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地下长城”的智慧与力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19:16: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地下长城”的智慧与力量                                                         2021-03-25 18:16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
漫步在干净整洁的山村街道,倾听着红色经典影片《地道战》慷慨激昂、令人振奋的的主题曲,走进了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原汁原味的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我们被山底村人民保家卫国、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被革命先辈们的非凡智慧和伟大创举强烈震撼。
近日,长城新媒体寻访小分队来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西南约10公里山底村。该村依山而建,西高东低,一面靠山,三面环沟,故名山底村。这里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经之地,也是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地展开了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山底抗日地道战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上世纪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地道战》时,多次来山底村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录制了很多镜头,许多故事情节取材于山底抗日时期的真人真事。
近年来,山底村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太行山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红色主题游,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按照国家4A级景区水平高标准建造并不断地升级改造,创建了由山底抗日地道纪念馆、中国抗战地道体验馆、太行老区民俗博物馆、军事CS基地、绿色农业采摘,以及农家乐、民宿等六大资源组成,集德育、生态、休闲、健身、科教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使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人民生活日渐富裕。
珍贵的手稿,宝贵的财富
“这是旷伏兆将军的亲笔手稿《地道战的历史》,是国家一级文物,非常珍贵!”讲解员申雪芳带我们走进山底抗日地道纪念馆,来到陈列着一份厚厚文稿的橱窗前向我们介绍,“说起抗战时期根据地居民开展的地道战,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对地道战战术的创始人知者甚少——他就是旷伏兆将军。这件珍贵手稿的主要内容,就是旷伏兆将军根据亲身经历,包括他在冀中地道战实战经验的积累,回忆了那场波澜壮阔的地道战场面。”
据介绍,百团大战过后,日军实行“囚笼政策”,对我华北地区展开了疯狂的扫荡,实行“三光政策”。1940年,旷伏兆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任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就在到达第十军分区的第二天,他在杨庄和地委书记杨英谈工作的时候,突然遭到数百名日军的包围。当时他和十几名同志住在一户老乡家里,为了避免伤亡,旷伏兆当机立断,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大家分散突围。旷伏兆匆匆忙忙钻进了一个仅可容纳一个人、设在鸡窝下面的小洞里面(俗称“蛤蟆蹲”),成功躲过了敌人的搜捕。这次的经历让他萌生了一个军事构想,就是如何利用这种“蛤蟆蹲”躲过敌军的扫荡方法。旷伏兆进行深刻分析后,很快就在二连县米南庄进行了挖地道试点工作,并获得了成功。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次危险的经历,简单的构想,后来几乎改变了冀中甚至整个敌后战场的敌我力量对比态势,大大减少了扫荡中的人员伤亡。就这样,在反复实践中检验的、具有实战意义的作战方略诞生了。“旷伏兆的地道战”的威名迅速传遍整个华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并在各个根据地迅速的推广开来。
拓展“抗金洞”,筑牢“堡垒村”
在纪念馆《深挖地道,构筑地下长城》的展板前,讲解员申雪芳讲述了山底村抗日地道从小到大、屡立奇功的历史——
1940年夏天,八路军129师独立营一连在执行任务时进驻到山底村,由于汉奸告密,日伪军在一天早晨偷偷将村子包围。此时,部队刚刚起床,连长正在集合部队准备出早操,突然,村东传来“叭!叭!”两声枪声,指导员立即带领两名战士朝着枪响的地方快步跑去!狡猾的敌人有备而来,早已切断了我军的退路……经过激烈战斗,战士们的子弹和手榴弹已全部打光。连长命令:全部上刺刀!19名战士全部端着枪冲出阵地和敌人拼上了刺刀!顿时,整个战场血流成河……终因寡不敌众,19名八路军战士血洒疆场!
