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缅怀周总理】今日中国,如您所愿!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06:07: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缅怀周总理】今日中国,如您所愿!       2021-01-08 07:30                    

              

(来源:青春石景山)

                       

开国大典的时候飞机不够,您说飞两遍;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要多少有多少。当年送您的十里长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

这盛世,如您所愿,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他在民族危机中成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从战争炮火中走来,为新中国做大量工作。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日理万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离去,骨魂洒向祖国大地,身后没子女也没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 2021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5周年的日子。纪念,缅怀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风华少年

1913年,15岁的周恩来从东关模范学校毕业。随即他就报考了清华学堂,但是因为没能通过英语考试而无缘清华。

在夏季的三个月里,周恩来恶补英语,终于在1913年考上了南开学校。这所学校由当时两位有志之士——严范孙和张伯苓于1904年创建,是当时比较有名的新式学校。

因为家境拮据,周恩来没有闲钱买书,只能从饭钱里死抠。严范松和张伯苓发现周恩来不怎么去学校食堂吃饭,吃的只是花几个铜板买的豆腐汤或粥。两人决定帮助他,让他在学校做兼职——刻蜡版、抄写讲义。

入学第二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恩来成为全南开唯一免交学费的学生。经济上的拮据使他节衣缩食,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他甚至连续几天不吃肉食,只吃最便宜的豆腐。青年时期的艰苦也让周恩来养成了勤俭的优良作风。即使后来身为总理,他也从不剩饭,他的衣服也都是几经修补。

青年学生时代的周恩来

南开学校鼓励课外活动,特别是体育。每天早晨,周恩来都要跑步。他还参加合唱队,并养成了爱好音乐的习惯。他记忆乐曲旋律的能力很强。20世纪70年代初,在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游览长江三峡时,他就曾演唱西哈努克新近创作的一首歌曲,这让亲王无比惊喜。

学校里成立了一个比较现代化的新剧团,由于当时南开没有女生,而一些话剧需要女性角色,周恩来自愿反串女角。其中有一部剧《一元钱》,周恩来在其中扮演“村妇”孙慧娟。周恩来出色的表演倾倒全座,这使得他成为南开学校的最佳反串女名角。

周恩来(后立者)与新剧团主要演员合影

图为周恩来(右一)在新剧

《一元钱》中饰演女主角孙慧娟

图为周恩来(左二)在

《仇大娘》中饰演女主角范慧娘

后来,在革命时期,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他不得不灵活变换于各种身份间,商人、银行家……当时的“最佳反串女主角”一定不会想到,学生时代那段短暂的演员经历,会对他的今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在南开,他积极地写文章、做演讲,控诉时局黑暗。他与几名同学成立了“敬业乐群会”,练习辩论和演讲技巧,同时还担任《敬业》杂志的主编。他的早期诗作便发表在《敬业》杂志上,其中有一首是他写给一位将要分别的朋友,表达珍贵友情:

相逢萍水亦有缘,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1917年,周恩来以平均成绩89.72分从南开毕业。张伯苓给他的评语是:“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为祖国的明天而革命的有为青年

张伯苓曾建议他去美国留学,但他终因财力不支最终选择去日本。被迫卖掉了自己很多书,加上老师朋友们凑的一些钱后,周恩来踏上赴日留学之路。他给同学们的临别赠言是:“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在东京,他进入预备学校补习日文,准备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可是,由于日文成绩不理想,周恩来未被录取,当时他的内心十分难受。家中光景的惨淡更加重了他的苦闷。“当也当净了,卖也卖绝了,借是没处借,赊是没处赊……”几乎身无分文的他全仗朋友们的帮助。

此时的周恩来处于孤寂苦闷的状态。他不知求学还有什么意义。他在日记中写道:“无处不可以求学问,又何必终日守着课本儿叫做求学呢?”他一度想从佛教中得到慰藉,在他日记本中有这样的话:“世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绕道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如排弃万有,走那‘无生’的道儿。”

