅的格调,当陈设瓷用。 釉下五彩 我们说五彩,特指景德镇的釉上五彩。还有一种画在釉下的,是湖南醴陵发明的,又叫醴陵五彩。发明者绝对是个神人,熊希龄,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陶瓷学校,把科学引入瓷器生产中,可惜他不务正业,后来跑到民国政府当总理去了。 醴陵五彩是釉下彩,适合做餐具。不像釉上五彩的单调平涂,醴陵五彩的颜色是有深浅渐变的,很像恽南田的没骨画法。现在景德镇也做釉下五彩瓷,水平还是醴陵的高,一些高手的作品,惊艳。 醴陵五彩的出现时间晚,1906年,所以瓷器研究者和收藏者都不太重视。其实醴陵五彩是中国人发明的最后一种彩瓷,很重要。比如大名鼎鼎的毛瓷,景德镇釉上粉彩的,玩瓷器的人都知道。毛瓷还有一个名字,7501瓷,意思是75年1月立项的,实际完成是当年8月份,而毛主席第二年就进纪念堂了,所以毛是不是真的用过这批“毛瓷”我都怀疑。那么毛、周、中南海、大会堂此前用的是什么瓷?醴陵釉下五彩。 珐琅彩 珐琅起源于西方,类似于彩色玻璃一类的颜料,画在金属器皿上。元代时蒙古军队从西亚掳了一批珐琅工匠,安置在云南,当时叫大食窑或者鬼国窑。到明代时这种技术实现本土化,叫铜胎画珐琅,就是著名的景泰蓝。 清雍正珊瑚红地珐琅彩瓶
清早期尝试在瓷胎上画珐琅,从康熙二十七年立项,到五十九年研发成功,耗时三十二年。那时的珐琅颜料都是进口的,而且许多画师都是欧洲人。比如有一个叫陈忠信的法国教士,给康熙写信,要求进京进传教,皇上说滚。然后陈又写一信,说我会画珐琅,康熙说快来快来,朕赐你绿卡。类似的教士还有郞世宁、安德义、艾启蒙等等,他们明明是来传福音的,结果被关在宫里画了一辈子的画,不愧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碗
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是通体画满的,已经看不见瓷了,还有紫砂胎珐琅彩,也是画满。这时的瓷器沦为了珐琅的载体,瓷本身的审美意义已经不淡化了。四阿哥登基以后,拨乱反正,开始做白地珐琅瓷,而且开始做国产珐琅颜料,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水平是最高的。 清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珐琅彩的白瓷胎是景德镇官窑烧的,然后运到京城画珐琅。作画的地点有两处,康熙时在宫里,内务府造办处的古月轩,一说古月轩不存在,当时的督造姓胡,胡拆开就是古月。雍正时在怡亲王府画珐琅——怡亲王知道吧?就十三爷胤祥,也不知道?那你宫斗剧看的太少了。雍正当皇子时任内务府总管,所以他对瓷器很有研究,登基后就把这差事给了死党胤祥,当时胤祥府上有一个画珐琅的包衣奴才叫唐英,后来到景德镇任督陶官,另一个神级人物。 珐琅彩瓷器是专门为皇室烧制的瓷器,产量极少,而且每一件都是精品。“珐琅彩”的名字,本身就蕴含了对产地和功用的限制,晚清时一些景德镇民窑的产品也自称珐琅彩,窃以为划到粉彩瓷更合适些。 粉彩 清雍正粉彩抱月瓶
粉彩和珐琅彩很难区分,太像了,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一般认为粉彩是景德镇以五彩为基础,模仿珐琅彩的产品,然而粉彩的出现比珐琅彩还早几年,总之两者的关系相当暧昧。下面就着重说如何区分这三种釉上彩。 粉彩花瓣用玻璃白打底,颜色厚。旁边的叶子没铺玻璃白,薄,没有渐变,是五彩画法
