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啊,你终于审美正确了一次 2019-11-13 04:34
初见 惊艳 如果这个世界有个词叫“惊艳”,那下面这件文物绝对配得上这个称呼。 与其他“老气横秋”的文物相比,它的颜色就好像三月春盛,烟烟霞霞,灼灼十里桃花,看着就让人不禁想起初恋。 这件美得不敢挪眼的器物,叫“芙蓉石蟠螭耳盖炉”,乾隆时期的文物。 什么?乾隆?乾隆能有这种审美? 对,就是乾隆。 虽然说,咱们的弘历经常在审美问题上翻车,钟爱颜色花里胡哨的釉彩大瓶,但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种美,无论是俗人或雅士都会觉得美。如果要给这种美找到一种诠释物,它就一定是这件“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的样子。 之前在网上有个80后的小伙儿因为在微博上分享自己走访的200多家博物馆,47万张博物馆馆藏精品照片大火,但随着它一起出名的,就是这件粉红欲滴的香炉。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本来南京博物馆里的常规展品,自从照片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被它“吸粉”,拿着手机到博物馆里去找同款,大家纷纷想去看“卖家秀”的实物长什么样子。 果然,看完了实物,让人觉得实物比照片更美。就算是审美“赛狗屁”的乾隆爷,也还是有审美在线的时候。 其实,抛开瓷器,乾隆爷在审玉的时候,对美的把控能力还是很强的。 乾隆嗜玉成癖,他在位60年,古玩玉器充斥宫廷。 清乾隆•白玉饕餮纹龙钮盖方鼎 在他对玉器做工的极致追求之下,诞生一种工艺——“乾隆工”,即乾隆时期玉器的工艺。这三个字可了不得,任何清代或清以后的玉器把件,只要带上“乾隆工”,马上身价倍增,“乾隆工”已经成为玉器精品的代名词。 清乾隆•白玉素盘 没有最豪 只有更豪 好的玉料是一件玉器的根本,所以乾隆对玉料的要求就一个字——好,不惜成本。(这是小编见过的最土豪的甲方爸爸了) 大禹治水图玉山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南北疆后,新疆玉料开始源源不断入贡朝廷,每年春秋两贡就达两千公斤。乾隆四十一年,从新疆运大玉六块,计两万余斤。 清乾隆 白玉雕仿青铜瑞兽尊 不仅如此,为了得到一件极致的玉器,乾隆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以故宫的镇馆之宝——大禹治水图玉山为例,原料来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由于其重量过于庞大,所以光运到北京就花费了三年时间。 大禹治水图玉山 玉料抵达北京后,乾隆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连同玉料一同经水路运往扬州,由扬州工匠历经六年雕琢而成。这件作品前后历时十年,耗数十万人工,所费银两无法计算。 清乾隆 白玉雕夔龙纹双象耳衔环瓶 “处女座”级别的玉雕要求 皇上历来都是最难搞定的“甲方爸爸”,要是再碰上一位“处女座”的,时间紧任务重不说,还得提着脑袋干活。 你们感受下乾隆对玉器工艺的要求: 甲方要求 “凡直线必须笔直,圆形必如满月,委角必得圆润,尖角一概锋锐,有着丰富的韵律感。” 清代 双兽耳三足炉 不过,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锻造出“乾隆工”精细、多层次、薄而巧的特点。 精细是指玉器上所有的线条流畅分明,刀法一脉贯穿有力,没有任何不连续的刀工。 多层次是指对于浅浮雕,所有凸起的弧面都圆润光滑,没有扎手感,每个细部,一层层顺着玉石肌理向内刻,层次分明。 薄而巧是指将玉材处理得薄如纸,使得上面雕刻的纹饰可以透光而视,清晰可见,巧则是指擅长度量玉材,表现其最好的一面,正所谓物尽其用。 清代 白玉雕山水人物笔筒 除此之外,乾隆也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为了能够做出自己喜欢的玉雕,乾隆亲自过问,直接参与玉器设计、制作的全过程,并且形成了有别于民间的、极具皇家气度的“内廷恭造之式”。 清 白玉雕西蕃莲叶纹双耳炉 虽然大家对乾隆的审美吐槽甚多,但不可否认,因为他对玉器近乎完美的追求,将中国的玉雕工艺推向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