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1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岭笑声-第14次回青年点清源县英额门乡椽子沟村(新堡村)纪实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1:06: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纤纤小雨 于 2014-5-23 19:11 编辑

山 岭 笑 声

——2014年5月10日~11日第14次回青年点

     我的第14次故乡行,以“环保行动”为由,发展为去枸乃甸春游,又巧逢“母亲节”,因而女同学表现突出,男同学识趣般地付出辛苦,其乐融融,高潮迭起。创造了同学聚会出游的新模式,为以后提供了方式和经验。

     这次去青年点的同学有:郑绿江、杜克强、郭安伟及爱人许辉、刘世伟、刘治文、郭兴、李国栋、李东凡、金馨生、宋秀春和爱人李方义、唐迎春、谢月华、李平玉、张桂君、刘心萍、王莉、可丽辉、李天颖、唐仲秋。加上我共22人。

一、“环保行动”

     五月的山乡到处碧水流新曲,田野梳新妆,披上绿装的大山花香飘溢。长期居住在城市“水泥堡”的人,自然对这美丽的山乡有“醉春烟”的欣赏。

然而,位于大伙房水库上游的第二故乡,还有那不和谐的行为玷污着自然。我们数次回乡,看到了环境污染的惨象,其环保状况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关注。这里是浑河发源地,保护环境,保护水源,是我们潜意识里迸发的愿望!所以,杜克强提议为第二故乡搞一次“环保行动”,大家当然支持以我们的爱心促进山乡的环保。于是,我们的行动地点选在了二队。

     5月10日午后,同学们在二队南沟的乡间小路逆涓涓细流鱼贯而行。每人都认真对待“环保行动”,刘世伟、李方义和李国栋拎着大如面口袋般的黑色塑料袋,李平玉、唐迎春、杜克强、刘治文等同学戴着单面胶线手套,我拿着前端带铁钩的木棒,这是在距“环保行动”倒计时53天时制作的专用工具!大家一边交谈一边行进,目光仔细搜索路旁、田野、溪水等地,只要看到被农民丢弃的农药瓶、化肥塑料袋等垃圾物品,便捡拾到黑色塑料袋里。这些垃圾的腐蚀作用显而易见,杜克强仅仅不带手套的一小会儿工夫,皮肤就见烧红的颜色。我使用那带钩的木棒很顺手,其形象和捡破烂的老头相似。不出大家所料,需要捡拾的东西的确很多,仅仅一个小时的往返路上,我们就捡满了好几个塑料袋。每个同学汗津津的脸上都带着笑意,似乎满意自己的“成就”。郑绿江和唐仲秋是“随行摄影记者”,不辞辛苦地拍摄了我们劳动的身影。

     山坡上一株开着一串小白花的植物,在绿叶映衬下显得洁白、娇嫩。大家叫不出这株花的名字而议论不已,郑绿江和唐仲秋弯腰拍照,摄下了她娇小的倩影。我看着此花沉思,认为不必苛求它的科属和名字,只要每次来山村都能看到它为我们绽放,显示洁净的环境就好!所以,我给起名字为“绿荫垂白”。

“     环保行动”对山乡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是年逾花甲的人,当然明白保护环境还要靠村委会带领农民长期坚持才行。在村口处“自然”形成的垃圾场,堆积了各种生活和生产垃圾,需要乡村统一规划和村民的良好习惯才能永久消失。我们不过是怀着知青情结,对养育我们青春的山乡给予净化环境的回报。此举能像石子投向水面那样引起涟漪,山乡的环保从此有个良好的开端,便是最好的企盼。如此自慰,心情当然是快乐的……


