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败退新登、败退临安最后撤出天目山,粟裕见敌仍不上钩,又生一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06:39: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败退新登、败退临安最后撤出天目山,粟裕见敌仍不上钩,又生一计                                                         2021-02-09 18:57                    
                          书到用时方恨少,兵到用时也恨少。第二次战役结束后,粟裕将部队派到各乡城镇,做深入发动群众,巩固现有地区,发展敌后新区工作。这一战部队兵员略有损失,还要抓紧时间补充兵员,加强对新兵的训练。粟裕白天忙于巩固新区工作,晚上领着司令部参谋总结战斗经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粟裕则边听边想,前两次歼敌人数不多,事先羊角岭也没派部队占领,仗虽打胜了,但粟裕仍觉得不甚满意。问题出在哪里?粟裕思来想去,觉得主要是兵力有限。他发言时说:“浙东纵队在四明山,我手上也只有两个纵队,作战时,一根扁担挑两头,手里没有备用部队,如果有3 个纵队,我就可以拿一个纵队堵截,两个纵队突击。这个仗才能打好、打胜,才能成建制歼灭敌人。我的体会是部队要四四制,或者五五制,否则不敷机动。因此,我要积极向华中局、军部建议,第二批南下部队早日动身,越快越好!”
刘先胜听了粟裕的肺腑之言,也有同感,他说:“我在望远镜中看到,枪一响,顽军便吓得后退,而且敌人不像黄桥战役那样密集靠拢便于我围歼,因为他们被打怕了,所以,他们团与团,营与营之间距离拉得太大,他们距离大了,我们要围歼就必须将网撒得更大,这样需要的兵力就要更多,而且还要派出堵击敌人后路的部队。因此,兵力成了大问题。我建议原计划的第二批部队应该赶快南下,我们立即向军部催一下,军部不松手,我们把官司打到延安。”
有个参谋情绪有些激动,他说:“我们南下是中央的战略行动,不给兵马,简直是荒谬,他们不松手,我们就发电报向毛主席报告,不来再发电报!”

粟裕也激动地站了起来,坚定地说:“叶飞南下我是要定了!而且,原来计划是要叶飞打头阵的,现在军部却迟迟不放,真是急人啊!”
第一次战役结束时,粟裕就致电军部,要叶飞南下,他令机要参谋发电报时交待说,态度要坚决。
中共中央最初计划在粟裕率部南下后,再派第二梯队甚至有可能派第三梯队南下,新四军军部也南移皖南,陈毅由陕北回来主持,组成“江南大营”,大举发展东南。第二梯队原计划为两路:一路由谭震林率二师五旅南下皖南,向皖浙赣老苏区发展;另一路由叶飞率一师一个主力旅南下天目山,渡富春江,与浙东游击纵队会合,进入闽浙赣老苏区。但是,由于日军收缩兵力,停止向正面战场进攻,还先后撤出南宁、柳州、福州以及新昌、兰溪等地,形势的转变,导致中共中央决定暂缓执行大举南下计划。
但是,粟裕根据具体情况,坚持后续部队宜尽快南下,至少叶飞部尽快南下。第一次反顽战役结束,他即建议华中局:“希谭(震林)部及张宜友(新四军第一师!五十二团团长)等能早南来”。2月 26 日,他收到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发来的电报;谭震林、叶飞两部暂缓出动。粟裕即于28日起草报华中局电,建议叶部“仍如期南来”,以利苏浙地区的巩固和发展。
3月2日,新四军军部复电,叶、谭两部暂不南下。粟裕又发电“坚主叶仍提早出动”。他在上报军部的电文中提出:“自职等南渡后,敌、伪多方注意,长江沿线多设碉堡,职部留江北之弹药,数度偷渡未成。谭、叶固可随时出动,但长江阻隔,决非铁路、公路、河道可比。俟敌增加据点,恐长年累月亦难通过。故职等再三建议,请令叶部南来。至此后,可留宜长路北及溧武路以南之广大地区,分别集结整训。”
