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敦煌之美,穿越千年!巡礼河西走廊,打卡绝美丹霞,亲临艺术瑰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8:49: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敦煌之美,穿越千年!巡礼河西走廊,打卡绝美丹霞,亲临艺术瑰宝                                                         2021-05-08 13:35                    

                          

1907年初春,一位名叫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的探险家,穿越荒凉的罗布泊盐碱大漠和戈壁荒漠,沿着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的古道,从阳关进入敦煌。

▲ 斯坦因与他的探险队
专门研究古印度语,并且对佛教教义的早期传播路径非常关注的斯坦因在敦煌县城,无意间听到了一个当地传说:据说几年前,石窟寺中的一个洞中曾偶然发现过一大批埋藏的古代书稿,其中一些不是汉语。而这些书稿已由官府下令,锁在了已整修好的密室中。这立即引起了斯坦因的兴趣。

发现古代书稿的是一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当时的莫高窟非常萧条,唯有寺院的香火时而接续。住在下寺的王道士在清扫常年堆积在窟前的沙子时,无意中在甬道北壁后发现了一个洞穴,“约丈余大,有白布包等无数,充塞其中,装置极整齐,每一白布包裹经十卷。复有佛帧绣像等则平铺于白布包之下”,就是后来名誉天下的敦煌藏经洞

▲ 第17窟,藏经洞
据当时斯坦因的统计,洞内所有的材料被分装在两种包裹中,一类是“正规的图书包裹”,总共有1050个装汉文卷子的包裹和80个装藏文卷子的包裹;另一类是“杂包裹”,包着梵文、于阗文、藏文的贝叶形写本和回鹘文、粟特文卷轴,以及绢纸绘画、丝织品、修补佛经或佛画的文书。

▲ 斯坦因从藏经洞搬出经卷时的情形
这一次,斯坦因以四个马蹄银,从王道士那里购得了270个的“正规包裹”,以及大量“杂包裹”带回了欧洲。1914年他第二次回到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了570件藏经洞写本。先后接踵而至的法国、日本、德国、俄国考察队也都满载而归,敦煌文物大量流失海外,进入这些国家的博物馆。陈寅恪先生曾哀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 莫高窟第45窟西龛七身彩塑
但换个角度想,百余年来,这些流散到欧美的敦煌、吐鲁番和高昌一带的文物和文献,也助力了敦煌学的诞生。不论“世界的敦煌学”如何枝繁叶茂,它的根仍植在莫高窟

莫高窟是全球仅有的全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条标准的两项遗产之一。在莫高窟南北1.7公里长的断壁上,700多个石窟如蜂巢般散落其中。其中492个石窟里布满了色彩鲜艳的壁画,共有四万多平方米,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价值最高的佛教艺术宝库

这些壁画记下了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极乐净土的风光,将佛教东渡的历史娓娓道来。在321窟中,菩萨弯眉浅笑,盘腿而坐,表情温润慈祥,朱砂色彩如新。

▲ 莫高窟第321窟《宝雨经变》
45号窟则是莫高窟唐代塑像的杰作,是莫高窟最具写实性的群塑。南壁绘制的观音经变取材于法华经观音普门品,画面情节丰富、描绘生动、构图巧妙、扣人心弦,皆为现实社会之真实反映,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形象资料。

▲ 莫高窟第45窟大势至菩萨
57号特窟别名美人窟,因南壁有一尊造像优美的胁侍菩萨像。佛像头戴化佛冠,上身半裸,肩披长巾,身佩璎珞,体态优美,肌肤细腻,身体略呈 S 型,目光下视,若有所思,显得富贵而华丽。菩萨两眼微微斜视,身体稍稍内倾,又显出了东方女性的娇柔和妩媚。

▲ 莫高窟第57窟美人菩萨
158号特窟藏有莫高窟最大的涅槃像,整身佛像头南脚北,神情安详平静,姿态优美典雅,实为莫高窟最具传神魅力感化人心的佛像。此外,在涅槃像周围描绘了嚎啕大哭的弟子、沉着冷静的菩萨以及非常特殊的以割耳朵、刺胸、剖腹等百态众生的举哀图。

在莫高窟,所有窟内都是禁止闪光灯的,欣赏莫高窟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眼睛记录,一幅幅惊艳的壁画和一座座端庄的塑像,如同画轴般在眼前慢慢铺开,这个画面映入脑海,留下不灭的回忆。

探秘莫高窟,领略西北奇伟瑰丽的地貌风光,小编特别推出甘肃巡礼河西走廊8天7晚探秘之旅,带你打卡河西走廊上最为经典的兰州-敦煌段。在这段旅程中,雪山、丹霞、雅丹、沙漠、湖泊等自然景观,与绿洲、古城、长城、石窟寺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一定会给你难忘的旅行体验。

敦煌:戈壁上的明珠

两千多年前,张骞在出使西域途中途经此地,开启了后世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此后敦煌便成为中原文化、佛教文化等中亚地域文化的交汇处。

