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六大名著只剩四本,落选的两本“差”在哪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00:56: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新中国成立后,六大名著只剩四本,落选的两本“差”在哪里?                                    

            

        2020-07-22 18:28                    

                           引言

  纵观历史,我国历朝历代都提倡读书,尤其是在宋代之后,文人更是屡屡获得比武将更高的地位。杜甫曾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从文人提升自我的角度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宋真宗赵恒曾在《励学篇》中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从名利角度说明读书重要性。读书重要,读好书就更重要。
  在我国诸多古代文学之中,四大名著无疑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四本古代著作。最开始提出“四大奇书”这个概念的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随后冯梦龙提出的“四大奇书”指的则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冯梦龙所提出的“四大奇书”,经过了清初文学家李渔的肯定,自此广为流传。


▲冯梦龙铜像

在冯梦龙提到的“四大奇书”中,《金瓶梅》因在性方面描写露骨,自清顺治年间其起就被列为禁书,随后问世的《红楼梦》顺其自然顶上了这个位置。现代的四大名著可以说是四大奇书的延续。此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先推出这四本书,并将其合称为“四大名著”,这称呼自此流传开来。
01 中国古典小说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女蜗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的流传为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开始出现,如《搜神记》;唐代出现了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趋于成熟的表现;随后宋代到明代出现了各种话本和拟话本,情节描写异常细腻;明清时期的章回体小说则将古典小说推向了高峰,我们熟悉的四大名著都是这期间的作品。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三国演义》基于真实三国时期历史的想象与改编;《水浒传》中虚构了一百零八将却又将其置于宋朝历史框架之中;《西游记》借唐代玄奘取经之事实建构出了魔幻世界;《红楼梦》以清代封建大家庭为背景构筑了爱情悲剧。这四部小说的共同点不仅在于作者文采斐然,更在于影射时事,在作品中加入了作者对于历史或时局的思考。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剧照

02 其实,当初人民文学出版社本打算出版六部小说,合称为六大名著,“落选”的两本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它们一为长篇一为短篇,均为清代小说集大成之作。在茫茫书海中走到“六强”之中,这两本书已经足够优秀,但它们就“差”在不逢时。由于《聊斋志异》为志怪小说,在建国之初,封建迷信思想急需被破除之时不适合被列为名著;而《儒林外史》为讽刺小说,不够积极向上,所以这两本才被排除在外。若论起行文笔法以及一时影响力,这两本并不逊于四大名著。


▲蒲松龄雕像

《聊斋志异》手稿最早见于清代康熙年间,借神鬼之口或抨击科举制度腐朽,封建统治之黑暗,或反抗封建礼教束缚,其中更有一些篇章极其浪漫地描写了人与妖之间的恋爱,表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爱情的憧憬。在《聊斋》中,我们能看到读书人生活在以八股文论成败的科举制度中的无奈,正如郭沫若所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耗时四十余年,以毕生精力写成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影响了其后几代人的小说创作。


▲《范进中举》场景绘画

《儒林外史》则是我国讽刺小说的巅峰,成书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全书用写实主义描绘了不同人在功名富贵面前的表现,多为表现官员、学子等丑态,只有少数人守护着仅存的人性。其中《范进中举》一篇尤为闻名,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清代科举制度。《儒林外史》被誉为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早有多种文字流传于世。鲁迅曾评价此书:“秉持公心,指摘时弊。”


▲吴敬梓纪念馆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文学领域很难排出先后,每个人对于文学作品优秀的定义都不同,也很难说哪一部作品“最优秀”。在古典小说领域,也有人提出过“八大名著”的说法,除上述六部外,再加入明代许仲琳创作的《封神演义》和明末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两部均为基于周代历史发挥想象的小说,也都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结语
  清代黄景仁曾写有一首《杂感》,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虽然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书生大多扮演着失意者的角色,偏偏写出这些传世之作的人也是书生;近代鲁迅、沈从文、老舍等人也曾以笔为戈,讽刺社会现实,试图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这些书生不仅用作品揭露了一个时代的本来面貌,更在其中蕴涵了自己的精神风貌,为后世留下了历史、文学方面的无价瑰宝。
参考资料: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励学篇》《杂感》《中国古典文学》《吴敬梓评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4 11:34 , Processed in 0.00904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