二、乡 音


     每次回山乡,都要看望乡亲们,在“麻他”“扎古”“拉帮套”等村言俚语中聆听带有大山意味的乡音,体味当年结下的情缘。

      “环保行动”结束后,同学们分队行动,我随同学来到三队。那“半壁”青年点的草房依然在山脚下残喘,我们默默地注视她,心底泛起五味……宋秀春仍然记得在这里连行李都没打开,只待三天就回城了。但她的心境是豁朗的,笑呵呵要求李方义:“你媳妇儿当年就住在这样的地方,多可怜啊!以后你要好好待我,听见没?”其声切切,其情殷殷。我回头看到魏家的房子,又想起了“二老魏”给我介绍村情的往事,对宋秀春说:“每当这时,我就紧张,生怕再吃斗批改的亏!”王莉、刘心萍和郑绿江去看望乡亲们,刘桂莲热情欢迎,临别送给她们一瓶当年青年点常饮用的井水。

      杜克强再次对我提起那封给部队的告密信,语气中带着说不清的感叹:“还让人家把信写到部队去了……”接着,积极提供“破案”线索。我喟然回答:“那有什么办法?谁让咱得罪人家了呢!”随即我便想到了写《秋枫一叶》时同学们帮助确立的指导思想:年轻幼稚的同学们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环境里,其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可贵的故事,对于一些在今天看来不应该发生的事情,都是可以谅解的。这个观点指导了我的写作,指导了我对同学故事的“历史观”,也指导了我处理现时包括同学关系在内的所有人际关系。所以,我的心境早就是轻松坦荡,不再为过去的事情而锁眉,对他提供的“线索”也就不去理会。

      邻居鞠文才的妻子在园子里带着小孙子种地,杜克强“自来熟”地和她打招呼,她也就“很熟”地大谈看法。说青年点那个样子还有人住,隔几天来一回,叫王永生。说着话锋一转,直指我们,“你们就是来看一看有什么用?那二队、四队青年又给修路又给安灯,你们给我们干点什么呀?你们发达了,给我们投点资多好!”宋秀春问村里的收入情况,她答:“家家都种药材,一般的年收入七、八万元,最少的也有三、四万元。”唐迎春惊叹:“比我们都多呀,我一个月退休金才两千块钱!”是的,农民的收入是不包括吃、住、烧的“纯收入”,的确比我们的退休金多得多!给我们戴“发达”的帽子,真是冤哉!

      晚间,在立军饭店谈起此事,杜克强还是禁不住直呼“汗颜”!我认为,能为山乡做贡献的如刘世伟、苏桓、刘正坤、张满贵、丁工一等同学尽力而为,其书写的“回报史”是我们的骄傲,理所当然得到赞许。而没有能力的同学,作为组成知识青年多层次的一部分,做到常回来看看,也是尽了心意。鞠文才妻子的话也是家长理短的组成部分,表达了对我们的期盼,能够听到这样直率的乡音,也是难得。

        李天颖、金馨生回到阔别多年的椽子沟村,回来后对我们讲,在村口遇到一位82岁老汉,得知他俩是沈阳青年时,立刻现出惊喜和热情,亲切地谈起来……之后,他俩来到都金平家叙旧。

            在“5·12”汶川大地震时,都金平骑摩托车送捐款在虎脸子意外摔倒,身体多处负伤,前后治疗花了很多钱。他认为受伤是履行公职所致,医疗费应当得到补偿,但却不知怎样办这件事。但是他和现时许多农民一样,进城办事先找知识青年打听“门路”,于是,便给李天颖打电话。李天颖根据事情性质和组织原则,认为有办成的可能,便指给他办事渠道和方法。经过努力,都金平得到了部分补偿。这件小事承续了以往的友谊,也加深了现时的感情,都金平见到李天颖和金馨生格外高兴,热情招待,告别时依依不舍……他俩也感受到久违了的浓浓乡情。

三、夜宿清原县城


      新堡三队的“贵丽花”山庄不经营了,我们移宿清原县城。

     清原县城的夜晚灯火辉煌,热闹非常。5月10日晚9点钟,我们20人住进了“全成商务宾馆”里的10个标准间。刘治文、杜克强住4002房间,我和李国栋住4006房间。大家都感谢宋秀春借助关系,为我们提供这样整洁、舒适、肃静的住处。由于错过了电视台播放新闻时间,因而遗憾未能领略清原电视台的地方特色,其新闻节目是否也像中央台那样有固定格式?


