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开慧壮烈牺牲,毛泽东拿工资赡养杨母,延续和杨家情谊数十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8 07:05: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杨开慧壮烈牺牲,毛泽东拿工资赡养杨母,延续和杨家情谊数十年                                                     2021-01-07 11:23                    

                          

1962年年底,一位近80岁的老人独自走在北京城大街之上。黄昏的余晖已经退去,他借着初上的路灯一家家查认门牌号码。

终于,他认准了一户人家的大门,轻轻敲了敲,一位军官从屋里面探出头来,见面前是一位陌生的老人,客气询问道:"您找谁?"

那老人问他:"请问是小雷同志吗?你的爱人是不是小李同志。"

军官非常诧异:"您怎么认识的?"军官的夫人小李同志闻声也走了出来。

老人家微笑道:"是好心的同志介绍我来的。对了,我是从湖南来的,我叫杨开智。"

小两口大为惊讶,面前这位朴素的老人家,原来是杨开慧的兄长。

图|左起:杨瑛、杨开智、向振熙、李崇德

1962年下半年,毛泽东很少露面,也不再接待外宾。杨开智在老家许久没有收到毛泽东的信,连写了几封信询问都没有回音。

已经78岁的杨开智心里很担忧,带着一封信和一张自己的近照,就来到了北京。

然而在北京兜兜转转一个月,他还是没有见到毛泽东,也打听不到毛泽东的消息。他唯有四处打听,找到小雷夫妇,希望他们能传达自己的问候。

杨开智没有多留,离开时,给小夫妻俩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道了谢就独自走了。

图|毛泽东晚年

杨开智的信和照片通过小李同志送到了毛泽东的手上,毛泽东正在病床之上,看到了照片马上就认了出来:"这不是杨开智先生嘛!"

小李就将杨开智先生来北京找他的经过讲给了毛泽东听。

毛泽东点点头,把信看完后枕着沙发闭目养神,随后对小李说:"打个电话给杨开智先生,让他来。"

毛泽东从床上下来,而医生却劝他最好静心休息。

毛泽东只好作罢,让卫士把信放在一级待办柜里面,说好一旦病情好转,立刻接见。

然而那些天毛泽东病情急剧恶化,始终没有好转。杨开智在北京又等了一个月,没有接到中央办公厅的通知,带着深深的遗憾回到长沙。

后来,他再也没有见到过毛泽东。

毛泽东是个念旧的人,爱妻杨开慧为革命壮烈牺牲之后,板仓杨家一直是他心中的牵挂,是他一直解不开的情节。他用一生去怀念挚爱,也替杨开慧照顾母亲,支持兄长,守护着这个为革命支离破碎的杨家。

图|毛泽东首次来到板仓杨家住过的住房

1916年夏季,杨家的长子杨开智和李一纯订婚。杨昌济深感欣慰,带着全家回到老家板仓。

正巧毛泽东提前回到了长沙学校,当时暑假还没有结束,毛泽东风尘仆仆走了120里路,来见老师杨昌济。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板仓。

杨开慧打趣毛泽东:"120多里啊!你真吃得了苦。"

那时候的杨开慧才刚刚15岁,23岁的毛泽东对她颇有好感,这次在板仓相遇,也促成了他们两人的初恋,所以今日的板仓,也有了"初恋小镇"的美称。

毛泽东在杨家住了一个星期,在杨昌济的引荐之下,他和杨开智和杨开慧兄妹一同前往40公里之外的柳午亭先生。柳午亭的体育观深深影响了毛泽东,启迪毛泽东写下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发表在《新青年》之上。

1920年初,杨昌济重病,在北京治疗。毛泽东因为驱张运动十分忙碌,他一旦挤出时间就匆匆赶来病房看望杨先生。

杨昌济将自己的一块怀表送给了毛泽东,对他说:"润之,这块表跟我多年,在日本和英国一直都带着,给你作个纪念吧!"

毛泽东双手接过,热泪盈眶。

对于杨开慧和毛泽东的恋情,杨昌济是支持的。他嘱咐毛泽东:"开慧幼稚,你要多照顾她……"

图|杨昌济先生

杨开慧听这遗嘱一般的话,忍不住抽泣起来。毛泽东坚定得对老师说:"先生,您放心,我会对她好的!"