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

图为周恩来(后排右一)与留日同学合影

可是周恩来很快调整了自己的状态,要“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就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日记中他立下了新一年的目标:“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自立者人恒立之,自助者天助之。朋友吴瀚涛邀请他前来京都与之同住。随着周恩来重振精神,他也遇到了很多发展的机遇。他游历四方,考察日本民情,接触先进思想,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要想救国,就需要全新的理论指导变革。最终,他离开了日本,返国图他兴。

奋斗中遇她,一生一代一双人

1919年4月,周恩来离开日本回到中国。正巧赶上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决心投身革命实践。为了尽可能去校园里活动,他进入南开国文系,期间他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

周恩来担任主编时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同年9月,周恩来发起成立了觉悟社。男女会员各10人,以示男女平等。女成员中有一位身材娇小的姑娘,年仅15岁,却已经是如雷贯耳的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演讲队长—— 邓颖超

觉悟社主要成员合影

周恩来对邓颖超可谓印象深刻,“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1920年,周恩来被南开推荐去欧洲留学,邓颖超给他织了件毛衣,衣领内侧,有一行小字——“给你温暖,小超”。

在欧洲的四年时间里,周恩来心里一直惦念着邓颖超,一共给她写了250多封信。他身边的朋友们对他没有异性伴侣感到不解,他总是笑笑说:“我太忙了……还是独身一人的好。”邓颖超在晚年时的一句话揭晓了二人的爱情故事——“我们是在互相通信中恋爱的。”

周恩来寄给邓颖超的明信片

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了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就这样,周恩来向邓颖超告白了,寥寥数字,却承载了生命的全部重量。

1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

2

1926年8月8日,广东汕头。周恩来、邓颖超结婚一周年纪念。

3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周恩来与邓颖超在瓦窑堡的合影。

4

周恩来与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你不是喜欢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二十六年了,我比你住得还长,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当时已84岁高龄的邓颖超之手。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盛开之际,邓颖超睹花思人,写了这篇散文,题为《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怀念逝去12年的周恩来。他们在“五四”运动中相识天津,并不是一见钟情,却在一生的相伴中逐渐积淀成深沉的爱。

从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到延安的窑洞和土炕,再到中南海西花厅,他们始终不离不弃,携手共度一生。逝世后他们的骨灰同撒海河,一起纪念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

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智慧

众所周知,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者、主要决策人之一和直接指挥者,曾长期兼任外交部长,在外交实践中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思想。他曾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他主张把“求同存异”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各种矛盾和分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西方记者抱有偏见,因而为难周恩来总理,问了许多刁钻、古怪的问题,想挖苦、刁难周总理,却被周总理急智和机智地一一化解了。

01

为什么叫“马路”?

有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在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想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周恩来则沉稳不乱,反应迅速,回答幽默风趣。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的“马”,这是拆字、解字式的急智应对。

02

为什么低头走路?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随同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周总理的回答,自信优雅而不失风度,形象地描画了中国人步步登高而美国人步步下滑的景象,让美国官员领教了什么叫作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这是图景式的急智应对。

03

全国有多少个厕所?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总理先生,你们中国人口众多,你知道你们中国有多少个厕所吗?”这是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总理是管理国家大事的,怎么可能去调查全国有多少个厕所呢?大家都在瞪大眼睛等着周总理的回答。周总理不假思索地说:“两个。”这位西方记者有点儿蒙,问:“你们中国人口那样稠密,只有两个厕所,怎么行呢?”周总理说:“我们中国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所以我们的厕所只需要两个。”

周总理对中国厕所的概括,既符合情理,又反讽了西方记者的见识浅薄,自大无知。这是简约归纳式的急智应对。

一组图带我们缅怀周总理!

综合自: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周恩来与他的世纪》、CCTV、腾讯视频等

缅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13:46 , Processed in 0.01341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