3 月 4日,新四军军部将粟“坚主叶仍提早出动”的电文转呈中共中央。 3 月11 日,中共中央致电华中局:“叶部可即令其南渡,谭部仍留现地待机。粟、叶两部以加强苏、浙、皖交界根据地工作为主要任务。”

经周密准备,4 月7日,叶飞、金明(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政委)等率由一团、特二团和江高独立团组成的教导旅并地方干部二百余人渡江南下。谭震林政委不能到职,粟裕提议留在苏中的钟期光南下协助主持政治工作。经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批准,钟期光行使主任职权。粟裕在孝丰东南吴家道与大家会合。老战友相见,十分欣喜。教导旅番号改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一团、特二团、江高独立团分别改称第十支队、第十一支队、第十二支队。
第二次反顽结束之后,粟裕认为敌人沮丧,兵力不足,需要时间进行整顿补充,便利用这极短暂的宝贵时机,大力加强新区建设,在临安建立了浙西区党委和行署,还建立了天目山南北两个地委、专署及杭嘉湖工委及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委派了各县县委书记、县长;在军事上进行整顿训练,加强刺杀、射击、投弹、土工作业训练等。
此时正逢灾年,浙西粮食紧张,粟裕号召部队自力更生,抓紧战斗间隙种粮种菜,渡过春荒。
蒋介石估计抗战胜利在即,一心想独吞抗战果实,在5月14 日召开的国民党第六次全会上,反复强调:今天的中心工作只有一个,就是消灭共产党及其八路军、新四军。
会议结束,为了彻底消灭浙西新四军,蒋介石撤去了陶广职务,命令第三战区副司令上官云相为总指挥,以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李觉为前敌总指挥,增调3个主力师(七十九师、独立三十三旅、一四六师)充实第一线。而且,李觉还从江西调来突击部队一队来参加战斗。
突击部队,又称突击军,也称为“国际纵队”。一个突击队,相当于一个师,全部美式装备,由英国教官直接训练,战斗力强于五十二师,是国民党顽固派最强的部队。
另外,顾祝同还派谢企石专程会见大汉奸周佛海,表示“希望南京与重庆配合共同剿共”。于是,日伪军向我反复“扫荡”,而与顽军相对驻防的日伪部队却主动后撤 50 公里,使顽军无后顾之忧。
于是,我浙西新四军完全置于日、伪顽的共同包围之下,仅仅顽军主力就数倍于我,形势极其严重。

面对严峻的形势,粟裕仍和平常一样,处理完公务拿起农具到菜地劳动,同老农讨论怎样才能收得多。他说话做事仍是那样从容,不紧不慢,特别喜欢看地图,从他的身上,看不出任何的异样。只是他看地图时更专注了。他会时而仰起头,看一看窗外的蓝天,时而伸出手掌反复丈量着几乎覆盖了整个墙壁的军用地图,他左看右看,静静沉思,良久不语。地图上展示我军所处之地,正是南宋军、太平军鏖战失败的古战场,也是紧靠当年红十军团遭受袭击和方志敏同志蒙难的皖浙赣边区,还毗邻项英、叶挺遭暗算的我新四军军部皖南地区。
历史的教训,不时在耳边回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啊!”他反复思考,认真寻找与比较着每一个适于同顽军作战之地,慢慢地,他的目光盯在了新登。
为了打乱顽军的进攻布置,控制富春江两岸,确保浙西与浙东的联系,粟裕决定乘顽军立足未稳,争取主动,予以反击。5月29日,我第一、第七、第十支队,兵分三路朝新登方向运动,部队连续突破顽军第七十九师在大岭、永昌、松溪、方家井一带的防线,于 6 月1日抵新登城下,立即发起新登战役。