珐琅彩是进口颜料,里面含有大量的硼和砷,这两种元素在以前的中国瓷器里没有的。硼和砷起到乳浊剂的功用,可以把画面画的很厚,有渐变效果。 粉彩制作过程,花瓣之内的白色就是填好的玻璃白
在玻璃白上填色
烧好的效果
五彩不用乳浊剂,颜色平涂在瓷器上,薄,没有深浅变化。瓷工为了用五彩颜色画出珐琅彩的效果,发明了玻璃白,简单说,用了玻璃白的五彩就是粉彩。画粉彩的过程是,先在烧好的白胎上勾线,然后在其内平涂一层玻璃白,再把颜料画在玻璃白上。在玻璃白上可以渲染颜色,比如花瓣,能画出由内向外的浓淡的变化。粉彩的画面比珐琅彩还厚,有明显的凸凹感,颜色柔和不透明,所以粉彩还有一个名字,软彩,五彩也对应地被称为硬彩。 说一下玻璃白,乳白色的,主要成分为是铅和砷,铅是助熔剂,还可以降智商,砷是乳浊剂,还能做砒霜,这就是粉彩的原罪,有毒。虽然铅砷的析出是微量的,也不好一直拿来吃饭,比如老爱家,康熙有几十个孩子,坚持用粉彩吃饭二百年,最后光绪溥仪连孩子都生不出来了,这事和粉彩有关系没?难说。 浅降彩 民国浅降彩人物瓶
粉彩的变种,仿国画里吴门画派的浅降山水,故名浅降彩,也有画人物花鸟的,叫落地粉彩。画法是把颜料掺到玻璃白里,一次画成。浅降彩始于晚清,民国时被新彩取代,昙花一现。 金彩 把真金画在瓷器上,最早的是宋代定窑,当时是把金箔做在瓷器上。当时的书里说是用大蒜汁粘了再烧,后来有人试过,不灵。 霁蓝釉金彩心经盖碗
康熙时出现了细金法,又叫本金,永不褪色。发明人叫汪景隆,他把手艺的三个工序,分别传给三个儿子,一共传了七代,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公开了。还有一种洋金,欧洲传进来的,一说来自日本。洋金含金量少,便宜,景德镇一度大量用洋金,后来发现洋金几十年后会掉色,所以高档瓷又改回用昂贵的本金。 洋金瓷器烧出来就是金灿灿的,本金出窑后是暗淡的土黄色,需要用玛瑙刀抛光才会亮。现在许多金彩瓷器故意不抛光,以证实自己是本金,如果你买到这种金彩瓷,用翡翠一类的硬宝石磨一下就发光了。 广彩 广彩是一种专供外销的瓷器。清朝早期许多欧洲商人到景德镇订购瓷器,到十八世纪时改为采购景德镇的白胎瓷,运到广州画釉上彩。因为当时广州是通商口岸,欧洲商人可以在广州的作坊里监督生产,不用跑远路到景德镇。 广彩的画法与粉彩相同,其器形和画面多是欧洲风格,比如画贵族徽章公司商标什么的,画中人物也是金发碧眼。广彩多描金,又名广州织金彩,现存的都在外国,国内几乎没有。 这是乾隆时的广彩碗,叫商行碗,描纹的是当时广州城外的外国商行的建筑,上面还有英美瑞典的国旗。英国的档案里有记载,这种碗每个成本是白银五两,相当于一千二百块人民币。 新彩 新彩又是欧洲人发明的,又叫洋彩。洋彩这个词比较笼统,粉彩、珐琅彩和广彩都曾被称为洋彩。新彩技术晚清时传入中国,一开始是用法国颜料,后来用日本产的,其实这时中国的瓷器技术已经落后于欧洲了,大概因为赛先生还没来吧。 新彩是釉上彩,其表现力是所有彩绘法里最强的,可以画出中国画效果,还可以画出水彩和油画效果。新彩的画面薄,类似五彩,但五彩不能调色,新彩可以,所以其色彩种类异常丰富。新彩还有一个优点是容易掌握,烧成变化小,会画画的人都能画新彩瓷器。新彩的缺点呢,历史短,又是泊来技术,没有情怀。 就这样吧,下面是作业,请说出图片中瓷器的彩绘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