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的三“爱” 2020-11-16 17:34
老实人,是毛泽东对罗荣桓中肯的评价,也是罗荣桓一生的写照。
他做事讲求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是政工干部的标杆与榜样。 他甘愿当脚踏实地的老实人,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三“爱”,这三“爱”,塑造了他的性格与品行。 罗荣桓军事指挥闻名中外,读书治学享誉全军,如此的名声与威望,得益于他好学的精神与渊博的知识。 ![]() 他出身乡绅,打小喜爱读书、书法。 除了在学校里孜孜不倦,得空了,他也总是手不释卷,到哪都得带上一本书。 他读书,不挑时间和地点。 11岁那年,本是午饭过后休息的时间,他却起了读书的劲。 外面烈日当空,他兴冲冲地爬到了池塘边的一棵柳树上,倚着树干开始了阅读。 读着读着,也许是太过于投入,他不小心掉进了池塘中,全身都湿透了。 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镇子,十里八乡凡是与罗家相熟的人,见到了罗荣桓,都会称呼他一声“书呆子”、“书迷”。 对于别人给他取外号这件事,罗荣桓置若罔闻。 ![]() 他认为这并不丢人,反而更加努力用功地读书。 他的聪明,同校同学和教书先生有目共睹,他的小学老师甚至断言,罗荣桓必成大器。 可以说,老师的眼光还是很毒辣的,读书塑造了儒将罗荣桓。 由于小时候养成的好的读书习惯,罗荣桓自觉,三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 革命后,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他皆雷打不动地读书。 创建、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读书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当时的井冈山消息闭塞,当地人自耕自足,以种地养活全家老小,有知识文化的,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书籍本就是稀罕物。 没有书读,罗荣桓时常怅然若失。 ![]() 要他吃红米饭喝南瓜汤,他不觉得苦,那是口腹之欲,但要他摸不到纸张和书本,就是精神上的折磨。 所以,每每遇到大小型战役战斗,他总会在打扫战场时,特地留意有没有有益的书遗落了下来。 每个月,红军队伍会给将领、战士发“工资”,罗荣桓可以分得两三块大洋。 这些钱他不买吃的用的,绝大多数都用来买书了。 1932年,漳州一战胜利后,罗荣桓忙完了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去逛书店。 按照那个年代的物价水平,新书基本上都在一元左右,但旧书便宜,一两毛即可拿下。 罗荣桓读书没有那么多讲究,有得读就行,新的旧的一视同仁。 但为了涉猎更多知识,他往往选择后者。 ![]() 把一大摞的书带回营地时,他脸上的笑容“出卖”了他,战友与下属看到,总要问一句,又买书回来了呀。 除却买旧书,在手头紧的时候,罗荣桓还爱看不要钱的书,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留给了看书。 他是书店的常客,红军打到哪里,哪里的书店就会有他的身影,活脱脱的书籍代言人。 读书时,他喜欢边看边做标记,在一旁写下自己的简短观后感。 光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讲稿,他就圈点批注了不少内容。 他爱看书,也爱惜书。抗日战争时期,政工干部基本上都配备小皮箱,用来装文件和重要资料,罗荣桓经常用他的小皮箱来装书。 在他看来,不认真读书,是要受社会这把‘戒尺’惩罚的。 因为读书,罗荣桓的眼睛深度近视,常年戴着一副眼镜,但这副眼镜却增添了他的文人气质,让他看起来更具书生气。 ![]() 也因为工作和读书,他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情感问题,最后还是战友出面帮他牵线,才解决了人生大事。 爱书,是罗荣桓爱兵和爱民的前提条件,读书使他眼界开阔,思想开明,洞察世事,让他总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更使他谦卑有礼。 早在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三湾时,毛泽东同志就看准了罗荣桓的老实。 我们的支部建在连上,他被任命为连党代表,帮助毛泽东同志改造旧军队遗留下来的不良风气,健全党组织,整顿和改编由农民组成的队伍,使工农武装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以前,士兵犯错,军官不是打就是骂,罗荣桓不以为然。 他爱兵如子,鲜少发脾气,一般都是平和地讲道理,以诚相待。 不过,在他干政治工作的生涯中,有一次动怒,令大家印象深刻。 1941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副旅长张仁初,率部在鲁南郯城县重坊一带血战日伪军,取得胜利。 ![]() 战斗结束后,打了胜仗的消息很快登报,敌我双方损失多少人,缴获了什么武器,都在新闻报道中详细描述了。 可是,罗荣桓看到报纸后,心情却由晴转阴。 他火速派人请张仁初前来会晤,一见到张仁初,就问他为什么要鲁莽地开展阵地战,还带着大队的人马往敌人的坦克上撞。 原来,毛泽东同志早在《论持久战》中提到过,由于日军武器装备好,八路军应少打阵地战,以运动战和游击战为主要斗争形式才是对的。 张仁初这一打,勇气足够,纯粹是碰对了运气,否则以卵击石会是什么下场,想想也知道。 而且,在重坊战斗中,牺牲了很多长征中走过来的老红军、老同志们,他们是无价的瑰宝。 罗荣恒气就气在,如果指挥得当,采用我军熟悉的方式作战的话,伤亡可能会更小,有些不必要的牺牲就可以减免。 指不定,那些在此次战斗中死去的人,也就还活着。他眼中闪烁着泪光,对张仁初说:“你还我的干部来,还我的战士来……” ![]() 的确,有战斗就会有流血受伤甚至丧命,但是,罗荣桓表示,在‘消灭敌人’的前提下, 力求做到能不牺牲的就不牺牲,能少牺牲的就不多牺牲。 为了从根上杜绝有勇无谋的指挥策略,谈话结束后,罗荣桓专门开了一个会,并对一一五师展开轰轰烈烈的加强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的整军活动,从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一一五师的整军活动成绩瞩目。 各级指挥员都明确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提高了军事技术水平,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歼敌人数不断增多,而部队的不必要伤亡开始明显减少。 1941年1至7月,平均每月伤亡790余人,到1942年,已经下降到290余人。 普通干部士兵,一直是罗荣桓心头“最软的那一块”,他爱兵心切,所以工作劳心劳力,因累过头,得了尿血的病。 当时,他的病情已经很重了,可他仍旧忍着病痛,勇挑重担,没有辜负任何一方的信任。 建国后,罗荣桓没有停下忙碌的步伐,他爱民,主要表现在尽职尽责、不徇私情两方面。 在1949年11月间,罗荣桓专门打电话给刚刚到职的湖南衡阳铁路局局长郭维城,告诉他不能让罗家亲戚免费坐火车。 ![]() 正如罗荣桓所料那般,有一些人以罗荣桓为借口,找郭维城要求免费乘车进京,全部被婉言拒绝。 就连他多年未联系的女儿罗玉英,想要去北京谋个职位,都被罗荣桓教育了一番。 他说:“你爸爸二十余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想的是在做官,更没有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之外,一无所有。” 他的一生,一直为党为民,直到逝世前,还叮嘱妻子和孩子不要特殊,等他去世后就搬到普通房子去住,更要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跟党走。 就像毛泽东同志写的《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的最后两句说的那样,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一位心无旁骛,克己奉公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一位有理想有信仰的共产党员,他的离世,对国家来说,确实是一种损失。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