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岁王锡良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9 05:51: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1-3-29 05:53 编辑

           百岁王锡良                                    

            

        2021-03-29 00:06                    


海波话瓷 | 百岁王锡良

陈海波,陶瓷鉴定家、鉴赏家

上海浦东新区自由职业联谊会会长

春节期间整理照片,重逢王锡良大师六七十年代的一组写生稿。想起那约是2000年,去王老师家拜访时,他特意从大橱顶上拿下给我看的。那年头,手机拍照还未如此发达,我抓起随身带的相机,如获至宝的拍摄,并影印出来珍藏。后来,还专门以这些速写照片制作了台历。




转眼好多年过去了,今年,王锡良老师百岁了。再看到这些照片,回忆与这位艺术大师交往的点滴,心中更是敬佩。在这位百岁老人的身后,不仅充盈着他对陶瓷绘画的毕生心血与热爱,更记载着中国近现代艺术陶瓷于百年间的沧桑巨变、涅槃重生、振兴发扬,实可谓“景德镇陶瓷美术近现代史的一种缩影”。

想来,我走上民国瓷、尤其是珠山八友瓷器的研究和收藏,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王锡良老师的影响。当年正是与他及几位艺术家的相识,让我拓宽了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瓷的理解和关注。作为瓷绘名家王大凡的侄子,王锡良老师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珠山八友文人画的衣钵”,更用天赋与努力自成一派,为景德镇带来一股瓷绘新风。

第一排右三:王大凡,第三排右一:王锡良
画的活,是王大凡对这位侄子的点评,王锡良老师说这句话他铭记一生,亦受益一生。我想这对他在后来艺术创作之路上的理念方向一定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王锡良写生稿
王锡良老师热爱写生,认为“画画完全是靠生活”,他把生活里的“活”、把眼前的风光和种种用写生的方式记录下来,再于陶瓷上重新表达,他巧妙自然的构图、丰润清雅的设色、繁简有度的用笔都是如此鲜活而灵动。

   




王锡良写生自画像
自13岁追随王大凡学艺,到如今登顶成为景德镇最德高望重的陶瓷绘画泰斗,王锡良老师的成就斐然,但他却极为谦逊,一向描述自己“我只是个画陶瓷的匠人”,并且一直秉持着“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重精勤”这十六字的座右铭。他的德艺双馨有口皆碑,“我到现在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学生,并不是什么大师。人生能够有点上进心还是好重要的”,在接受央视纪录片采访时他这样说到。

即便对于人人夸赞的作品,他也不居功劳,“有人做瓷、有人烧瓷,他们的名字却不在瓷器上。这个瓷器不是你一个人的,是大家的。你要感激人家。不要自己画了两笔,就自认为了不起。”

     




王锡良写生稿
就像他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绘画、当时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那副《革命摇篮井冈山》,“那是我画的,但我到现在都从没说过那是我的作品,因为很多画家都提了很多意见。这幅画不代表王锡良,而是代表整个景德镇画瓷器的画家”。艺海求真,谦和淡泊,在王锡良老师的身上,艺品与人品的一致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这种态度、这种胸襟值得太多艺术家学习,尤其在愈发浮躁的时代,就更显大家气派,“百年巨匠”之称名副其实。

“大树参天立,森森一片荫。但愿人珍惜,万古得长青。”王锡良老师曾作此诗抒发对陶瓷创作的珍惜与感悟。我想,对于中国当代陶瓷而言,王锡良老师也正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他用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以高超的艺技创作出一件件精彩绝伦的瓷绘佳作。他的艺术之树始终绿叶婆娑、繁荫满地。

     




如今王老师年事已高,因为不忍打扰,我已有好几年没有前往拜访,但每每看到他为我写下的“大师摇篮”四个字,都让我想起当年与他的相处,以及他于我的寄望——更好的推广景德镇的当代艺术陶瓷,推介中国陶瓷。而在这特别的时刻,也借此祝王锡良老师百岁生日快乐。

   

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瓷海新波公号支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21:34 , Processed in 0.00766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