1月17日,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在北京病逝。这位对毛泽东一生影响巨大的教育家,在临终前还在和女儿杨开慧聊天,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吾意正畅。"

杨昌济和杨开慧,在毛泽东早期的革命生涯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时候的他风华正茂却也锋芒毕露。杨昌济让他沉淀自我,杨开慧助他勇往无前。

1920年冬天,27岁的毛泽东和19岁的杨开慧结婚。结婚之后,两人相约到板仓过春节,就算是向大家宣布结婚了。

他们不用嫁妆,新娘不坐花轿,也不举行婚礼,亲戚朋友前来祝贺也只用一杯盐姜豆子芝麻茶招待。如此成婚,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不作俗人之举"。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来板仓,上一次是杨开智的喜事,这次是他和杨开慧的喜事。然而,时过境迁,那个总是爱和毛泽东交谈的杨昌济先生已经远去。

毛泽东最后一次和杨开慧道别也是在板仓。1927年,马日事变之后,毛泽东送杨开慧和孩子们回老家。那天晚上,杨开慧把孩子们都哄睡着了,将屋外的毛泽东叫进屋,用布蒙住了窗户,才敢点上灯。

毛泽东轻声对妻子说:"我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在见到你,万一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悲伤,将孩子抚养成人,继承我的遗志。"

杨开慧难过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她扑到毛泽东的怀里,轻声啜泣起来,毛泽东抚摸着她的头发。

一早,鸡叫了三遍,毛泽东拿起雨伞准备出发。杨开慧将他送到后山,看着他走进了松林深处。

图|杨开慧在板仓的住房

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率部来到了井冈山,杨开慧在板仓坚持地下工作。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以重刑逼迫杨开慧宣布和毛泽东断绝夫妻关系。杨开慧誓死不从。11月24日,年仅29岁的她被杀害在长沙识字岭。

杨开慧牺牲之后,她的母亲向振熙老人在党的周密安排之下假扮成走亲戚的模样,将三个孙子送到了上海。

从此以后,向振熙老人一直没有毛岸英三兄弟的消息。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经是沉痛至极,孙子们杳无音讯,让她更加心焦,度日如年。

满头白发的她常常站在屋子前面张望,坐在窗户前面看着,或者独自一人在院子里徘徊,默默等待着岸英兄弟的消息。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人们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向振熙,她忍不住哭泣起来:"我还能等到这一天,我等到了这一天!润之现在在哪里?岸英他们现在在哪里?"

杨开智将老太太健在的消息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立刻复电:"来函悉,老夫人健在,甚慰。"

图|《建党伟业》剧照,毛泽东抱杨开慧看烟花

9月,毛泽东委托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给向振熙老人捎去了一件皮袄和亲笔信:

杨老太太:

你们好吧!

现在托朱小姐方便,前来看望你们。一件皮大衣是我送给您的。两件皮袄是送给开智夫妇的。

毛泽东时时牵挂着向振熙老人的情况,杨开慧牺牲之后,他一直将向振熙老人当作自己的母亲。

1950年5月25日,老人80岁。

5月上旬,毛泽东已经让毛岸英准备准备,回湖南为祖母祝寿,还让毛岸英带去两根人参和衣料。

此时的毛岸英已经成家,是位可以独挡一面的英俊小伙子了。

他和父亲一样个头很高,他的笑容和母亲一样温柔和善。当他站在老人面前时,老人还没有认出来。

毛岸英大声喊道:"外婆!您好!"

向振熙擦了擦眼睛,才哆嗦着手去摸自己的大外孙:"伢子,岸英,是你,样子冒(没)变……爸爸好啊!弟弟呢?外婆老了咧!你……"

向振熙的话没说下去,她因为太过激动不停抽泣着。

毛岸英询问外婆还有什么需要的,向振熙说只想要10万元(旧币,折合成当时人民币10元钱)。这钱是当初和乡下邻居借的,向振熙想要还给人家。

杨老太太拉着大孙子一直在夸毛泽东:"别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赤子之心!过去我常给他做些好吃的,现在做不了了。"

板仓老屋后面,就是杨开慧烈士和杨昌济先生的墓地。毛岸英跪在母亲的坟前,哭泣道:"亲爱的妈妈,儿回来为您扫墓,在狱中对我的叮咛,我铭刻于心……"

毛岸英在板仓的两天是向振熙这20年来最开心的,她再也不用每天坐在窗户前望着了。

毛岸英走得那天,阳光明媚,板仓人民正在欢欣鼓舞地分田分地。毛岸英看着道路两旁春耕着的乡亲们,忍不住大声赞叹:"外婆桥连金水桥,同奔幸福道!"

