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代名家经典油画40幅欣赏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00:54: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代名家经典油画40幅欣赏                                                         2020-09-11 09:13                    

1、自画像 李叔同 1911年 布面油彩 60.6x45.5cm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藏
味 这幅画是李叔同1911年(辛亥清宣统三年)32岁春,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时创作的自画像。该画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2、音乐家 李铁夫 1918年 布面油画 68×56cm

3、奴隶与狮 徐悲鸿 1924年 油画 123×153cm
油画《奴隶与狮》,左下签题“甲子初秋,悲鸿”,为徐悲鸿1942年初自新加坡归国时未能带回的那批作品之一。

4、吹笛女 方君璧 1924年 布面油画 73x59cm 私人收藏
这幅《吹笛女》曾参加匡时2012春拍,是至今中国市场中出现的方君璧最早的一幅画,是方君璧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也是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5、自画像 卫天霖 1939年 油画 私人收藏
卫天霖(1898-1977),山西汾阳人,中国现代油画家。

6、少女像 关紫兰 1929年 布面油画 90×75cm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画是画家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洋溢着温馨亲切的气氛。画家所作以人物肖像为主,亦有静物、风景,且善于运用装饰性纹样,增加作品的节律感。

7、走出人间的辛酸 余本 1930年 布面油画 69×73cm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画为余本前期的代表作,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海外华工动人的形象——他裸露着健壮而又疲惫的胳膊,粗糙的手指紧紧压在二胡的琴弦上,用整个身心在拉着琴,奏出如泣如诉的琴声。余本1905年生于广东台山。13岁到加拿大当童工。1927年在加拿大安德里奥省艺术学院半工半读。1936年到香港,以授业和作画谋生。1956年回广州定居,曾任广东画院副院长。

8、亡命日记图 王悦之 1930-1931年 画布油彩 185×144cm
王悦之(1894-1937),生于台湾台中,20世纪早期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青年时期赴日本求学,1920年回国,在上海、北平、杭州等地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他创办了“阿波罗学会”,出任北京美术学校校长,举办各种画展,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与巴黎万国博览会。历任私立京华美专校长,私立北平美术学院、任院长,兼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后改国立北平艺专)教授。

9、一个桶子一碗茶汤蒋兆和 1935年 布面油画 65x84cm
创作这幅画时的蒋兆和已得徐悲鸿的多年指点,可以看出他的油画接受了徐悲鸿的影响,画风朴素、造型严谨、注重结构与传神,并且染有那么一点学院派的味道,但从题材上并无什么风花雪月,就只是画他熟悉的底层人民的生活。

10、农民肖像 吕斯百 1938年 油画 71.5×53cm 中国美术馆藏

11、“七七”的号角 唐一禾 1940年 画布油彩 33.3×61.2cm 中国美术馆藏
唐一禾(1905—1944),湖北武汉人。现代油画家。1924年由武昌艺专入北京美专学习,当时闻一多任该校教务长,唐一禾深受影响,树立了爱国主义的思想。1930年到巴黎学习油画,师从新古典主义大师劳伦斯,打下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基础。1934年回国,任教于武昌艺专,并以宣传画、油画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画家与其兄乘船去重庆,不幸船触礁遇难。

12、放下你的鞭子 司徒乔 1940年 画布油彩 124×177cm 中国美术馆藏

13、窗前女郎 潘玉良 1944年 布面油画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出生于古城扬州,1919年入上海美专学画。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

14、大地的女儿 庞薰萱 约1930-40年代 布面油画 45.5×61cm
庞薰蕊(1906~1985),字虞铉,笔名鼓轩。江苏常熟县人,祖籍塘桥,庞鸿文之孙。著名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

15、香港码头 陈抱一 1942年 布面油画 72×90.5cm 中国美术馆藏

16、大学生 胡善余 1946年 布面油画 65×46cm
胡善余(1909-1993),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的一个华侨家庭。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蔡威廉两位教授。1934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师从法国当代著名画家西蒙教授。

17、山村 林风眠 约1940至50年代作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这幅画是林风眠于40-50年代完成的大幅油画创作,画中描绘的山村景致一如林风眠回忆家乡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正如学生吴冠中曾对老师的风景创作提出了他的观感:“林风眠的画是抒情诗,蕴藏著深远的意境,正因画中有诗,就不需额外题诗”。

