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宋八大家中为何会有无名作留世的苏洵?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9 06:09: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唐宋八大家中为何会有无名作留世的苏洵?                                                         2021-04-08 09:50                    
                          

苏洵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散文数量最少,仅有106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分别是4339篇、1220篇。虽然苏洵的散文数量不多,但其作品思想及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内容上,他对于治理国家有着鞭辟入里的分析,是针对北宋时政之弊的良方,是后世治理国家学习之典范;思想上,他将诸子百家思想融会贯通;艺术价值上,他的文章纵横捭阖,引经据典,有纵横家雄辩之风又有儒家思想循循然而善诱。

苏洵于嘉佑元年(1065)屡屡上书当朝执政和显要,如丞相文彦博、富弼,枢密使韩琦、枢密副使田况,翰林学士欧阳修,三司使方正平等,以求得到举荐和不次擢用。此外,他还针对北宋政治局势写了权书、衡论、审势、审敌等政论文,虽然效果并不理想,但在欧阳修等的揄扬之下,苏氏文名,遍满京师。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散文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全面的论述,具有纵横雄辩之风。苏洵做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唐宋文醇》卷三四说:"宋仁宗增岁币于契丹,当时皆谓契丹无厌之求,奚其可从?竭中国膏血,不足以为赂矣,于是志士扼腕耻之。洵作《几策·论敌篇》,极言当绝其使,勿与岁币,而《权书》内又作《六国论》,以先发其端焉。"苏洵将历史事件与当时北宋的政治结合,针砭时弊并在《六国》中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子弟"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其后落得"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后果,苏洵对其感叹嘲讽。宋代统治者虽然也有贿赂但是并不至于此,从而达到巧妙地含沙射影,同时,六国子弟的破灭也给予了强烈的震撼。燕赵不赂秦因而获得了较好的结果,这无疑给予了北宋决策者们鼓励,拒绝贿赂。爱惜民力,百姓方可成为国君强大的武器与后盾,从而可安天下。

苏洵的《几策》《权书》《衡论》是其政论文的主体,也是苏洵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现,他对朝廷官员的上书大多也指向北宋社会问题而作,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他结合历史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以及外交内政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抒发感慨又指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苏洵主张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审时度势地施行恩威,选拔人才要略始精中方可稳定朝纲,要爱惜民力,以民为本。虽然苏洵名气并没有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人名气大,但是他秉承着封建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将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参乎权归乎经,他字字珠玑的政论文在当今仍旧闪耀着光芒。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20:09 , Processed in 0.00723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