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继的《枫桥夜泊》,从第一个字开始,就是个错误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 18:31: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张继的《枫桥夜泊》,从第一个字开始,就是个错误                                                         2021-01-10 07:30                    

                          
壹生疑团 上
张继的一生,就是个疑团,生卒年不可考,出生地有争议,新旧《唐书》皆无本传,履历与平生,好比一本烂账。
《新唐书·艺文志》中,以寥寥二十余字介绍他:“(张继)字懿孙,襄州人。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
如此含糊的介绍,也充满了疑虑与漏洞。关于张继出生地,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新唐书》作襄州;唐代文人独孤及,称其为“南阳张继”;明代理论家高棅,认为他的祖籍乃是兖州。
因为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世人皆知晓其姓名。不过,对张继的了解,仅限于此而已。
唐朝盛产诗人,凡事少则珍多则淡,诗人在李唐王朝的待遇,远不似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贵。
李太白落笔摇五岳、啸傲凌王侯,何等恣意洒脱,他曾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世人也赞其狂傲不羁。但最后的真相同样让我们大跌眼镜,《唐国史补》最早记载这则故事,当李白伸出玉足时,“上命小阉排出之”。
在中国诗歌历史中,李太白堪称数一数二的人物,他稍微狂放一下,其结局竟然是被小太监轰了出去。
张继远不如李白出名,他的诗歌在《全唐诗》中,仅占据一卷,总计五十余首。
宋代词人叶梦得,以收藏书画古董著称,他曾经言道:“继诗三十余首,余家有之,往往多佳句。”《全唐诗》所载张继诗中,后人附会之作,亦不在少数,真正是他本人所写之诗歌,不过三四十首的样子。
高棅编纂的《唐诗品汇》中,将诗体划分为九格,张继的七言绝句,被划分到“接武”一级中,他远远算不上诗歌中的行家。
诗歌数量既不多,诗名又不怎么响亮,张继被世人所遗忘,也就在所难免了。
壹生疑团 下
唐玄宗主政天下的某年某月,在某个地方,张家诞生了一个男婴。
父亲给他起名为张继,希望他能取得继往开来的成绩。
当时的大唐,还称得上海晏河清,太平盛世之时,读书就是小张继唯一的出路。
一直到天宝十二年,张继在不惑之年,终于考中进士及第。
登进士第后,是否被授予官职,授何等官职,又是一个谜团。
从他的诗歌中,我们也只能大概知道,张继在不停地游历。
游历四方,是古之读书人的传统。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说的是孔子和墨子,等不及坐席捂热,灶突熏黑,他们就得急匆匆到下一个去处。
为得到君王的赏识,他们可谓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唐朝的诗人,不会那么唐突,有抱负的年轻人,当然也会远游,他们远行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诗歌和远方,反而不是为功名利禄。
张继不太幸运,他游历四方的时候,正好迎来安史之乱。
东越秋城夜,西人白发年。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
凤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
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苍苍不可问,余亦赋思玄。
——张继《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
诗歌好比摄像机,如实记录诗人的见闻与感受。
“凤辇栖岐下”,指的是新皇帝唐肃宗,刚刚继承大统;“鲸波斗洛川”,说的是唐军与叛军,在河南鏖战的情景。
张继游历会稽,经过洛阳,等到“凤辇栖岐下”之时,他依旧没有停下脚步,继续游走,饱览吴越之地的风光。
等到唐肃宗退位,新的皇帝代宗继位,皇帝封给他一个小小的官位。
唐代宗统治中国18年,他统治期间,一共使用四个年号。“大历”是最后一个。
大历年间,张继在洪州分管财赋,大历末年,他才被任命为检校祠部员外郎。
所谓捡校,也只是个虚衔,并没有多大的权利。昔年杜甫在四川严武使府任职,也是带着“捡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
这些职位,至多给他们带来某种称谓。今人称呼杜甫为“杜工部”,称呼张继为“张员外”,皆是源于此处。
唐代宗统治最后一年,公元779年前后,张继与其妻子,在他乡洪州相继亡故。
他们的生活很清贫,甚至没有余力返葬故里。
这个不太著名的诗人,一生扑朔迷离却又毫无波澜,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贰个朋友
今天的学者,能够勉强拼凑张继的平生,除了史书中的零星记录,还要得益于两个朋友,与张继的和诗。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张继此生,共交了两个至交好友,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似乎也不枉此生。
两位朋友,同样不是那么出名,一个叫皇甫冉,另一位叫刘长卿。
《唐才子传》用八个字形容,皇甫冉和张继的关系:“髫年之故,契逾崑玉。”其中,“髫年”语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意思为幼童时期;“崑玉”特值昆仑山出产的美玉。
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心照情交,称得上是莫逆之交。