18、红衣女子 常玉 1930-1940年 油画 74x50cm 私人收藏
这幅《红衣女子》在香港佳士得2013秋拍 成交价5052万港元。常玉的世界里,女人体、静物、小动物是笔下永恒的主题,他像一个梦中人,一个浪荡子,永远趋近于直觉、幻想、与世无争的童心和繁华落尽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19、地道战 罗工柳 1951年 麻布油彩 140×170cm

20、开国大典 董希文 1953年 布面油画 230×405cm (靳尚谊、赵域、阎振铎摹本)

21、春到西藏 董希文 1954年 布面油画 153x234cm

22、齐白石像 吴作人 1954年 画布油彩 116x89cm 中国美术馆藏

23、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吴作人 1955-1956年 画布油彩 40x53cm

24、红军过雪山 艾中信 1957年 画布油彩 275x100cm

25、刘胡兰就义 冯法祀 1957年 画布油彩 228×423cm 中国美术馆藏
冯法祀(1914-2009),别名“骆风”,安徽庐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

26、狼牙山五壮士 詹建俊 1959年 布面油画 186×236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27、南泥湾 靳之林 1959—1961年 麻布油彩 95×260cm 私人收藏

28、四个姑娘 温葆 1962年 画布油彩 115×200cm 中国美术馆藏
(1938-),出生于北京,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年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罗工柳工作室,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几十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展览。并分别在北京、台湾、巴黎、新西兰举办个人画展。

29、夯歌 王文彬 1957—1962年 画布油彩 105×320cm 中央美术学院收藏

30、金色的季节 朱乃正 1963年 麻布油彩 152.5×161.4cm 中国美术馆藏
朱乃正(1935-)生于浙江海盐。1953年考入中央美院专攻油画,学生时代被错划成“右派”,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文联。1980年调回中央美院油画系任教,曾任副院长、现为教授。21年远离都市尘嚣的青海高原生活,使朱乃正对大自然的美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感受。他从大漠、长空、孤烟、断云中,从常见的藏区风情中发现美,形成了他具有中国意味的写实油画风格。

31、延河边上 钟涵 1963年 布面油画 150×300cm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钟涵(1929-)江西萍乡人。曾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后一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79年任副教授,1985年任教授。

32、出击之前 何孔德 1963年 画布油彩 200×140cm 中国美术馆藏

33、我们走在大路上 潘世勋 1964年 画布油彩 120×225cm 中国美术馆藏
潘世勋(1934-),出生于吉林市一满族家庭,1953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1960年由吴作人画室毕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从1960年起,曾先后五次深入西藏地区体验生活,创作了一系列表现西藏风土民情的作品。

34、贫农的儿子 蔡亮 1964年 油画 198x165cm 中国美术馆藏
蔡亮(1932-1995),福建厦门人,1949年入北平艺专,1955年由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后,经六年正规而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后,到陕西从事专业美术创作,1981年,调入浙江美院,任油画系教授。

35、公园 周碧初 1965年 布面油画 60×73cm 私人收藏
周碧初(1903年—1995年),福建平和县人,中国油画先驱者之一。1924年厦门美专毕业,翌年赴法国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约纳斯、罗隆教授,与徐悲鸿、颜文梁、林风眠等皆同窗好友。1930年任上海美专西画教授。1941年任教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60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水粉画《苹果》、油画《桃》、《春色》被上海市美术馆收藏。1992年江苏省美术馆收藏油画《梅园新村》,1992年周碧初艺术馆于福建省平和县落成。著有《油画概论》等书,出版过多种个人书籍。

36、毛主席去安源 刘春华 1967年 油画 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收藏
刘春华(1944-),辽宁新津人,国家一级美术师。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副院长、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37、永不休战 汤小铭 1972年 麻布油彩 108×137cm 中国美术馆藏
汤小铭(1939-),生于广西桂林,国家一级美术师。195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进入广东画院任专业画家。历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38、渔港新区 陈衍宁 1973年 画布油彩 38×98.3cm 中国美术馆藏
陈衍宁(1945-),生于广州市。1965年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后,到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工作。1978年调入广东画院从事专业创作。1986年赴美留学,1988年由美国奥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39、太湖鹅群 吴冠中 1974年 木板油彩 44×59.5cm 中国美术馆藏
吴冠中(1919-),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40、 你办事我放心 张华清 1976年 布面油画 155×185cm 私人收藏
张华清(1932-),生于山东省肥城市陆房乡牛家庄,1945年8月参加冀鲁豫一分区抗日宣传队,1950年进大学深造,1952年大学毕业,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助教。历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美术系主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油画学会主席等职。2000年荣获俄罗斯普希金文化勋章,同时被聘为俄罗斯国家美术学院荣誉教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0-9-13 00:59:27 |只看该作者

