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解析——跟着刘荣研习宋元山水画(上)
2020-09-27 10:55
刘荣
临摹古人山水以油烟、漆烟墨块,净水研磨,以求墨色光亮和润、层次丰富为好。临摹课程的内容包括鉴赏和对临两部分。本着“法乎其上”的原则,鉴赏的范围包括北宋以降历代山水画名家的作品,以求开阔眼界。对临的范本要求其精,选择印刷清晰,并附有局部放大的经典画作临摹。特别是元代山水,尺幅不大,用笔来龙去脉清晰可察,可作为初学山水石法、树法的重点样本,入门阶段对笔意笔法的体会和认识至关重要。另外,临摹大幅山水画作,可从局部练习开始。一石一树用笔用墨的准确把握是完成整幅作品的基础。切忌贪大求快,参照黑白描摹构图,不讲笔意。 用笔要义:执笔以指实掌虚为度,古人所谓“拔镫法”,纯以腕力运行,以求全身之力贯注于笔尖,力透纸背。另外,山水画的执笔与花鸟画的大笔挥洒不同,执笔位置更接近笔端而偏低,以求更好驾驭线的味道。
笔理:以现实事物的结构规律为笔墨结构依据,以笔墨自身属性为用笔特点。
笔法:线条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用笔方法,常与书法用笔相参照。
笔趣:用笔过程中笔墨生命的鲜活释放,使艺术创作的过程无法复制。学生在临摹时对笔墨中意、理、法、趣的体味,积墨、破墨、简笔、繁笔的把握为将来的创作实践积累了文本经验。
历代名画解析 图例 董源《夏山图》
董源,一作元,字叔达,又字兆苑,钟陵人。事南唐为后苑副使。山水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工秋峦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皴法用淡墨扫,屈曲之为,再用淡墨破。其平淡天真多,唐画无此品格,高莫与比也。先是唐人工画,多写蜀中山水,玲珑嵌空,巉嵯巧峭,高岭危峰,栈道盘曲。荆浩、关仝,尤多峻厚峭拔之山,至北苑独开生面,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岚色郁苍,枝干劲挺,论者称为画中之龙。
——黄宾虹《古画微》 董源 夏山图 董源 夏山图(局部) 刘荣课徒稿 董源用笔精妙、圆浑苍厚,不露锋芒。于几种不同方向点子的交错中有着不尽的丰富感。树法、石法的运用能够看出是从自然真切的感受中来,提炼概括出的表现手法。用笔积点成线,反复皴加、点染。临摹过程中细谨的笔触相错而不相碰,一点一线极尽意趣,互不妨碍,可体会出“担夫争道”的意味。
刘荣课徒稿 图例 巨然《秋山问道图》
巨然师董源,师其神,不师其迹。少时作矾头山,老年平淡趣高,野逸之景甚备。大体董源、巨然两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常,此其妙处。
——黄宾虹《古画微》 巨然秋山问道图 巨然 秋山问道图(局部) 刘荣课徒稿 巨然以清凉安逸之气,创雄浑安远之境。其特有的笔墨结构超乎实景,源于心相。圆浑的线条,通过层层复加,神秘而静穆。用笔以圆劲饱满的中锋为主,气象堂正。清代龚贤从巨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对用笔用墨经验概括曰:“笔要中锋为第一,唯中锋乃可学大家,若偏锋且不能见重于当代,况传后乎?中锋乃藏,藏锋乃古,与书法无异。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中锋用笔的关键,是使笔心常在画中行。此外,在画面的笔墨结构上,其形式的独创,对其后黄公望、王蒙作品的笔墨结构有着直接的启发。其画面通常以披麻皴构成的山形、矾头空白及一排排树丛三种元素的穿插构成。
巨然 层崖丛树图 巨然 层崖丛树图(局部) 刘荣课徒稿 《秋山问道图》围绕山顶耸贯而下的轴线,经营丘壑左右跳动而达到均衡的意图十分明显,以此而形成了一条大的“龙脉”,凸显着北宋“众星捧月”般的图式,以表达雄浑的境界。《万壑松风图》的画面布局亦是此法。同时以中心点——屋舍为核心向外生发的意识同样强烈。画面山间“点子”的聚散节奏呼应着树形的意态,成为山与树之间形式联系的必需。以此在形式构成上的大圆线与小直线的对比,调节着笔墨语言的呼吸节奏,使画面颇具典雅意味。笔者认为《层崖丛树图》在北宋山水画中,是以实写虚的典范(区别于形式笔墨的“计白当墨”)。指技法层面,以实在而虚化的景物描写与浓重的物象脉络构成了整体的意韵。