而谁能想到,这久别重逢,却是人生诀别。

图|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

这年11月,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的战场之上。亲人们将这个消息一直瞒着老人。

第二年,毛泽东又让小儿子毛岸青回湖南去看外婆。从此以后,每年向振熙过生日的时候,她都在窗户前面坐着,她让家人慢些时候开饭,她要等毛岸英兄弟回来。

"他们还要吃我做的浸水坛子菜哩。"老人念叨着,眼中总是充满着希望。

后来,全国各级干部开始实行薪金制,毛泽东有了工资。每个月,他都要将一部分生活费寄给向振熙。有的时候工作人员忘记了,他会提醒他们再重新补寄过去。

一直到向振熙老人去世,毛泽东都在默默为她养老。

1960年,向振熙90大寿,毛泽东听说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要去湖南祝寿,他交给杨开英一封信,并且交给她200元购置礼物。

1962年春天,毛岸青和邵华结婚,毛泽东让儿子、儿媳回去看望外婆,并且给母亲扫墓。

1962年,毛岸青回湖南老家看望90岁的外婆。左起舅舅杨开智、舅妈李崇德、刘思齐、毛岸青、邵华、表妹杨瑛

1963年,向振熙老人带着微笑,永远闭上了眼睛。

得知老人去世之后,毛泽东疾书湖南省委转给杨开智,寄给他500元作为悼仪。

他说:"葬仪,可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

那时候的毛泽东已经看经沧桑,是一位69岁的老人了。"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这简单一句话出自伟人之口,道尽了千言万语,说出了这几十年来延绵不断的思念。

毛泽东身在北京,无法在身边陪伴岳母,而这些年来,向振熙是上一辈老人之中,毛泽东最挂念的。

革命的无情,战争的残酷,毛泽东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无力挽救爱妻杨开慧,也无法回到过去,叮嘱儿子毛岸英小心一些,再小心一些。他迎着胜利的红太阳,亲手送走一个又一个生命之中重要的至亲,他的背影如此伟岸,又如此寂寥。

向振熙走了之后,所有杨家的琐事和旧友的事情,毛泽东都会找杨开智帮忙处理。

杨开智和毛泽东相识多年,在一同为父亲杨昌济办理后事之时,两人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杨开慧被敌人杀害后,杨开智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安葬,立碑纪念。他将三个孩子带在身边,尽力抚养。

毛泽东失去了儿子毛岸英,杨开智同样失去了女儿杨展。毛泽东失去了妹妹毛泽建,杨开智同样失去了妹妹杨开慧。

杨家除了向振熙老太太,毛泽东最关心的就是杨开智夫妇的生活,他能深切体会到他们的不易和辛酸。

图|杨开智

杨开智对毛泽东敬佩有加,当年他在毛泽东的建议之下离开家乡,求学救国。在他的记忆之中,毛泽东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经常在图书馆学习,从一早坐到闭馆,带着两个红薯就是午餐。

革命时,他一直坚定地追随着毛泽东的步伐,杨家为革命先后奉献了三位亲人的珍贵生命,他依旧毫不动摇,义无反顾。

解放后,杨开智在湖南农业试验场工作,做的很不错。但他一直想去北京,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去北京工作。毛泽东谢绝了。

1949年10月,毛泽东给中共湖南省第一副书记王首道发去了一封电报,明确指出不要让杨开智来北京,在湖南为他安排适当的工作。如果老母亲有困难,可以给予一些帮助。

同时,毛泽东还给杨开智发去一封电报:

杨开智先生:

希望你是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照正常的规矩办事,不要使政府为难。

毛泽东坚持"亲者严,疏者宽"的原则,正是因为对杨开智的关系亲密、期望很高,对他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杨开智打消了前往北京的想法,却又萌发了在长沙谋求官职的念头。他向表弟向三立写了一封信,请求向三立向毛泽东求个情。