新登之战,真是一场少见的硬仗!自顽军第七十九师从龙游调防新登以来,他们强抓民工,砍光了周围林木,筑起一个接一个的碉堡。古老的城墙之外,布满了地雷。护城河中投放了大量鹿寨和铁蒺藜。我一支队英勇冲杀,浴血奋战,于2日上午攻克新登城。继而会同兄弟部队,打退了全部美式装备,由英国教官直接训练的突击总队一队7000 人的增援,打退了七十九师的8次反扑,将顽军精心构筑的三百多座碉堡摧毁殆尽,取得攻坚与歼灭顽军二千二百多人的重大胜利。这一仗,我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牺牲二百多人,负伤六百多人。特别是一支队支队长刘别生,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指战员们极为悲愤,决心乘胜追击,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
捷报频传之际,指战员们强烈要求紧追败逃之敌时,粟裕冷静地思考后,分析认为,此次顽军兵力雄厚,又有广大后方支撑,他们的粮食都是卡车一辆接一辆地运到前线。我方部队在新区,又是灾区,兵员和供给无法与之相比。如继续打下去,兵员和粮食必然告急。所以,他决定不宜在新登久留,一定要向后撤,撤到有利于我方的地形决战。决心下定,粟裕果断下令所有部队后撤。要让我军的后撤,误导敌人以为是败退。6月4日,在前线的叶飞接到命令,指挥部队有秩序地离开刚占领的新登。可是,这个命令在部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将士们想不明白,打了胜仗为何还要后撤?经过叶飞反复做工作后,将士们才勉强后撤。粟裕还要求他们在撤退时,做几件事,一是让大家佯装成败兵的模样,二是公开第一支队长刘别生在新登牺牲的消息,让战士们抬着刘别生的遗体后撤,边撤退边向路边撒黄纸钱,三是散布新四军已 3 天没粮吃了,饿得走不动路,个个怨气冲天。

对于粟裕精心策划的这些现象,顽军开始担心是骗局。李觉再三告诫部队,不要上当受骗。我们如果追击,说不定新四军会在丛林深谷里突然出击。因此,一定要走一步看三步,小心又小心,谨慎再谨慎。
新四军“败退”新登,又“败退”临安,最后全部撤出了天目山。粟裕见敌人仍不上钩,又生一计,他让部队释放俘虏,并对俘虏们说,新四军现在自己吃粮都困难了,哪有粮食给俘虏吃?又让有的部队故意对俘虏放松看管,白天哨兵抱枪大睡,或牢骚满腹,晚上不放哨。被放和偷跑回去的俘虏向他们的上司报告听到和见到的情况,说新四军现在士气低迷,官兵们怨声载道,是战斗力最弱的时候。情况反馈到李觉那里,李觉糊涂了,分析来分析去,觉得自己可能估计出错了,渐渐松懈警惕。后来,他以为新四军到了穷途末路之时,再不进攻,失去了良机会后悔莫及。他终于沉不住气了,便将自己的想法上报顾祝同。顾祝同听到此消息,不由大发雷霆,指责李觉胆小怕事,如失去良机,拿他是问。
李觉遭到一顿训斥,又气又恼。6 月9日,他调整部署,以主力组成左右两个“进剿”兵团,分别由临安、宁国两地向孝丰分进合击。企图一举攻取孝丰,求歼新四军主力;并协调突击总队第二队和第一四六师前来参战。两天之后,李觉调整部署,右“进剿”兵团由七十九师、突击一队、突击二队(欠两个营)组成,以突击总队副司令胡琪三为指挥官;左“进剿”兵团为五十二师、一四六师、独立三十三旅、挺进第二纵队和“绥靖”第一纵队、第二纵队,以江南苏皖边区“绥靖”指挥部指挥官刘秉哲为指挥官;中路担任扼守东西天目山各隘口,并策应左右各兵团作战,由第二十八军军长陶柳指挥,下辖第一九二师和第六十二师的一个团,”忠义救国军”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各3个团和新编第一团;场口及新登附近由挺进第三纵队和浙保第四纵队担任守备。总兵力共15 个师7.5 万人。李觉限令各部于15 日完成各项准备, 18 日前占领各出击要点,19 日开始全面进攻。
命令下达后,被打怕的李觉又犹豫起来,再次怀疑此次新四军撤退的真正原因和动机,生怕上当受骗。为谨慎起见,他又下达了补充命令,令各部静观3 天,如!能确信新四军是败退,就于 21 日开始发起进攻。