其虚化的如云雾中的山石小路也是以细密的圆线一笔笔写就,其中的虚实、方圆依稀可辩。凝望此图,仿佛虚幻空灵的天地中,作者只取其中一段呈现于你。即此一段中的虚实变化,方圆结点珉合于悠长而清妙的韵律,笔墨的绵厚、圆浑聚合起顶天立地的“士大夫”之气。临摹此图除了注意用笔中锋,圆厚稳健,层层深厚外,物象的虚实变化,笔触的松紧秩序亦是重点。虚实关系处理得好,空间转换自如,使虚空处生出无限意韵。河阳郭熙善山水寒林,亦宗李成法。得烟云出没,峰峦隐显之态。布置笔法,独步一时。早年巧瞻工致,晚年落笔益壮。著《山水论》,言远近浅深,风雨晦明,四时朝暮之所不同;至于溪谷桥径,钓舟渔艇,人物楼观等景,莫不位置得宜,后人遵为画式。
——黄宾虹《古画微》 图例 郭熙《早春图》
郭熙《早春图》表现早春时节山气动、水烟渺,寒气中万物生发的生动气象,处处刻画精谨细微而又空灵虚幻。是山石的质感,而又具烟岚气象。整体布局以动求静,山的轮廓纹理与树的姿态穿插掩映,共同撑起画面的意态骨架,空间交错、转折随处可见。“高远、平远、深远”的空间布局在画面中同时运用,是画家心灵境界的空间外化,体现着“以大观小”的观照方式。郭熙在理论上提出的“可居可游”,以绘画实践带我们走进了那幻化的空间,亦真亦幻。
郭熙 早春图 郭熙 早春图 (局部) 刘荣课徒稿 山石画法上以荷叶皴、卷云皴、披麻皴的反复皴染,表现山阳的平缓流畅,以短线的勾点皴加,表现山阴岩石奇峭幽暗,细腻入微。以蟹爪、鹿角概括树的意态,表现荒寒的意象,用线圆浑高古。大粗线与小细线的结合亦是此画的一大特色。强调山形意态的大粗线,与描述细节质感的细线在意态统一的前提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大量严谨的积墨烘染衔接空间的跳跃转折。细心察寻,没有一条线可以单独抽出,完全融合于物象的刻画与空间的表述中。
示范图例:
①此图中破墨的方法被大量使用,使水墨的变化于多遍复加过程中呈现丰富的层次,把解索皴线的秩序感藏了起来。解索皴的用笔以中锋、侧锋互用,松动而沉实,临摹时先求秩序的清晰,一遍未干时复加以破墨法,把简单的秩序藏起来,“乱而不乱”。
郭熙 早春图(局部) 刘荣课徒稿 ②多遍复加,处处虚实转换,无一条线可以单独抽出。画的过程中,线是肯定、扎实的,刻画了山石形体的转动。临摹的过程是一遍遍复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可以停下来,而笔墨的结构是完整的。避免一处已画得很满很重,而相关其他部分还没怎么动笔,那样即是“复制”而非临摹。
③树法以蟹爪为主。用线圆实、肯定,有弹性的圆线结构。
④山形转动以淡墨多层复加而成,造形圆中带方显骨力。
郭熙 早春图(局部) 刘荣课徒稿 图例 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之为宽。画师荆浩,又学李成笔,虽得精妙,尚出其下。遂对景写山之骨,不取繁饰,自为一家。故其刚古之气,不犯前辈,由是与李成并行,时人议曰:“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皆所造乎神者也。”宽于前人名迹,见无不抚,抚无不肖,而犹疑绘事之精能,不尽于此也。喟然叹曰:“吾师人曷若师造化!”闻终南、太华奇胜,因卜居其间。数年笔大进,名闻天下。 ——黄宾虹《古画微》 范宽《溪山行旅图》呈现着如纪念碑一般浑厚的庄严感,构成上以小积大,层层叠嶂,渐渐发展为宏大乐章般的气势,左右山形树影的相向呼应,托起了“众星捧月”般的宋人图式。以画面下部山路溪流构成形式上的两条横线,承载画面上部层峦叠嶂的重压,同时起到收紧、凝聚的作用,与瀑布、山形的竖线构建了画面的骨架。笔墨语言上,为表现高古的意趣,用笔极尽曲屈磐薄之力。整幅画以雨点皴显石质之竖硬而依附于墨线的骨架。既显画面的虚实结构,同时谙合景物的阴阳变化。整体上画面以皴法石质(雨点皴)与树法点染(夹叶与圆点丛树在形式上归为一类)两类笔墨元素的交替反复,营构了画面的语言空间。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范宽 溪山行旅图(局部) 刘荣课徒稿 范宽 溪山行旅图(局部) 刘荣课徒稿 范宽 溪山行旅图(局部) 刘荣课徒稿 树干勾法与山石勾勒相同,夹叶分组以中锋圆厚为好,单个树的平面形意趣与山石相同,宋人山水的单位形象在单纯中求意趣的统一。
图例 范宽《雪景寒林图》