      谢月华在隔壁与刘治文、杜克强畅谈过去岁月,热烈的气氛一阵阵飘进我敞开的房门,引诱我不自觉地走进去。见到李国栋也在这里,为防止屋内没人而丢东西,我不得不忍痛回屋,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去扮演“隔墙有耳”的角色……听着他们的谈话,我的思绪也回到了过去,从满城宾馆陈英海丢钱,到陈秀文与我的最后会面,都发生在清原县城。还想到了我参军时的那封“告密信”……不逾矩,永心安,是此时的收获。

     不知什么时候,李国栋回来了,告诉我女同学在三楼客厅打扑克,真有雅兴!我无心参与,因为我的习惯在外地很难入睡,所以需要长时间的假寐。第二天,李国栋说我穿着衣服睡着了,“打呼噜很响”。我意外,真的睡着了?那很好!

     我起床的习惯是跟着太阳公公升起,所以知道了清原比沈阳早亮天18分钟。起床后散步,巧遇从4012房间出来的谢月华和李平玉,楼门前又与可丽辉、张桂君相遇,便一同去农贸市场。早上清新的气息让我们心情舒畅,市场的热闹也让我们眼花缭乱,蔬菜、果品、肉蛋等种类很多,价格与沈阳市场相差无几。小贩售卖的热情很高,一经问价,便热情应答,我感觉拉近买与卖的距离比沈阳快得多。山菜和小吃比较多,张桂君买了“大叶芹”山菜带回沈阳,谢月华买了热乎乎的黏豆包请大家分享。


四、谒 陵

      5月11日上午是“假阴天”,阳光被遮挡在云层外,春风习习,适宜出游。今天又巧逢“母亲节”,正当大家不愿回沈又不知所去的时候,谢月华提议去枸乃甸一游,于是汽车便向枸乃甸筐子沟驶去。

     汽车在盘山路上绕行,车内的我们依然有说有笑,尽享汽车奔驰的快乐。走了很远之后,只见前车调头领我们回去,原来走错路了,我感觉这重走比直达有乐趣!不是吗?刘治文开车越过英额门到水帘洞返回来,就引起大家的许多笑谈嘛!


      李国栋的车有些“不高兴”,前后两次发出异常声响。我们生怕从座椅上被“咚”的一下掉下去,胆战心惊下车查找原因,原来先是挡泥板松动,后是塑料胶带粘在轮胎上所致。

      汽车又跑了很长时间,山势越来越陡,山谷也越来越狭窄。金馨生和郭兴都感叹若不是开车,很难说我们能到这里来。我想起二哥下乡到新宾县偏远的红庙子公社,途中需在县城住一宿的情形,很为下乡到这里的同学叹息,他们当年往返路程该多么辛苦!

     终于到了地域较为宽阔、风景秀丽的筐子沟村,我向村民打听情况。他们说这里距县城六、七十里地,从前面翻过两座山就是斗虎屯。当得知我们是沈阳青年时,竟抱怨“你怎么不先打电话来,我们也好准备欢迎啊!”一位大嫂说,唐玉忠年前曾来过,住在她家。接着说出一串知青名字,李天颖对这些名字很熟悉。金馨生和我暗自称赞,不知她的头脑里“装”了多少人!

     在宋秀春的指引下,再向前行驶5里地,来到了“钓鱼台抗日遗址”,醒目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台基上耸立着令人肃穆的英雄纪念碑,抗联三师师长王仁斋的英灵在此长眠,还有两位小李、小朴知姓而不知名的警卫战士。刘世伟组织大家肃立两排,向英雄致哀。恰在此时天公垂雨,更加重了我们对英雄的敬仰!

     “军魂”“抗联赞”等石碑上的文字和诗篇讴歌了抗联的英勇顽强,让人再一次顿生景仰。这里群山气势挺拔,地势陡而狭窄,是抗联活动的天然基地。记得初到农村时,革委会对我们大讲抗联精神,农民也讲述抗联故事,今天这一切都得到了验证,你们用生命谱写历史,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段语录:“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抗联的精神得到了历史的尊重,但抗联的史实还没有完全揭开面纱。


       记得从上学开始,就经常参加祭扫革命烈士墓的活动,那时的一颗童心就为崇拜烈士而跳动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作文中常说这样的话:“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一定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幸福……”现在虽然两鬓斑白,但对烈士推崇之心依然不减,我们仍然认为,我们现在的幸福有你们的贡献。今天肃立在你们面前,更加激励做好晚年该做的事情,余生不苟活!