第五十二师副师长韩德考是韩德勤的胞弟,在黄桥战役中败在了粟裕的手中,一直龟缩不前,不敢轻举妄动。听说新四军败退的消息,他那颗报仇之心又活跃了起来,已经按捺不住求功之心,他要抢头功,报血仇。他扬言:要像皖南事变伏击新四军军部那样,“再打一个茂林!”这是李觉没有想到的。还有更让他和顽五十二师未想到的是,三十三旅比五十二师更心切,行动更早。李觉的补充命令还没下达,三十三旅的先头部队已于6月18日,还没到达孝丰,为抢头功就谎报已经占领孝丰城。
五十二师见头功被别人抢去了,实在不甘心,忙派一个侦察排长去孝丰与三十三旅联系,结果在城郊被我潜伏的侦察部队活捉,连人带信送到了粟裕面前。
粟裕从俘虏口中得悉,顽军五十二师不再步步为营,而是急功近利,冒险突击,孤军深入了,拉开了与其他部队的距离。这个消息令粟裕为之一振,决不能放过这个久等不来的良机!6月19 日,他果断地命令一、二、三、七、九、十等6个支队,回过头来,向顽军五十二师发起攻击。
根据敌情变化,迅速做出重大决策,这需要指挥员有过人的胆识!粟裕的决定,确确实实让苏浙军区机关的同志们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党中央和华中局已经批准撤退,现在突然变为进攻,打得好还罢,要是打不好,粟裕是要承担一切后果的。更何况粮弹俱缺,经不起拖延苦战,非速战速决不可。然而,粟裕决心驾驭敌情变化,当机立断,抓住战机,趋利避害,歼灭顽敌,至于个人得失,他早就抛之脑后。
战斗打响后,顽军还以为是我少数部队进行夜间骚扰,及至枪声四起时,退路已被切断,陷入了重重包围,这才感到大事不妙,然而为时已晚,我军指战员高呼着“歼灭五十二师,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报仇!”的口号,勇猛冲击,其势锐不可挡。国民党第三战区的精锐主力在一夜之间便溃不成军,基本被歼。
粟裕这一回马枪,打得坚决、果断、迅速、有力,以至于敌左翼兵团被歼后,李觉还蒙在鼓里。他以为我军在新登战役中已经断粮缺弹,再和五十二师作战,更是精疲力竭,毫无还手之力了。因此,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决战良机,故再三督促命令各部“放胆行动,努力奋进,希望各级指挥官抱最大决心,尽最大努力,以克全功”。他急电右翼兵团,务必迅速挺进,协同左翼作战。李觉下达此命令时,不但五十二师不复存在,就连第三十三旅也在被歼了一个多营后,慌忙逃进了天目山。

消灭了两股顽军,粟裕见部队伤亡不大,士气旺盛,又下令挥师向东,不到一天时间,就把孝丰城的七十九师和突击总队围得水泄不通,粟裕下令炮击孝丰城,炮轰1小时左右,数万勇士向被包围的敌人发起冲击,战士们左右砍杀。七十九师和突击总队总计1.3 万人,新四军兵力不足两万,在连续的作战中,他们已三四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战至24日凌晨,歼顽军7000余人,残部狼狈逃窜,击毙突击总队一队少将副司令胡旭盱及七十九师上校参谋长罗先觉等21名将校军官,缴获各种大炮17门,轻重机枪130多挺,长短枪1000多支。这就是天目山下浙西3次反顽战役的第三战役。喜讯传来,党中央、毛主席非常高兴,称赞这是驾驭变化,速决全歼的典型战例。毛主席表扬天目山战役指挥果断,仗打得不错,如再多歼一些顽军就更好了。
天目山战役胜利的意义还在于锻炼了部队,改善了装备,提前实现了由分散游击战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以后组成华中野战军,完成更艰巨、更光荣的战略战役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9 05:22 , Processed in 0.00850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