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若觉不容易,劝君读读白居易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3:15: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生若觉不容易,劝君读读白居易                                                         2020-10-09 09:22                    

   人的一生不会总是顺风顺水,难免有身处逆境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呢?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但他的一生并不如他的名字显示的那样顺遂。今日让我们从他的诗词中,一起来看看这位大诗人是如何面对人生逆境的。

▲《白居易坐酌水看煎茶图》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其诗作数量在唐代诗人中是最多的。今天讲的白居易,和大家平常了解的写《长恨歌》《琵琶行》的白居易不太一样。白居易的一生并不如他的名字显示的那样顺遂,事实上,他曾经历不少挫折。其中,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是其人生中的一大逆境。那么,他是如何面对的呢?

两个有名的典故

先谈谈白居易的一首诗——《咏怀》。《咏怀》就是抒发自己的怀抱,白居易非常喜欢用这个题目,他有好几首诗的题目都是《咏怀》。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咏怀》: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减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这首《咏怀》是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817年,作于江州的一首七律诗。白居易的诗常常是非常好理解的,比方说这两句,“面上减除忧喜色”就是指喜怒不形于色,而“胸中消尽是非心”则表现了一种平和的心态。一个人经过了大是大非之后,悟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心态就会更加平和。
我们今天看到白居易的画像,通常他的头发胡子会被画得很白。为什么画得这么白?这是有道理的。白居易活了75岁,这在唐代诗人中是比较长寿的。而且根据白居易自述,他的头发早就白了,因为他读书很辛苦。跟白居易相关,有两个有名的典故。一个是他去拜访顾况,顾况说: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白居易。顾况就戏弄他:“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京城米价很高的,你居住其实不容易。之后,顾况看到他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四句,觉得非常好。他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在长安住下去也不会困难,凭借这两句诗就可以住在长安了。可见,顾况对于白居易诗歌的评价是很高的。这个典故保存在唐代张固的笔记《幽闲鼓吹》里,但也有人对这件事的真实性存疑。
还有一个典故更加有名,就是宋代释惠洪的《冷斋夜话》里面记载的,白居易每次作诗,会请一个老太太来看,如果老太太能看得懂,他就把这首诗记载下来;如果老太太说看不懂,他就一直改,改到老太太可以读懂为止。但是也有专家说,这件事情其实不可信。不管怎样,这件事情在我们脑海里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太太代表当时文化水平不是非常高的老人,白居易许多诗歌的阅读对象层次都是比较低的,知识比较浅的,所以他没有什么挑战人们知识积累的作品,就像通俗诗人一样,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白居易的诗,现存2800多首,他的文章也有一千多篇。他现存的诗歌在唐代诗人里数量是第一位的。宋代存诗最多的是陆游、杨万里,而在唐代白居易留存最多,还编写了自己的诗集,而且非常幸运地被完整保存下来了。在今人眼中,白居易被认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而与刘禹锡则并称“刘白”,可见其名气之大。那么,白居易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他自称“诗魔”,还给自己定位“诗仙”。有人也许会问,“诗仙”不是李白吗?事实上在正史中,第一位以“诗仙”自诩的,是白居易。当时白居易的声名很大,并不亚于李白。
白居易在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说:“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觉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意思是,我把我的全部精力投入诗歌的写作,夜以继日地写作,这就是着魔了呀!在这样美好的氛围里,与志同道合者在花前月下畅饮,吟唱诗句,忘记了时间、年龄,感觉即便遨游仙山,也比不得此间快乐。不是仙又是什么?此时此刻,作为诗人的他,精神和心灵都获得极大的自由,即使随着仙鹤高飞成仙的快乐,也比不上写诗获得的精神自由。他丝毫不辜负眼前的美景、美酒,这样的状态,他觉得自己是“诗仙”,别人认为他是“诗魔”,这是白居易对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其实是挺高的,隐藏着白居易的自信。