向三立很为难,给毛岸英写信一封,告诉毛岸英他舅舅的意思。

图|毛泽东给王首道的信

图|毛岸英给向三立的信

毛岸英回复了3000多字的长信:

"我绝不能也绝不愿违背原则做事……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定的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

在毛岸英的开导之下,杨开智放弃了在长沙谋取官职的念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之上扎扎实实地工作了几十年。

杨开智是北京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在省政府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后来,杨开智还担任了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一职。

1950年底,杨开智前往北京开会,带着妻子李崇德和女儿杨瑛一起。

毛泽东听闻他们到来,专门派秘书前往他们的住处看望,还将他们接到了中南海的家中做客。

杨开智一家到达中南海之时,毛泽东已经站在门口等候了。

他们在一起聊了很多,多年过去,谈起杨开慧的牺牲,毛泽东依旧悲痛不已。特别是在见到杨开智之时,诸多往事浮现在脑海之中。

他问杨开智:"开慧的墓修得怎么样?"

杨开智回答:"已经修葺一新,我们经常去扫墓。"

图|杨开慧墓前镌刻着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还一一问起了曾经在板仓他熟悉的那些人,如陈玉英、贺子安等人,杨开智都回答了他。毛泽东叹了一口气:"这些人都是好人,过去为革命出过力,做过不少好事。"

毛泽东邀请杨开智一家在中南海用餐,随后陪他们一起去怀仁堂观看了京剧。回来之后毛泽东还在兴致勃勃得和杨开智聊着过去,一直到夜深了,毛泽东送走客人,又开始通宵达旦地工作着。

1952年,杨开智来到北京参加全国茶叶工作会议,他再次来到了中南海看望毛泽东。

毛泽东询问杨开智我国茶叶生产和发展的情况,杨开智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很感兴趣,临走之时希望杨开智下次能带些茶叶的资料给他看一看。杨开智很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在参加会议期间,杨开智在大会秘书处的帮助之下整理了一份关于茶叶工作情况的资料,他专程去了中南海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完十分满意。

这次和毛泽东相见,杨开智备受鼓舞,一心扑在了茶叶生产和研究工作之上。

杨开智的父亲是毛泽东的恩师,对毛泽东有"伯乐之恩"。而毛泽东在杨开智的生命之中,又何尝不是扮演着一位"老师"的角色?

在波澜壮阔的国事之后,毛泽东以延绵不断的耐心延续着对杨家的关怀。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为他和杨开慧的爱情,写上了一个个温柔的注脚。

1921年,杨昌济病逝后,毛泽东前往上海,杨开慧回到湖南。毛泽东在热恋和愁闷之中给杨开慧写下一首词,这也是毛泽东所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一首婉约派诗词:

《虞美人·赠开慧》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30年,杨开慧就义之前,说:"我死后,不作俗人之举。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57年,毛泽东在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其中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在信的最后,毛泽东特别拜托李淑一,如果她暑假或者寒假有空,请她到板仓代毛泽东去看一看杨开慧。

1957年6月,毛泽东将曾经照顾杨开慧和儿子们的保姆陈玉英接到了北京,对她说:"隔了三十年了,你还是现样子,还是咯样健康啰!"

自从1927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分别,他已经30年没有见到陈玉英了。毛泽东询问陈玉英杨开慧牺牲的经过,感慨道:"开慧当年积极主张武装斗争的。杨家对我的恩情不浅,开慧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她的牺牲是壮烈的,那时候她身边还有岸英啊!今天见到你,我就像看到了她一样。你今后要经常来北京走走,来我这里看看!"

说完了这些,毛泽东站起身,站在窗子边沉思了很久,像是在对陈玉英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不知淑一代我去扫过了墓没有?"

杨开慧的母亲、兄长、好友、曾经身边的保姆……杨开慧的一切,在毛泽东心中的何其之重!

图|陈玉英和女儿照片

他们终究如结婚那日说的那样,一生爱得不俗,一生爱得壮阔。这段婚姻,从时间来说,无疑是短暂的,但杨开慧让毛泽东战斗的一生和板仓杨家联系在一起,以"赤子之心"回报,从感情上来看,是永恒而伟大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6 15:39 , Processed in 0.01272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