为了吸取血的教训,躲避敌人突袭,更好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1942年山底村党支部决定动员广大群众,在原有北宋末年“抗金洞”的基础上拓展延伸。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长15.6公里的抗日地道最终全部贯通,形成进可攻、退可守,家家相连、户户相通的地下长城。
有了地道,大家的胆子壮了,男女老幼都在村里坚持生产,坚持斗争。自1943年起,山底等几个村的民兵经常主动出击,夜袭敌据点,活捉汉奸,消灭小股敌人,炸毁日伪军车……迫使小股敌人蜷缩在炮楼、兵营内,不敢肆意出来骚扰百姓。当地群众积极配合民兵行动,为民兵递送情报,往太行山区运送食盐、布匹,开展反奸反霸、减租减息斗争,变维持村为堡垒村。
日军为了拔掉插在他们动脉上的这些“钉子”,多次集结兵力,向这些村庄进行“清剿”“扫荡”。然而,敌人的每次军事行动,都在民众强有力的打击下,以失败告终。“山底村在敌强我弱,又是在开阔平原作战的极为不利形势下,没有盲目应对、固守陈规,更没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而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握自身优势,由地上转为地下,由明转暗,避实就虚,机动作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彰显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同行的峰峰矿区区委宣传部同志表示。
走“地下长城”,悟百姓智慧
“这里是中国抗战地道情景体验馆,目前在全国是唯一一处。这是景区的核心,也是最能体现群众智慧、人民力量的地方!”在讲解员赵学芳的带领下,我们迫不及待走进体验馆,拾级而下深入到地道内。
赵学芳边走边介绍:“由于地形原因高低不一,地道内最高的地方有1.8米左右,最低的地方有1.2米左右。地道处于地面下5米至7米之间,常年温度在22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地道内比较黑暗,基本需要打着手电前行,只是隔十几米或数十米有一处昏暗的灯光。宽度一人行进还有余地,要是超越前面人就都得侧身了。进程中,时不时出现猫耳洞、通风口等“景点”。
“看!这是一处作战指挥室。”讲解员将强光手电指向一个洞口:“当敌人进村后,我们的民兵就是在这里开会和研究作战方案,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数十次的围剿和袭击,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这是双层地道口。鬼子进村发现地道后找不到人,就往地道内放烟、放毒,双层地道就是盖住地道口,用棉被和土堵住门缝,既防止毒气进来,又不耽误与鬼子战斗。双层地道也是山底村村民经受血的教训后研发而成的,这在全国抗战地道遗址中也是难得一见的。”
“这是三位一体的作战地道。这个木板是一道闸门,闸门上边有一条双层地道,当敌人经过闸门后,我们的民兵就会从上边把闸门关闭,敌人不能回头只能继续往前走,在闸门的前边有一个四米多深的陷阱,陷阱内有锋利的竹签,陷阱上有翻版,敌人不小心就会摔进去。如果陷阱失去作用,在这个拐弯处有个隐蔽的枪眼,当敌人走到这个枪眼的位置,民兵就可以在枪眼里边刺杀敌人。闸门、陷阱、枪眼相互配合,是民兵在地道游击中常用的三位一体作战方式。”
“这是迂回洞口。它的作用是当敌人在后方跟踪,我们的民兵从迂回洞口走到敌人后方进行攻击。与当年曹操的转军洞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到了体验馆的出口。这里有很多种地道洞口可以上到地面,大家可以体验一下……”按照讲解员的指引,我们一行或扶着梯子、或踩着砖缝、或踏着陡陡的台阶从地道口钻出来,环顾一看,有的是在喂牲口的槽子里,有的是在水井口,有的是在屋内的大衣柜里……人人身上沾满了黄土。
讲解员笑着介绍,要是想把整个不同地道口景观体验完,估计得花上一天时间了。为了让游客既能体验钻地道的乐趣,又能保证充足的体力,体验馆将村内散落各家各户的地道出入口浓缩在现在的一座四合院内,看似普通,然里面设有各种各样的地道出入口,并且与核心景区地道遗址是相通相连的,有驴槽式、锅台式、土炕式、踏板式、衣箱式、立柜式、水井式、碾盘式、草垛式等9种不同的形式。
据介绍,山底抗日地道战遗址现有地道15596米,其中主巷1626米,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阱4个,直通枯井口地道2条,还有1条通往距山底村1000多米的太行山脚下的地道,以及辐射邻村的地道。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有多种多样的开关,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坏、防封锁,每个转角处都留有枪眼、陷阱、暗洞。而“体验馆”只是其“浓缩的精华”,从入到出,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体验,功能多样、巧妙设计、系统庞大的地下堡垒,让我们从兴奋到惊奇再到震撼,心底由衷地感叹: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