关于“敦煌”的词源众说纷纭,但最为人所熟知的寓意出自东汉著名学者应邵在注解《汉书》时写下的那句:“敦,大也;煌,盛也”

如果说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航道”,敦煌,就是河西走廊最西端的中国门户。用一个词概括敦煌的气质,那一定是“极致”:极致的山水、极致的气候、极致的位置,造就了极致的人文风物。

本次行程最精华的部分之一,就是通过莫高窟旺季绿色通道,进入莫高窟参观。巴士可直接前往实体洞窟,无需排队拼车,近距离感受石窟艺术的震撼;并邀请莫高窟特级讲解员专属带队,为你解读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还会安排深度游览莫高窟特窟,特窟都是历朝历代开凿的极具研究与保护价值的洞窟,内容丰富,保存较为完整。

有些特窟的空间较小,并不适宜过多的游客一起参观。从保护洞窟的角度来说,特窟都是限制开放的,看特窟的时候,你才能真切感受到那经历了上千年岁月洗礼的艺术生命力。

除了莫高窟,到敦煌不可错过月牙泉和鸣沙山。“山泉共处,沙水共生”,说的就是月牙泉与鸣沙山,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彼此依存,是茫茫戈壁中的双生花,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实属一处千古奇观。

鸣沙山相对高度100多米,但沙地行走和攀爬沙山是不一样的,往往是走一步滑半步,到达山顶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境。如果遇到晴天,一定要爬上鸣沙山,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致。

另外你还可以尽情畅游在沙的海洋,嬉沙、游沙、冲浪等,鸣沙山上的五色沙粒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闪亮,不沾一尘,是鸣沙“三宝”之一,当人们顺坡滑落,便会发出轰鸣声,称为“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我们还将走进敦煌禅修院,通过禅修扫除心灵尘埃。选佛场聆听佛学讲座,领悟佛教文化精粹;坐禅入定,冥想人生,发掘潜在智能与体能。敦煌禅修体验结束,会赠予你大光明殿供奉佛珠,殊胜吉祥。

张掖:塞上江南

张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当时设立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河西四郡”,成为华夏文明向西伸张的臂膀。“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之名由此而来。

上天对张掖这块土地格外眷顾,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从这里穿境而过,形成了一片辽阔的绿洲,南有祁连山,北有合黎山,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被冠以“金张掖”、“塞上江南”之美誉。

祁连山的冰川融水和降水形成的绿洲之上孕育了张掖,也滋养了大片的草原。山丹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牧草繁盛,自汉武帝时起开始屯兵养马,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前世界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马场之一。

雪山,碧湖,草原,自由撒欢的马儿,这里的美景令你美不暇接,大西北的苍茫豪犷之美让人眼界心胸豁然辽阔,你可以在这里尽情纵马扬鞭,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

“ 若无祁连山顶雪,会把槐溪当江南”,感受祁连山的无限风光,在有“中国小瑞士”之称的槐溪小镇来一次大自然的洗礼,独享天然氧吧,感受祁连山下牧民的生活。

我们将会入住这里的北欧风度假小木屋,静静等候草原上的日出日落,晚上抬头就是满天繁星,尽享野奢野趣。

张掖被誉为“甘肃河西走廊最绚丽的风景线”,因为这里有一片神奇的彩色土地七彩丹霞,“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谓人间绝色。

张掖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祁连山北麓,面积约510平方公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20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正式批准甘肃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据说张掖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所以远古的恐龙和原始人类都可能目睹这一“七彩仙境”

张掖丹霞地貌不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险,更胜在其如梦似幻的斑斓色彩。在方圆10多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随处可见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把无数沟坎、山丘装点得绚丽多姿。

丹霞小镇,驻守通往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的入口,有着“梦回丝绸之路,一结千年文化“之称。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各种正宗的西北特色手工美食;走街串巷,置身于各种杂耍、叫卖声、西域美女顶缸而行、以物易物等繁荣盛景中,真正体验到繁华的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各国家融合之美。

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

划过历史的天空,有两条绚丽的彩虹:一条是万里长城,一条是丝绸之路,它们在华夏版图上蜿蜒向西,终于,在河西走廊山脉之间的一方狭窄处交汇。这个交汇点,就是甘肃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在16世纪,嘉峪关是明朝据守,蒙古势力力争的地方,“得嘉峪关得天下”,可以说嘉峪关左右了亚洲历史走向。就因为嘉峪关始终掌握在明朝,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历史。

关者,往来必经之所也。嘉峪关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据考证,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从嘉峪关的石关峡出的关,这颗闪亮的戈壁明珠,堪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黄金节点。

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在一万多华里的明代长城线上,墩台无数,密如繁星,而嘉峪关长城第一墩与河北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长城“龙”的首尾。

悬壁长城位于嘉峪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东坡,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这段长城所处位置十分高耸陡峭,部分修筑于约四十五度的山脊上,从远处看长城犹如凌空倒挂,所以俗称“悬壁长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6 23:09 , Processed in 0.0095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