      英雄碑对面山坡树木葱郁,花草争相开放。在一突兀的巨大山石旁,很大的一块冰没有消融,以其洁白的身姿与纪念碑遥相辉映。在这生机焕发的季节,竟有洁冰与烈士相伴。陡峭的山顶上,高空中风吹树摇,似有人为英雄折腰。钓鱼台下流水轰鸣,为英灵唱响永不衰竭的挽歌。山坡和大地上,开满了寄托哀思的小白花和黄花——大自然也对英灵俯首致敬!

      汽车驶离钓鱼台的瞬间,我再回首那英雄碑,猛然间疑问英雄墓是2002年5月11日修建,此前这里是什么样子?是否觉得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才变荒冢为陵墓?

——我强烈感觉到抗联战士的英雄事迹,在今天传承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爱国主义,还有那浩然的历史观,以及其他气贯长虹的高尚道德!

五、照 相

    说来也巧,向烈士致哀之后,雨就停了。同学们的心情也慢慢舒展,开始在景点拍照留念。照相是愉悦活动,也是今天庆贺“母亲节”的主要方式。唐仲秋把头巾缠在前额,很有少数民族妇女的风彩,带动同学们的情绪进入高潮,在河边、石碑旁、小桥上下,照相的喊声响成一片。李平玉、王莉、刘心萍等同学把盛开鲜花的草环戴在头上,举起手势做“特景”拍照。可丽辉、谢月华还要摆出一些类似舞蹈的小动作,大大渲染了场面气氛。竟感染了男同学,刘治文帮忙扎草环、摆姿势、设计动作,杜克强“讨好”张桂君送草束,刘世伟、郑绿江不漏掉任何画面忙拍照!笑声、喊声、叫好声在幽深静谧的山谷掀起一阵阵欢乐的浪潮。

     离开钓鱼台返回县城的路上,前车在金凤岭莫名地停下来,只听可丽辉说:“这里照相太好了!”接着传来宋秀春夸奖“味道太香了”的声音……

     我们站在岭上,目光平视即可看到远方的层层山峦,明亮的瓦房似散羊般坐落在山洼处,女同学要选择这些为背景,拍照“到此一游”的纪念。我下车之后即刻闻到了误以为什么植物散发的气味,但很快就看到是路边的大坑在悠闲地挥发“五谷轮回气体”,方意识到宋秀春的夸奖是风趣的幽默!

     女同学们先是“单身照”, 一件红上衣成为道具,轮流穿着拍照。然后是各种“组合照”,有人喊:“二队的照一张!”“四队的照一张”……四队的“这一张”颇有意义,李国栋当年是生产队的会计,可丽辉是出纳,这一搭档在46年后才合拍一张照片。由此带头,掀起了男女同学合拍照片的高潮,“你俩照一张,甭客气!”这又是一对男女的“你俩”,郑绿江和可丽辉站在了一起,挺胸抬头,自得地接受相机的拍照。忽然有人喊:“这样不行,得挎起来!”我听不懂“挎起来”是什么意思?“当事人”却深谙其道,男的一弯胳臂肘,女的伸手挎进去,如此亲密才有意味!笑声、喊声、叫好声、鼓掌声淹没了路边大坑的气味……


     这二人带头,引发了又二人、再二人,一个又一个“挎照”进入相机。李天颖在杜克强和刘治文中间,两臂紧紧挎住他俩,三人笑容绽放。老班长李东凡向来是“一本正儿”,也被女同学拥在中间拍“挎”照,这也许是他人生之第一回!最后学妹唐仲秋热邀刘治文,“治文大哥,咱俩照一张。”据说,唐仲秋能参加我班的活动,是刘治文“引路”的结果。这“兄妹照”自然又博得了掌声和笑声。