就是在这里,英勇的山底人民巧妙依托地道战、地雷战,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涌现出一大批如晋冀鲁豫太行边区一等杀敌英雄刘玉珍、抗日英雄蔺恩科、“一枪穿二敌”的战斗英雄刘玉尚等英雄人物。也正因此,山底这个小村庄被载人了抗日战争史册,曾多次被新华日报(太行版)和人民日报宣传报道,太行军区先后授予山底村为“抗日模范村”“支前模范村”“灭蝗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十年磨一剑,山底大变样
山底村周边都是丘陵,过去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土地贫瘠,交通很不方便。主要经济收入靠种地、挖小煤窑、开办石料厂等吃资源为主。村庄街道高低不平,污水随街漫流,垃圾随处可见。
村民出行常常一身泥巴,车辆更是难以行进。长期的贫穷状况,造成了这里的一些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眼界不开阔,经济不发展,村貌没变化。针对这些情况,山底村党支部书记蔺法详与山底村两委积极开拓市场寻求合作伙伴。
经过多方联络沟通,2007年,由邯郸市峰峰建筑工程公司与山底村合作成立了邯郸市峰峰矿区励业文化产业旅游有限公司。山底村提供地道、房屋、土地等资源,由建筑公司投资,最大程度地维持山底地道的原状,在此基础上修缮、加固。
通过认真调研,他们决定利用山底村现保存的地道遗址,依托红色资源打造旅游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新建了山底抗日地道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目前,馆内陈列、收藏500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实物和红色藏品。其中,出生在山底村的军旅作家徐怀中将军积极捐款捐书,为这里添加了新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亮点。
“这些年我们通过理清发展思路,转变群众观念,完善山底景区业态,全心全意为山底百姓着想,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十年磨一剑——截至2017年,励业旅游公司坚持十年不分红,十年不拿一分钱,把资金全部用在投资、建设、发展上。全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昔日的‘抗日模范村’成为了今日的美丽乡村精品旅游村。”励业旅游公司董事长马勇表示,2017年,借市旅发大会契机,山底地道核心景区整体环境又得到进一步提升。2020年9月3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名列其中,这为我们谋求更大发展树牢了信心,增添了动力。
做山底村人,我们很幸福
经过近年来的滚动发展,山底村红色文旅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主动联系谈项目者、投资者越来越多。目前进行的绿色采摘园项目,占地面积100亩,投资300万元;还有苗圃种植占地330亩,打造绿色基地……
临近傍晚,山底村红色广场上,大嫂大妈们随着欢快的旋律跳起了广场舞;在景观道路上,老人们惬意地漫步前行,时不时伸伸胳膊踢踢腿;孩童们欢笑着、追逐着,别提有多开心了,幸福洋溢在每个人脸上。一位在跳广场舞的大嫂兴奋地对记者说:“自从建起山底抗日地道风景区,村风民风、村容村貌都变了,整个山底村脏乱差治理了。我也做起了农家乐,还有人开了果蔬采摘园,有人建了核桃园。现在我们收入增加了,很开心、很高兴,大家都夸国家政策好。做山底村人,我们很幸福!”
山底村人说,美丽乡村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如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他们表示,将进一步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以“创新、合作、牺牲”为核心内容的地道战精神,不断壮大项目、增加收入,推动美丽的山底村向更高层级迈进,以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记者 孙学工 霍文龙 武萌 韩晓寒)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23:40 , Processed in 0.00785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