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归来,毛泽东都做了什么事?
2020-04-05 04:49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编者按 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毛泽东赶赴重庆谈判时与蒋介石等人的合影) 10月10日,国共双方的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11日,毛主席仍由张治中陪同乘飞机返回延安。到机场迎接毛主席的干部有四千余人,主要是边区系统的。因为这时中央机关干部基本上都离开延安去了前方。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返回延安前在重庆机场) 我上前迎接毛主席,并请他给大家讲话。主席的讲话很简短,大意是说:这次到重庆同蒋委员长会谈,涉及到各方面的问题,日内就要发表一个文件,叫“双十协定”。 这是初步的收获,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谈到,更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就是说以后应做的事情还多着呢!总之,打开了局面。 毛主席讲完后又转向我说:“你请张先生讲话。” 我走向张治中先生,请他给大家讲话。 张治中拍着胸脯说:“我把毛主席迎接到重庆去,今天又负责把他护送回来,这对得起大家。兄弟的责任是尽到了,我也感到光荣。谢谢大家!” (1945年毛泽东与张治中、赫尔利、周恩来、王若飞在延安机场) 机场上,干部和群众向毛主席热烈欢呼。之后,毛主席回到枣园住处,张治中则到王家坪八路军总部休息,第二天乘原机返回重庆。 毛主席回到延安后有些疲劳,但因他离开期间,许多事情都有了变化,所以他没有休息几天,便开始过问工作。 (毛泽东与枣园群众在一起) 首先他要了解前方各部队的部署和移动情况,哪些地方同国民党军队发生了冲突,我们如何对付的等等。 其次,当他听说张闻天、李富春等都去了东北,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听到高岗也离开延安去了东北,便表示了极大的不满,私下对我说:“西北这么大的地方,该做的事情又那么多,为什么要往东北跑?把自己的事情丢下不管,都要进大城市,只想过好的生活,不想吃苦,这算什么态度?!” 过了几天,毛主席在中央党校礼堂作了个大报告。他的话简洁明了,深入浅出,使干部的思想豁然开朗,澄清了一些糊涂认识,大大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提高了斗志。 他说:抗战八年,蒋委员长躲在峨眉山上养尊处优。现在桃子成熟了,他要下山来摘桃子了,这要看桃子是谁栽的,谁浇水、施肥培植的。人民培植成熟了的桃子,蒋委员长把手伸得长长的来抢收桃子,所以一场斗争是免不了的。 虽然苏联政府、斯大林曾极力劝说我党、毛主席去重庆同国民党、蒋介石谈判,共商国是,但无论在谈判期间,还是毛主席等一行离开或返回延安时,苏方人员都不曾出面。 在延安工作的苏军情报组人员,对于国共谈判也从未发表过任何意见,没有表示过什么态度。原因是他们既不敢说出任何违反他们最高领袖意图的话来,又不能违心地承认中共应该相信蒋介石的声明或诺言。 他们心里明白,国民党是腐朽堕落、每况愈下、日益走向穷途末路的;而共产党是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有发展前途的,但力量暂时薄弱、经验不足,一时还不能战胜国民党。这是他们情报小组当时对中国局势的看法。 以孙平为首的苏军情报小组在日本刚投降后,就打算离开延安回国,但莫斯科却要他们留在延安,直到10月底。 这可能是为了观察和了解国共谈判进展情况和延安总部的动态。孙平在最后离开延安的前夜(10月25日或26日),专门拜访毛主席,并向他告别。 孙平说:总部来电召唤我们结束在延安的工作,最近将派飞机来接我们回国,我们特向你告别,并感谢你和中国同志们对我们的关心、照顾和在工作上的帮助;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留作纪念的东西,只有自己备用的四挺自动步枪(即手提机枪),愿全部赠送给你们。 毛主席非常笼统地对孙平谈了重庆谈判的情况。毛主席说,谈判有收获,对有些问题有所确定,但双方在许多问题上有分歧,没有达成协议,大部分问题没有解决。 国内是否会出现和平,还要看;这需要双方的努力,且具有诚意,孤掌难鸣。我们不要内战,历来主张和平建国,但看蒋委员长的样子,不会停止进攻;他进攻,我们就不能不招架;看来,和平是较难的。 (双十协定,又称《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这次谈话,双方言语都不多。这主要是毛主席从重庆回到延安后非常疲劳,健康状况不佳。此外,重庆谈判的具体情况苏联驻重庆大使馆已知道得非常详尽。 注: 孙平(1905—1958),全名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工人。1927年加入联共(布),1931年应征入伍,复员后进入莫斯科纳列曼诺夫东方研究院学习,毕业成绩优异。1938年5月至1940年1941年4月—8月,两度任塔斯社驻华记者。1942年5月至1945年11月在延安,任共产国际驻中共区的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1946年在苏联外交部任职,1948至1951年任苏联驻上海总领事。1952年任苏联驻缅甸大使。1958年病逝于莫斯科。 本文口述者师哲(1905.6—1998.8),俄语翻译家,曾先后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访问前苏联及东欧,任俄文翻译。他多次参与中苏两国领导人对话,见证无数历史进程。 本文摘自《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 作者:师哲 口述 李海文 著 出版:九州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