《雪景寒林图》与《溪山行旅图》相比,在深厚静穆的基调上,少了庄重的压迫感,更加凸显荒寒和空灵的意象。山石的皴法比《溪山行旅图》疏松,表现关中黄土的质地,基本步骤与《溪山行旅图》画法相同,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散锋互用,笔意圆浑厚朴。在几遍不相碰的肯定的点子之后,以干笔散锋点子把淡润实在的笔触联系起来,表现黄土的浑厚松动。最后以淡墨的统染分出山石的阴阳。同样是表现北方山水气象,此图的画法有别于《溪山行旅图》。
范宽 雪景寒林图 刘荣课徒稿 《雪景寒林图》有大量的淡墨烘染,其空间的交错体现着典型的宋人山水画的特点,多借助染皴结合的方式交代空间的转折变化。笔者认为对于山水画而言,空间交错处最能体现一个画家的功力。面对一幅画,首先应判断是哪一类空间交错:是以内在感受为参照的笔墨空间的交错,还是以视觉经验为参照的三维空间的交错。宋画多属于后者。此画的空灵飘渺之境也是以空间的转折穿插而体现的,在此需多加注意。
在近景中,范宽以具体的十几棵树来表现一片看不尽的寒林,体现了他的功力。这也是山水画创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于近景中以有限的单位形象交错掩映,去表现看不尽的景象。画这片树林,首先以具体而清晰的笔触,把前面几棵主要树体的姿态、穿插交待刻画清楚,一棵树是一棵树,然后再让这几棵树“拉起手来”,添加细小枝叉,说不清长在哪一棵树上,仿佛是大家共有的,在节奏上统一连成一片。如此,以少胜多,画成一片寒林气象,既具体又统一。此方法灵活运用上升为画理,沿用至今。李可染先生的作品中,近景虽是画逆光夕阳树,以区区几棵树的穿插变化表现山林葱郁之貌,概括精简之极,亦用此法。《雪景寒林图》在画面构成上,中间的亮色山石及庙宇成为全局的画眼,一切向外的张力和向内收紧的凝聚力,都围绕着它展开。画面静中有动,局部的空间跳跃、云雾转折归纳到整体的平稳构架中充满生机,刻画的皴加点染异常沉静,水墨的苍润性情在画中表现到极致,既是景观气象,同时又是笔墨境界。借土石寒林的具体形象表达悠远古意。
图例 李唐《万壑松风图》 李唐 万壑松风图 李唐,南宋山水画家,师法范宽。与范宽的作品比较,他追求雄强的力度,但缺少空灵如梦、飘逸悠远的神采。笔者认为这并非李唐个案,而是南宋画家与北宋画家在大幅山水气象上的差别,它缺少画面背后那种提升现实,引向虚无的力量。俱往矣,时代已去,风貌难再。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的山水画代表作,凝望此幅作品,我于迁想妙得中,仿佛看到一位顶盔贯甲的将军,威风凛凛,身披历史的沧桑。苍厚坚硬的石纹山络仿佛是那一片片铠甲,环绕的云水亦刚毅方正,实实在在的景物刻画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境界塑造意识。
与《溪山行旅图》比较,同样是扑面而来的逼人气势,此图以斑驳、苍厚的斧劈皴与含浑深厚的松树丛林,构成了苍桑的意趣。在面面构成上,以中心开放式的构图强调着凝聚的力量。画面中心是浓重、含混的松树丛林(以几棵树而构成一片林的感受,方法与范宽《雪景寒林图》相同),围绕着他以山间小道、溪水沟涧、云雾等空间交错在画面结构上向外发散,并且中间浓重、模糊如黑洞(包括松林上方那块山石),其周围渐渐清晰明朗,对比强烈。尤其是最上方的巨石葱树,其繁简、黑白对比最强,加上旁边如利刃般矗立的几道山峰,更加强了向上隆起的气势。如此复杂体量的物象,以画面下方两道拱形的结构顶起,既加强了向内的凝聚力,又承载了上方物象的视觉重量。作者的匠心经营清晰可见。
示范图例:
①勾线纯以中锋勾勒、强调力量,方中有圆,山形树影饱满而有张力。笔力匀实肯定。
②皴法以短斧劈皴为主,虚实相间,画的过程中先求笔笔不相碰,无论干笔皴湿笔皴,做到肯定,自信,坚决,有秩序,一笔是一笔,几遍以后把简单的秩序藏起来,“乱而不乱”。对自己的临摹过程需要判断,古人原作只是参照。临摹不是复制,其苍润、方圆、节奏的变化以自己笔下的感受为准,临摹除了锻炼手、眼的能力,更应该懂得画中之“理”。
李唐 万壑松风图(局部) 刘荣课徒稿 这是《万壑松风图》上端最精彩的部分,山石的处理方法较为集中,横向看同样是斧劈皴,作者以繁简的不同,并置在一起,皴加的遍数不同(右侧一行重墨一遍画成,干脆利落),相互推挤,营构了这部分画面的空间厚度与体量。其中的干笔侧锋皴因笔力雄强而温润和缓,起到了淡墨的作用。树法笔笔中锋沉实稳重,局部单纯圆厚。笔笔到位一丝不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