我也是一贯的“一本正儿”,不参与这种年轻人的“癫狂”。但也为气场的兴奋所折服,开怀地在旁边欣赏这热闹景象,思绪却如浪涛般涌动。谁说退休了就是老人?就该安分守己当“保守党”?谁说老人就该憋住发自心底的笑声?我们当年十六岁时到农村,除了有过“初生牛犊不怕虎”稚笑之外,更多的是在种种压力下的苦笑,偶尔一乐也是“穷欢乐”!青春的笑声被淹没在难以言状的苦楚中。现在,我们晚年生活幸福,心情愉快,绝不能再压抑在“老人得有个样子”的模式下,就是要放松地“癫狂”,何况有“母亲节”助阵,更要迸发这青春般的笑声!这是平时打麻将、玩扑克等方式不能替代的欢乐,是沉淀的知青文化应有的爆发!

      离开“大坑气体”的地方,同学们登上凤岭林,山坡下茂密的柏松挺拔向上,林间似有笑傲风雪的骨气,给人以不俗的超凡之感。站在山巅远望,山天一色,层峦叠嶂,顿有开阔视野的豪迈。女同学又拍“山巅留影”之照。我则关注塔门的对联:

     仰视浩浩太空长风万里,

     俯瞰莽莽大地山峦千层。

     此对联意境与景色高度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写出了我们知识青年的胸怀和心境!

枸乃甸是我们此行的兴奋点,与回山乡相结合,融入了出游的特点。

六、角度不同的反思


     这次同学相聚的会齐地点在英额门,宋秀春和爱人李方义早于我们就到了,我们到了之后又会齐了郭安伟和爱人许辉。

     郭安伟一一和大家握手、问候,见到我盛情地说:“不能白看你写的东西!”不等我回话,拉着我向许辉介绍,“这就是写那个…那个东西的人!”许辉热情地对我讲述上网看到同学们交流的情况。我考虑郭安伟很长时间没来山村了,便坐到他车里,先于其它车辆驶往新堡村,一路上介绍当年的“景点”。许辉快言快语要求寻找去年见到的“蛇仙庙”,信佛的人都有善良的心和乞求家庭幸福的虔诚,她终于在四队完成了心愿。

     然而,我们和郭安伟夫妇的相处依然没有维持到希望的时间。在上山捡拾垃圾的途中郭安伟返身回长春,我又是望影而叹……耳边响起杜克强的话:“要聚齐一队同学很不容易!”

    李方义说话很少,但给宋秀春当“车伙子”则尽职尽责,看得出在单位也是忠于职守,专业能力突出的人。宋秀春仍然是“快乐机器”,谈笑中风趣横生,制造笑声不断。为大家安排吃饭、住宿、出行和导游同样表现了以往的“突出贡献”,仍然发挥了青年点时中流砥柱的作用,且居功不傲,我时时暗自佩服。统计职能让我感觉到,宋秀春好像在使两人的劲儿!希望李方义下次还能参加我们的活动。

      李天颖和金馨生第一次随我们回山乡,我和郭兴与他俩同坐李国栋的汽车,一路上不断交流着人生的看法和体会。我们谈的内容很丰富,感叹当年回农村时奔波一天的辛劳,也赞扬今天公路发达给出行带来的便利;感叹知识青年身处逆境的困苦,也愉悦如今晚年生活的幸福;回忆青年点时的往事,也赞扬现在同学相聚的友谊和欢乐……李天颖回忆当年的历程,到农村不久即到公社报道组,又到《抚顺日报》记者站,因工作关系走遍了清原、新宾、抚顺三县的村庄……当然青年点生活印象深刻,她讲述1969年秋天,因女同学屋内“丢失”猪头肉而与男同学“小战”的故事,更感觉当年的“插曲”为同学关系增添了回忆的乐趣。金馨生说喜欢读书,和我们谈论天下事,果然知识宽阔,很有见地。他介绍李小萌对知青运动的某些看法,“不要过分赞扬知青上山下乡,那是一场社会灾难!”他的话让我沉思……