▲《白香山诗集》白居易 撰

被贬江州成为人生转折点

可惜,现实与想象总是有差距,白居易的一生并非如他的名字那样顺遂,经历了一个从“兼济”走向“独善”的生命历程。
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生平。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与刘禹锡同岁。他的祖父叫白鍠,明经及第,巩县令。他的父亲叫白季庚,明经出身,襄州别驾。他们二人官做得都不大,都是明经科。唐代科举考试的常科,主要就是进士和明经。大家如果有科举考试的常识,就知道唐代的进士非常吃香,而如果你考明经,总的来说,你就算走入官场,都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唐代进士主要考策论、诗赋。而明经考试,主要考对儒家经典死记硬背的功夫,有“贴经”和“墨义”两种形式。所谓“贴经”,就是把经文贴掉一块,让你填写,这完全是靠死记硬背的。还有一种是“墨义”,这样的考试表面看起来好像在考儒家的经典,实际上和儒家经典的理解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考你记诵的方法,就算不理解,只要能背诵,也是可以考得出来的。这样的考试当然不会被社会上的文化精英认同,所以明经出身的人,大家就觉得他不是太有出息。那么,是不是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出息呢?实际上,白居易的祖父和父亲对儒家经典的记诵,有相当大的积累和传统,白居易作为子孙,受家庭影响,获得了儒学上的熏陶。《旧唐书·白居易传》说他“世敦儒业”,就是说他的家世。
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近祖出自韩城。白居易祖上到底是哪里来的呢?专家现在莫衷一是,有人考证,这个白姓可能出自西域。当然,白居易自己是不承认的,他说他自己的家乡是太原。白居易的母亲姓陈,母亲去世之后,白居易写过一篇《襄州别驾府君事状》,写到了自己的母亲。白居易是怎么写他母亲的呢?“及别驾府君即世,诸子尚幼,未就师学,夫人亲执诗书,昼夜教导。恂恂善诱,未尝以一呵一杖加之。十馀年间,诸子皆以文学仕进,官至清近,实夫人慈训所致也。”意思是说,父亲去世之后,我们兄弟几个年纪还小,没有跟老师学习,妈妈就亲自拿着诗书,不分昼夜教导我们。她手里面拿着儒家的经书,客客气气地给我们讲道理,从来没有加以棍棒呵斥。十多年后,大家都考上了科举,官位也不算很低,这都是因为妈妈教得好。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中了进士,这个时候他已二十九岁。古代人要想出名,最好早一点中进士,而白居易年近三十才中了进士,算是挺晚的了。这对他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什么?就是结婚晚,直到三十五岁还没有结婚,成了大龄文学青年。贞元十九年,白居易踏上仕途,授秘书省校书郎,是一个小官。后来他又去考了才识兼茂名于体用科,像这样有着很长名字的科,在唐代都是属于制科,也就是皇帝根据某种特别需要特招的。白居易入第四等,任盩厔县尉。盩厔县现在改名为周至县,位于今天的陕西。后来,白居易到长安做官,做了翰林学士、左拾遗等。
白居易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所谓越职言事,就是没轮到你说话,你就瞎说。大家都知道“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一个虚职。
那么,元和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年,主张削弱藩镇的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这件事情震惊朝野,白居易很爱提意见,他上奏要求逮捕严惩凶手,但是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这个事情应该是御史来提意见,而当时白居易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属于宫官,越御史而言事,这是违反规定的。雪上加霜的是,关键时刻还有人在旁边煽风点火,说白居易的母亲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在这种状态下,仍然作《赏花》《新井》诗,这叫有违名教。实际上,白居易的母亲是病死的,这明显是对他的诬陷。但是,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后果就比较严重了。一开始贬他为刺史,有人反对,结果他被人反推一把,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在江州只待了三年,后来就当了忠州刺史。此后,又几经变动,担任过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杭州的白堤,就是白居易在的时候造的。刘禹锡也曾经做过苏州刺史,但白居易在苏州做刺史的名声,比刘禹锡还要大一点。最后,白居易以刑部侍郎致仕,后在洛阳去世,享年75岁。

从“兼济”走向“独善”

白居易一生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那么他对自己一生是怎么考虑的呢?最有名的就是《与元九书》里面的话:“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白居易说,虽然我没什么出息,但是我经常学习这两句话。大丈夫的原则是道,等待的是时机。时机来了,你就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付出全部的精力展示自己;时机不来,那就退后,把自己隐藏起来,甘于寂寞,不要硬做,应该顺势而为。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进退出处”非常自信。
所谓“进退出处”,意思是指仕途的升迁和降职,出仕和退隐。古人对于“进退出处”,有很多智慧,比如《论语》当中提到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君王如果非常有为,我就显得很聪明,帮他出主意;整个国家暗无天日的时候,我就像个傻瓜一样,什么都不懂。孔子说:“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这样的人,他的聪明我们是学得来的,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他的装傻,这是我们学不来的,那是一种自我保护。实际上,“愚不可及”在孔子话当中的本意,是说这样的傻不是真傻,而是装傻,这种装傻是无与伦比,非常高明的。有的时候,就算装傻、退隐,都是需要动脑筋的。
从白居易的性格来看,他比较喜欢仗义执言。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他在诗歌里面也批评朝政,有的时候锋芒毕露。比如《卖炭翁》《秦中吟》,这些都是批评朝廷的政治。例如,“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说的是,官吏并不考虑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只追求自己的政绩,对老百姓横征暴敛。他讽刺宰相:“昨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人们把细沙铺在河边,新来的丞相,马蹄子踩在沙上面,看起来很气派,不会沾上泥。这种诗,再加上他前面直言不讳的上奏,白居易在朝廷里面肯定树敌不少,为他后来遭贬埋下了祸根。
被贬江州这段经历,成为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自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由此产生了不少闲适诗篇。当然,由于江州三年是白居易忧愤中的闲适,因此他的闲适也很忧愤,忧愤都藏在诗里。《与元九书》记载了他对于兼济和独善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他说:“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意思是说,我的志向是兼济天下,但是我的行为是独善其身的。如果我坚守价值观念,就是道,如果形成语言,就是诗了,这就是讽谕诗,表达的是兼济志向。什么叫闲适诗呢?当我自己要讲讲自己独善其身的情怀、方式、境界、状态,写的就是闲适诗,表面上看起来就很闲适,但是其实是我自己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从诗中也能看到我的道。
白居易到江州之后,是如何在忧愤中闲适的?首先给大家解读几首诗,《舟行》是他在去江州的路上写的诗:

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起问鼓枻人,已行三十里。

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

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

婆娑是走来走去的意思,在船上晃来晃去。漱口的水,都是长江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那种意态,在这里都实现了。虽然他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但是想到妻女都在身边,他觉得还是比较安慰的。当时,他还没有到江州,所以没有看到江州的情况,心情还可以,并没有表现出非常颓废、消沉的状态。
到了江州,一看情况,周边也没有什么认识的人,心态就不太一样了,写了一首《答故人》,这是自叹:

故人对酒叹,叹我在天涯。见我昔荣遇,念我今蹉跎。

问我为司马,官意复如何。答云且勿叹,听我为君歌。

我本蓬荜人,鄙贱剧泥沙。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

自从筮仕来,六命三登科。顾惭虚劣姿,所得亦已多。

散员足庇身,薄俸可资家。省分辄自愧,岂为不遇耶。

烦君对杯酒,为我一咨蹉。

我的故人已经见不到我了,过去我风光的时候他们看得到,现在肯定在想我不行了。不要以为我灰头土脸的,我本来出身就很低,就像泥沙一样,读书也不多,就开口风花雪月吟诗了。自从考科举以来,我已经三次登科了,我天资这么低,居然能到今天这样,得到的已经够多了。我做司马,虽然是没有实权的散官,俸禄虽然很少,但是也足以贴补家用了。看看我的本分,看看我的素质,我都已经觉得很惭愧了,我怎么能说我是不遇呢?言语之间,我们可以看出,他其实是非常言不由衷的,诗中充满了自嘲和无奈以及对命运的叹息。
但是,白居易并没有一味消沉,而是苦中作乐。比如《咏怀》:

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

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

我整天坐在松树下面,在大自然中徜徉,而且吃得也很好。要是不为世间所轻薄、排挤,怎么能够得到今天这样的闲情逸致呢?因此白头发多一点,根本无所谓。关于吃,他专门写了《食笋》《烹葵》,可见闲情逸致。
在江州的闲适诗,大家总觉得这个闲适,让人觉得心里不是味道,总是感觉强颜欢笑。到了苏杭任上,他还是写闲适诗,味道不一样了,“外有适意物,中无累心事”。外部环境改变了,心中也没有牵累自己的杂事了。

晚年的中隐、醉吟与逃禅

白居易的人生终结于洛阳,他在洛阳做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河南尹,最后以刑部侍郎致仕,这就是他在洛阳度过的十七八年晚年岁月。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这段时间他的生活:中隐、醉吟与逃禅。
一是中隐。白居易有首诗叫《中隐》,虽然很长,但是很好读,很好理解,是白居易对自己独善其身的理论总结。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隐居分为三种,大隐身在朝中,心在江湖,但是太喧嚣;小隐在丘壑,但是太冷落了。他说,不如做中隐,在大城市里面做一个官员,又像做官,又像隐居;手头上有事情做,但是又不会太辛苦,钱也有保证。如果不愿意在家待着,可以出去逛逛,城南有山,城东有园林。在洛阳也有很多朋友,可以互相交往,也可以自己在家做“宅男”,没有什么人打扰你。贵贱都不好,就像庄子说的,我们应该处于二者中间,这是最高的境界。其实,白居易这个时候已经年纪挺大了,所以看问题自有一番通透,这是古代诗人的人生智慧。
二是醉吟。他写有《劝酒十四首》,一共两组,每七首为一组,第一组叫《何处难忘酒》,第二组叫《不如来饮酒》,实在是太白了,完全就像顺口溜一样。从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态。在《醉吟先生传》里,写了他的生活状态,非常值得一看: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
所有的文化、自然、人文,全部都享受到了。
三是逃禅。白居易有很多描写坐禅的诗歌,例如《斋戒满夜戏招梦得》写道:“纱笼灯下道场前,白日持斋夜坐禅”,这就是他晚年中风之后的生活,白天吃斋,夜晚坐禅。
这样一个人,是不是和我们了解的写《琵琶行》《长恨歌》的白居易不一样呢?是不是和古文运动中的白居易也有点不一样呢?是不是和早年意气风发提建议的白居易不太一样?是不是和大力支持永贞革新的白居易也不太一样呢?这是从闲适诗、杂律诗里面可以看到的独善其身的白居易。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给他写了一首悼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首《吊白居易》,可以等同皇帝对他的盖棺定论了,也是对这位大诗人一生的精辟概括。
◎本文转载自“上观新闻”(作者方笑一),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22:24 , Processed in 0.00839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