当代艺术品 收藏价值 与市场解析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0-9-13 01:00 编辑

当代艺术品 收藏价值 与市场解析                                                         2020-09-12 23:22                    

   本文为您带来“黄金时代:法兰西三剑客”2.0:吴冠中的《黄山竹林》、赵无极的《01.04.63》、朱德群的《灵光再现》;庞茂锟、李贵君、谢楚余等的经典写实绘画,以及其他油画、版画、雕塑作品。Last but not least,私洽区还有“多元生活——私人定制世界级艺术房屋、美术馆”,包含建筑界里风一般的女子扎哈·哈蒂作品,为您量身定制私人建筑。

吴冠中
黄山竹林
木板油画
61×46cm
1973年
签名:荼·七三,黄山竹林、七三年作、赠寿滨、吴冠中、北京、七三年(背面)
  • 出版: 《吴冠中·第2卷》,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221页;《吴冠中老师66封信中的世界》,P71
《黄山竹林》宁静清幽的意境中处处可见艺术家的用心营造。画面运用竹林的竖向布局和“微仰”的视角来拉伸整个纵向空间,突显出竹林直冲云霄、挺拔向上的生长态势。竹子的主干造型用灰绿突显,枝桠以细致、短促的横涂和刮痕来营造纤韧遒劲的效果,竹林密叶处,艺术家则用了意象化的处理方式,竹林近处细致勾勒星星点点几枝竹叶,远处的竹林更多运用抽象的笔触、不同明度的绿色来进行层次丰富的递变,呈现出竹叶婆娑、漫林浸透的效果。在绿色和褐色的主色调中点缀着白墙黑瓦、红衣蓝衫,画面右下角散落的几朵蓝花,别增画面意趣。竹林袅娜摇曳,小径曲折幽深,屋舍掩映其间,远处人影隐现,营造出一种清新安谧, 闲静幽远的意境。

赵无极 01.04.63
布面油画
55×50cm
1963
签名:无极 ZAO
ZAO WOUKI 1.4.63(背面)
  • 出版:《ZAO WOU-KI》,昨天与明天出版社,巴黎,1978年,第287页
  • 展览
  • GALERIE CARDO,巴黎,1963年
  • 弗柯望艺术馆,埃森,1965年
  • Raymond Dreyfus 画廊,巴黎,2004年
  • 附收藏证书
【上下滑动浏览详细信息】
《01.04.63》为赵无极“狂草时期”的经典之作。此时,以往“甲骨文”系列中的符号已不见其踪,艺术家转而重视绘画本体语言的建构,强调色彩、笔触、点、线、面组合形成的张力,构建出一个完全抽象的形式世界,从而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01.04.63》中,微妙多变的褐色和虚空宁静的白组成了画面大的色彩基调,锐利的黑色线条在中部纵向形成了一道起伏的“山脊”,书写性的笔触如狂草一般肆意挥洒,颤动不安。此时,赵无极第二任妻子陈美琴的病情愈发严重,激烈的笔触反映出内心难以平静的情感,同时也展现出赵无极对中国书法用笔的深刻体味与继承,他用西方抽象语言的纯粹,为东方文化精神内核做了一个完全现代式的注脚。

朱德群 灵光再现
纸本彩墨
69×68cm
1996
签名:朱德群 CHU TEH-CHUN 96
印章:朱德群
进入90年代后,晚年的朱德群从油画回归到水墨,将西方绘画的表现性融入传统笔墨之中,反映出一种超越时空和跨越文化边界的艺术思维。创作于1996年的《灵光再现》即是一幅朱德群抽象彩墨的代表佳作,此时朱德群对于抽象绘画的探索已过四十载,正是炉火纯青的时候,他打破传统构图方式,以方纸作画,用点线面构筑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和动静相宜的节奏感。在叠加的块状墨色上,艺术家自如地以稀释的白色颜料涂抹、泼洒,浮现如落雪纷飞一般的景致,使画面更具动态,挥洒的书写性线条直率劲逸,灵动跌宕,画面下方错落的色彩若影若现,闪烁跃动,于厚重中透露出清新,沉静中迸发出盎然生机,作品既有东方的深邃意境,又兼融西方绘画的浑厚与表现性。