张继游历天下之时,与皇甫冉在京口相遇,离别之时,张继为对方赋诗一首:
京口情人别久,扬州估客来疏。
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
——张继《奉寄皇甫补阙》
读罢好友的赠诗,皇甫冉感动不已,他随即和诗一首:
怅望南徐登北固,迢遥西塞恨东关。
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
——皇甫冉《酬张继》
在这首诗歌前,还有一段小序。皇甫冉情深义重地对张继道:“懿孙,余之旧好。”
刘长卿是张继的另一个好友,刘长卿为人刚正不阿,曾因直言犯上,两度迁谪。但在政治上,他要比张继幸运很多,刘长卿最终做到刺史的位置。
官职的高下,丝毫不影响两人的交情,他们共同把酒言欢,一起为别的朋友写诗送别。
两人有个共同的好友,叫作邹绍先,邹远赴河南之时,两人都有诗歌相赠。
张继的诗歌没有对离愁别绪的抒写,他用一双冷眼,看着这残败的天下: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张继《送邹判官往陈留》
刘长卿则不然,他偏重于写情,离别之情,哀怨之思,他通过诗歌这一媒介,尽情抒发:
王事相逢少,云山奈别何。
芳年临水怨,瓜步上潮过。
客路方经楚,乡心共渡河。
凋残春草在,离乱故城多。
罢战逢时泰,轻徭伫俗和。
东西此分手,惆怅恨烟波。
——刘长卿《毗陵送邹结先赴河南充判官》
诗歌是朋友间交流最得力的工具,此种形式的交流,不会因诗风的差异,而有所折扣,这种交流能跨过天地,也能跨越生死。
张继亡故之时,刘长卿曾作过一首《哭张员外继》。天下离乱,他本就惆怅衰飒;故交亡故,更添凄清悲凉。
泉壤成终古,云山若在时。
秋风邻笛发,寒日寝门悲。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旧宾伤未散,夕临咽常迟。
——刘长卿《哭张员外继》片段
叁个误会
张继虽然亡故了,但他的名姓历千万年而不衰,皆是因为那首大名鼎鼎的《枫桥夜泊》。

当时,张继游历至苏州,客居异地,不免有思乡之情绪,遂作此诗。
这首诗歌太过出名,其名望太盛,以至于很少有人注意到,漂泊至苏州之时,张继其实写过两首诗。
苏州,古名曰姑苏,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粮仓之所在。“苏”字的繁写乃是“蘇”,上面是萋萋的芳草,有欣欣向荣之意;下面为“鱼”、“禾”二字,暗合“鱼米之乡”的意思。
总之,光从字面看,诸位就能知道,姑苏是个繁华富庶的地方。
张继游历此地,有一首咏苏之作,名曰《阊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张继《阊门即事》
张继作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战后,本该富庶的苏杭,人烟稀疏,一片荒芜,农田尽是青草,清明无人祭扫。
清明节前一两日,又被称为“寒食节”,在那几天里,民间不用火。
寒食节过后,本该“清明处处有新烟”,作者眼中,却是“清明几处有新烟”。经过这一对比,其萧索凄凉的景象,就像是在你我的眼前。
某个无眠的失落之夜,张继还写了一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在文化史中,寒山寺的名望,不会亚于少林寺。它之所以出名,也就是因为这短短的二十八字。
明代文徵明有言曰:“诗以山传,山以诗传。”诗歌与山川,总有相得益彰的联系。
张继的诗歌刚刚写成,其名气或许不如那座寺院,经历千百年的洗礼沉淀之后,寒山寺反倒要靠诗歌扬名。
基于此,清代学者叶燮总结说:“寺有兴废,诗无兴废,故因诗以知寒山。”
关于此诗,有三个美丽的误会。
其一,世人的误会。
大家想当然的以为,这首歌作于诗人落第之时。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甚至专门写过一篇散文《不朽的失眠》,纪念这次伟大的落第。
作此诗时,正值国家兵连祸结之时,京师迁徙,交通断绝,世人流离,很难再举行统一的全国性考试。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张继,已然考中进士。因落第而沮丧,似乎是今人强加给张继的感受。
寒江羁旅,怀愁难眠,的确是张继最真切的情愫。
他作诗时不假雕饰,自然天成,桥、树、水、钟,变得浑然一体,像一幅幽静隽永的图画。
眼前景,心中情,前人思,今人意,一股脑涌动开来,成为这幅画面,最完美的注解。
其实,身为异乡人,张继也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写这首诗题时,第一个字他就写错了。
张继绝不可能知道,姑苏其实并没有什么“枫桥”。
寒山寺前面那座桥,实际上是“封桥”,桥面对岸是军事要塞“铁铃关”,这座桥的功用,是为封锁大运河的渡口,故有此名。
张继会错了意,他想当然的以为是“枫桥”,并且以此为题,作了那首千古名作。
他的错误,成全了一座古桥,后人也因此成全了张继。
宋代学者周遵道,在《豹隐纪谈》中记载此事:“旧作封桥,后因唐张继诗,相承作枫。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字。”
张继写的诗歌中,有“夜半钟声到客船”之语,此句引起欧阳修的质疑,这便是第三个误会。
欧阳修认为,三更不是打钟时,他在《六一诗话》中特意指出:“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同,亦语病也”。
鉴于欧阳修的江湖地位,诸位学者纷纷跳出,回应质疑。
他们列举出,前人诗中写道唐代前后“半夜敲钟”的实例,证明《枫桥夜泊》描述的就是实景。
更有江苏本地学者现身说法,指摘欧阳文忠公见识还是浅薄。
关于这首诗有太多误会,皆因为这首诗写得太美。
读此诗时,闭上双眼,仿佛愈发的耳灵目清,烟波唱起,有点点霜枫;星星渔火,又都是赋愁之地。
张继大概活了六十余岁,他定然会记得,在他乡的那个平凡之夜,自己写了一首诗。那个夜晚,便不再平凡。
那个夜晚的点点繁星,闪烁着微光,照亮了他的人生,照亮了姑苏古城,也照亮了中国的诗歌。
作者:老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14:55 , Processed in 0.00910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