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诗人温庭筠为何12年不中?恩人被气死宰相差点翻船,谁沾谁倒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14:49: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诗人温庭筠为何12年不中?恩人被气死宰相差点翻船,谁沾谁倒霉                                                         2020-10-24 16:45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唐.温庭筠《杨柳八首.其一》
温庭筠(约812—866或824—882),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代著名诗人、词人,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高贵的血统注定了其幼年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上天贼极聪而又思维敏捷,诗、词、歌、赋、文无所不通,尤以诗词见长,诗歌作为最大,现存300多首诗,还有许多小说存世,《太平广记》中收录居多。

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因此,对于诗歌而言,他虽然有名,但远不及杜甫、李白、孟浩然等的成就,但在词赋上的成就却是唐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其后宋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其诗词华美艳丽,大部分收录于《花间集》(原作失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唐代的科考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大才难第”,犹如汉代的“李广难封”一样,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等,无一不在科考路上躺枪。温庭筠尽管热心仕途,但也是概莫能外,但好在他有一个顽强的毅力,是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一口所考了12年,但至死也没有考上。他才思如此敏捷,为何就考不上呢?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点原因。
卷入宫廷斗争成为牺牲品
温庭筠第一次参加科考是唐文宗开成四年,即公元839年。这一年他参加了京兆府的选拔考试,这是每年在地方上首先举行的选拔级考试,考上后便参加第二年的国家级考试。这次他的考试成绩非常不错,考了第二名,可是他并没有参加第二年的京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温庭筠在他的诗里面有“稷下期方至,漳滨病未痊”(温庭筠《感怀陈情五十令》)。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他没有参加的原因是因为生病了。他真的是生病了吗?为何如此之巧呢?事情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问题是其中的原因他没有敢说,他卷入了宫廷内斗。
从开成二年到开成三年九月,温庭筠是跟着庄恪太子混的。庄恪太子是文宗的长子,而太子的母亲德妃有一段时间失宠了,唐文宗改宠贤妃杨氏了。杨氏害怕太子登上皇位之后,因其母亲的缘故而报复自己,便想将其拉下马,一直在文宗跟前吹枕头风,说太子的坏话。说得多了文宗就相信了,欲废掉太子,在大臣的力争下总算保住了太子之位,但父子之情就慢慢地疏远了。

但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太子没事了,可他身边的人却倒霉了,杀的杀,撵的撵,当然温庭筠也在其中。温庭筠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离开了庄恪太子,也就是说,他已经上了皇家的黑名单了。但更要命的是,开成三年十月,庄恪太子竟然莫名其妙的死了。太子之死让文宗清醒了过来,他这时才明白,儿子是卷入了宫廷斗争当中,成了牺牲品。文宗因此迁怒于他身边的人。所以,温庭筠也只能装病避风头了。
行为不检点挨打,殃及科考
温庭筠少有才气,早年曾挟名游学于江淮间。扬子留守姚勖喜其才,便收留了他。姚勖觉得温庭筠年轻有才,非常有前途,于是就出重金让他读书。但温庭筠少年风流,放荡不羁,将财务都挥霍于风月场所。但这个也不能全说他错了,温庭筠不是为“花间派”词的创始人吗,他的词多写风月之事,这需要题材呀,这种题材去哪里找?风月场所当然也是最理想了。

因此,他每日里写了词,便拿去那种场合,让风尘女子吟唱,而将姚勖给的读书钱都花在了这里。他倒是痛快了,可姚勖不管你有理无理,知道后大怒,你这不糟蹋我的钱吗?遂将他捉来一顿胖揍,然后赶走了事。此事后来温庭视为耻辱,遂将名字改为温庭筠。当时的温庭筠已经非常有名气了,可这一顿板子之后名气就更大了,不过是负面的影响。从此以后,只要他下考场,主考官一见是温庭筠便纷纷摇头,从心里就排斥他,你说这还怎么能中?
但是,这事还有个连锁反应,就是温庭筠的姐姐知道后非常痛恨姚勖。姚勖与温庭筠的姐夫关系非常好,一日姚勖去她家找温庭筠的姐夫聊天,他的姐姐一听是姚勖来了,从后堂冲出来,拽住姚勖的衣袖是号啕大哭。姚勖并不知是为了何事,当时大惊失色。你这怎么回事呀?当头你老公的面这样,这说不清楚啊!一会儿她开始边哭边嘟囔了,姚勖才明白温庭筠是她弟弟。据载,姚勖经此一惊,或因为觉得对不起朋友,回去后就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过于轻薄,无人相助
这件事成了他一生的污点,到京城后又多次与权贵富家子弟“狎游”,整日价和公卿家无赖子弟如裴諴、令狐滈之流混在一起,饮酒赌博,很快就有了坏名声,让士大夫觉得这样的人不能“临民”。因此,他虽才高八斗,屡试不中。但是,令狐滈是当朝宰相令狐綯的公子,而令狐綯完全可以帮助他考中的,但不幸的是,由于他的轻薄狂妄,丧失了这次机会,还差点让宰相马失前蹄。这又怎么回事?

令狐綯
宣宗皇帝喜欢唱《菩萨蛮》,但是皇帝会写,而令狐綯想巴结讨好,可他也不会写。可有大臣却经常向皇帝进献,这让他这个当宰相的多尴尬啊!怎么办呢?他就想到了温庭筠,去找温庭筠帮忙写了一首,但他一再告诉温庭温别告诉别人。可是,温庭筠一出门就到处宣扬,就令狐綯献给皇帝的《菩萨蛮》是他写的。这样,科考的门又一次让他给堵死了。
扰乱考场秩序
唐代从仕的正途是应进士试,考试的内容则是诗赋,而对于擅长词赋而又才气横盜的温庭筠,应该说是小菜一碟,可他偏不中。科试之日,会给每个考生发三根大蜡烛,三根蜡烛烧完,要作完八韵的诗赋。当时有人作对联说:三条烛尽,烧残士子之心;八韵赋成,惊破试官之胆。
三根烛烧毁了多少士子之梦,但却难不倒温庭筠,他应试时,根本不用打草稿,把手笼到袖子里,伏在几案上,信口吟诵,瞬间便能作完,由于他才思敏捷,时人便给他贯以“温八吟”的雅号。他的文思敏捷到了什么程度?据说他一叉手即成一韵,八叉手即能完篇,所以又有了一个“温八叉”的雅号。

温庭筠虽然不点玩世不恭,但却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就是心太软。每次考试的时候,当年到别人愁眉苦脸、搜肠刮肚的样子,他就于心不忍,便将自己写好的诗团成一团,“啪”地就抛了过去,史载“每场必救数人”。往往到交卷的时候他产试卷还是空白的。你说你得的是零分,别人怎么好录取你呢?因此,发榜时都是他帮的人中了,而他却落榜了。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温庭筠最后一次参加考试的时候,这年是沈询当主考。沈询早就知道他的毛病,便给他开了小灶,将他一人单桌放在了自己面前,我看你还怎么替考了。好了,这次看起来非常老实,早早地就交了卷。他出场后有人就问“这次该没有救场吧”。他怎么说?“帮了。”“怎么帮的?”“耳语。”原来他提前出去后,背诵让考生听。

要说唐朝的皇帝还都不错,那是太仁慈了。在古代扰乱科考秩序那是要杀头的,想想都觉得温庭筠幸运,不然都被杀了多少次头了。不过,这事说来也怪,我都有点怀疑是否会有遗传,据说他的儿子也是考了十多年,始终不中。
参考:《旧唐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6 11:24 , Processed in 0.00771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