陈丹青 吾师·师母
布面油画
55×60cm
1977
签名:1977.2 明炎吾师、师母,
丹青补记 1992.12
《吾师·师母》通过这对伉俪二人之间的神态、姿势、围巾及衣物的遥相呼应,侧面描绘了两人和睦的夫妻关系以及不同的性格特征。章明炎老师眼神内视,专于思考,师母眼角微翘,乐于交流。从笔触特征上来说,章老师的面容以稍长的直线块面塑形,透过笔法能感觉到他的刚毅与严肃;师母容颜以短线弧面描绘,毫末之间能感觉到她的圆柔近人。
1977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前夕,当时的人们还是保持着灰、黑色的着衣主调,但是个性的追求已悄然而至,这点可以从画面中师母红黄相间的围巾看出来。相对的,衣着灰黑的章明炎老师不在意于外显的因素,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思考。他衣着上参差着的蓝、橙灰色,反映出章老师多变而内敛的思绪;而师母一袭黑衣,黑色里没有杂色徘徊,黑色颜料透出的长线笔触,似乎体现出师母的简单质朴。画面上笔法轻松流畅,时而轻重交错,时而温婉渐变,富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庞茂琨《花季未了之十三》
2013
布面油画 130×100cm
  • 出版:《觉知的重置:2010-2014 庞茂琨作品》,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第116-118页
  • 展览:
  • 觉知的重置——庞茂琨作品(2012-2014),关渡美术馆,中国台北,2014年
  • 相遇此在——庞茂琨艺术展(2009-2019),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北京,2019年
【上下滑动浏览详细信息】
淡蓝的肤色、紫色的草木,表面上按人的视网膜辨色逻辑来说,用色并不合理。但是在这荒诞颜色之中,庞茂琨留下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叶子上的紫红色与连衣裙的黄绿色,它们接近是一对对比色。如果说,叶子应该是黄绿色,裙子应该是紫红色;画面的黑不是黑,眼前的白亦非白。少女不安的眼神下潜藏的担忧也浮出水面,或许就是反色系下化成了苍苍白发的黑色秀发,以及黑褐无光的肌肤,这些都是她对青春难再的忧虑。

李贵君 飞来蝴蝶
布面油画
150×96cm
2012
签名:贵君 Li Guijun 2012
《飞来蝴蝶》李贵君 2012(背面)
李贵君创作于2012年的《飞来蝴蝶》,画面竖幅构图,人物位于中心线偏左方位。画面中模特张开的双臂和直立的躯干形成有节奏的曲线,加强了作品的韵律感;在浅绛色背景的衬托下,作为主体的粉红色裙装增强了色彩的饱和度;蝴蝶作为画眼来处理,确有点睛之妙。
背景里没有多余的摆设,是因为在《飞来蝴蝶》里,李贵君只关注于蝴蝶与人物的关系。道家老庄哲学有经典典故——“庄生梦蝶”,画中蝴蝶也如是,它更代表着一种“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本我。于此,人也是“我”,蝴蝶也是“我”,根据看待事物的不同,他们或许分别代表自我与本我,或自我与超我。

谢楚余 海魅
布面油画
100×80cm
2002
签名:楚余 Xie 2002
《海魅》广州美术学院 谢楚余 2002年(背面)
《海魅》一作中,少女侧目而望,双唇微张,美丽的容颜下流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一袭白色连衣裙则是纯洁与高贵的象征,铺地而落,倍显人物姿态的优雅。人物的性格、气质之下,是艺术家对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美的执着与追求。而她望向远处的眉目传情里,有着她所在意的人或事情。

常玉 人物
纸本水彩
30×22cm
约1920-1930年代
签名:玉 SANYU
  • 说明:藏家1991年购于法国I.M.A画廊,附I.M.A画廊购买证书

常玉 人物
纸本水彩
29×22cm
约1920-1930年代
签名:玉 SANYU
  • 说明:藏家1991年购于法国I.M.A画廊,附I.M.A画廊购买证书
时人评常玉:“其人美丰仪,且衣着考究,拉小提琴,打网球,更擅撞球。除此之外,烟酒无缘,不跳舞,也不赌。一生爱好是天然,翩翩佳公子也……”
三十年代,常玉常去参加法国秋季沙龙、法国独立沙龙,甚至是在欧洲地位非常高的法国杜勒里沙龙。其时经常会看到常玉被人包围,希望能与他谈拢画作的代理权,或是收藏他的线描画。但常玉是个天生的性情中人,谈利则拒,投缘则赠。画如其人,在他的早期两张画作《人物》中,线条的恣意,色彩的玩味,让人回味。