      记得1998年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十周年时,《辽宁日报》展开了对知青下乡的讨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针锋相对地论战,其中一篇文章《我不稀罕那种财富》就类似李小萌的这种观点。


     是的,丢弃学业、离开父母以幼小的身心在山乡艰苦奋斗,的确不是提倡的好事,全国1700万人在“不是好事”中苦苦挣扎十年之久,牵动城乡亿万家庭的心,的确是社会灾难!也的确应该不去赞扬它!对这种观点我曾一度赞同,但当我“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醒悟这是“维稳”的利益观点,与我们亲历者的角度截然不同!不得不忍痛弃之!


    我们在没有也不允许选择的情况下“乐观”地走进山乡,去到艰苦的环境中“改造世界观”。却是身不由己白天在地里劳动,夜晚在油灯下苦读,数年的光阴,在泥泞中踏出了我们扎实奋斗的脚印。


     流逝的时光让我们反思那段“再教育”经历,以今天“再认识”的眼光总结自己和社会,不管结论如何,遭受良心谴责的都不是我们!相反,我们在“社会灾难”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财富,这“财富”在后半生的“下岗再就业”中再一次发挥了生命力般的作用。恰如在台风中人们学会了战胜台风的方法

。如此,我们还要大大讴歌自己的正能量,谁对那个灾难有愧谁去奏哀乐,我们还要把这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金馨生一句话引起我深思,是我愿意思考的习惯,也说明我们对自己的命运有共同的关注点,预示着今后将有更多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在“王家大院”吃午饭,天公的“假阴天”变成了真下雨。李国栋认为这样很圆满,老天爷已经给了我们充裕的时间尽兴游玩,当我们要回沈阳时才下雨!

     返程的路上,我和李天颖、唐迎春坐在杜克强的车上,在淅沥的春雨中又是谈笑风生,相互交流着心声。与来时相比增加了此行的际遇和看法,还时时交流当爷爷、奶奶的体会和讲述小孙子的故事……这轻松地表明,此行又是一次圆满而愉快的聚会!


                                                                              2014年5月20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4-5-22 12:06:54 |只看该作者

好贴!赞!你把字体放大些效果更能好许多


记住时代风华,留作未来回忆


知青上山下乡对中国社会做出的十大贡献
1、 对于当时农村的文化教育和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减轻当时国家的经济上、政治上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城市负担。

3、知青们改变了当时农村的落后面貌。

4、提高和促进了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做出了很大贡献。

5、对农业生产产值的提高做出贡献。

6、 对当时就业难做出了巨大贡献。

7、知青们自身做出了精神和身体上做出了巨大牺牲。

8、当年的知青 应该得到社会应有的公正对待与尊重。

9、知青对当时的社会团结和稳定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10、知青是当时社会生活中最苦的一族,也是给农村文化生活带来欢乐、蓬勃的一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4-5-22 20:11:37 |只看该作者
赞,好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4-5-22 20:23: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14-5-22 20:25 编辑

好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4-5-23 18:13: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14-5-23 18:15 编辑

       太平先生的文章充满正能量,把当年的下乡地当作第二故乡,十四次故乡行体现了他们对故乡的一片深

情。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回故乡不是为了游玩、叙旧,而走是为了维护故乡的环境,开展了一次捡拾废弃物的的

公益劳动。他们保护的河流位于我省重要的水源地一一大伙房水库上游,可见意义之大。此外他们还敬仰了王仁斋墓,以及他们对

上山下乡活动的看法都有独到之处,令人赞叹不己!对于27中学68届88班全体同学加盟《辽宁养老服务网》非常高兴,热烈欢迎!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5-23 19:08:4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瀚墨重书平生志,丹青再写夕阳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7#
发表于 2014-5-24 17:59:10 |只看该作者
纤纤小雨 发表于 2014-5-23 19:08
太平先生的知青岁月的回忆真精彩!我把字放大了,并重新排版。方便论坛网友阅读。好贴。期待您的下文!

谢谢版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4-5-25 03:07:06 |只看该作者
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0-1 02:34 , Processed in 0.00954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