黄锐 黑板前的女孩
布面油画
48×39cm
1979
签名:HR 79
  • 出版
  • 《黄锐:星星时代1977-1984》何香凝美术馆,中国深圳,2007年,第126页
  • 《黄锐:星星时代1977-1984》Asia One出版社,中国香港,2011年,第102页
  • 展览
  • “星星”露天美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1979年
  • 第一届星星画会展览,画舫斋,中国北京,1979年
  • 黄锐:星星时代1977-1984,何香凝美术馆,中国深圳,2007年
【上下滑动浏览详细信息】
《黑板前的女孩》创作于1979年,正是黄锐当时作为文化艺术圈活跃成员的证明。画中女孩是著名诗人北岛的堂妹,她若梦若醒地挨坐于黑板前与墙壁之间,神情恬静自若。画面左右分裂成黄色和黑色两个大块面,黄色部分色彩斑斓却没有所指,黑色部分虽然混沌,但里面的孩子们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仿佛是在黑暗中代表着希望的光。对于女孩而言,或许黄色部分是现实,黑色部分是梦境,小憩之间把她从现实带入梦境。黄锐通过相同色系中的微妙调和、奔流的笔触以及女孩半梦半醒的状态,抒发自己对未来的态度——从梦境中创造希望,并把希望化为现实。此外,从艺术语言上来说,当时的黄锐受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多方的影响,他在多家所得中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单凡 缓慢之作彩色竹子
布面油画
200×200cm
2015
背面附签名
《缓慢之作彩色竹子》中,一节一节的小竹段用相同大小的画面展现出来,色彩以毫米为单位变幻前行。削弱了传统竹画的笔触感和速度感,单凡使用勾圆的笔法在竹筒之间营造一种“向心力”,赋予竹子一种生长感。在大角度的转折处,他从“折”竹中“驳”竹,竹与竹之间就象征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掐断与衔接。因此,在《缓慢之作彩色竹子》里,每一段色系似乎都承载着一段不可言明的故事,而竹与竹之间的相接处是“融”与“透”相互作用,包含着一种属于单凡个人对于竹与文化的独特理解。

陈琦 稚羽
水印木刻
115×85cm
2016
版数:5/20
签名:5/20 雉羽 2016 陈琦
印章:陈琦之印
  • 展览:从波恩到北京“境现”当代视角下的文化历史与传统,北京汉威国际艺术中心,2019年
《稚羽》一作,黑、白、灰三色被合理地安排在画面之下,立体的表达结合平面表达,细节处人物的面容、衣着纹理精准的到位,在木刻版画更是万中无一,是他对于传统水印木刻的深刻理解与现代美术的思维结合,而作品主题则是他对现代人、社会的思考——声色文化之下,我们还可以有更多追求。

潘鹤 开荒牛(附书法)
铸铜雕塑
90×27×38cm
1980
签名:潘鹤
  • 说明
  • 此作品附潘鹤教授亲笔书法《开荒牛》及书法的合影
  • 同系列作品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1984年
深圳特区成立前后,市委多次邀请潘鹤造塑像,一开始想立大鹏,后又想立莲花,都被潘鹤婉拒。直到夕阳西下,潘鹤灵光再现才以开荒牛的形象为深圳市立像。雕塑中的牛形象象征着改革开放初在深圳马路上千千万万的拖拉机、推土机,牛后面的树根象征落后的意识,它们盘根错节。孙中山砍掉了顽长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大树,而新中国则需要把这些封建树根拔掉。不拔,社会难以前进,不摈弃保守观念,思想无法解放。这头牛有一只前脚是跪着的,说的就是为社会建设鞠躬尽瘁的这一代人。
建筑设计私洽

扎哈·哈蒂 “沃卢”餐室
不锈钢及铝合金
6x4.6x3.2m
多色选择

  • 说明:内含6人/9人座椅
收藏当代艺术更多的是收藏未来 所以当代艺术品市场不容忽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19:19 , Processed in 0.0109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