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没骨花鸟画的特点出发,简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15 20:38: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没骨花鸟画的特点出发,简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021-05-07 14:32                    
                          引言
在中国绘画史的舞台上,中国工笔花鸟画一直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角色。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花鸟画画家,比如黄垄、徐熙、赵佶、林良、吕纪、孙隆,更不用说任伯年、恽寿平等,每一位画家无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自己的绘画风格独出心裁。

中国工笔花鸟画技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勾线晕染的“有骨路”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勾线晕染技法的表现力;另一种则是线色融一的“没骨法”的发展;在历代的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中,前者的画家在此领域中都起到主导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后者则一直处于时隐时现的状态,缓慢的发展着。本篇文章将从没骨花鸟画的特点出发,简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何谓“没骨”
“没骨图”名称是由北宋花鸟画家徐崇嗣所创。明前期杰出的花鸟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北宋徐崇嗣的“画花不墨卷”的没骨画,融合了书法的用笔,拓展了没骨花鸟画技法,丰富了“没骨”的表现力。中国没骨花鸟画艺术的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所谓的“没骨”法,就是不以墨勾线,而是以色点、染、渲:绘制而成,不同于工笔勾染法的勾线染色,这种绘画技法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其中的“没”字,具有两层的含义,其一是“没有”的意思,说明没骨画是“直以色彩图之”,没有用笔墨勾勒出外轮廓线;其二当“掩盖”、“煙没”之意讲,“没骨画”是有用墨线勾勒的,只是用很浅很炎的墨线勾肖或者用色彩层层叠加、碰渲染将勾原本的线条加以掩盖,从而勾勒出事物外形边缘的墨线没有被观者发现。“骨”字来自南宋谢爀的“六法论”,是指中国传统绘画中勾勒的墨线。

没骨花鸟画的特点
01 善用撞色、撞水法撞水、撞色法,这是其没骨花鸟画的一大特色。撞水、撞色法其实就是在颜色还没有干时注入水分和颜色,在水与色、色与色之间的破、冲、流、触之中留下各种各样自然的渍痕,具有随性的、流动的效果。从孙隆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最早运用这种技法的,其作品画面色、墨之所以很自然的浑化为一体,呈现色彩斑斓的渍痕效果,就是釆用了这种破法。其作品《花鸟草虫图》中的青蛙背部的花纹就是采用了以墨破色的撞色法,这种撞水、撞色的绘画表现技法,打破了传统的表现技法,以水破墨、以墨破色、以色破墨,在色块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渍痕,具有流动之感,这样既保持了色彩的艳丽,有突破了那种“匠心”、“呆板”的染色效果,达到了文人画所主张的“松”、“逸”、“疏”的绘画效果,符合了文人画的审美标准。

02 独特的勾花点叶法没骨花鸟画之中多用勾勒法画花,以水墨点染叶子,画法兼工带写的技法,这被人们称为勾花点叶法。没骨画法是介于工写之间的种技法,在工写过渡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故而不得不谈没骨写意手法。没骨花鸟画家在原有的勾花点叶法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大胆的尝试,将此技法进一步完善,使得勾花点叶之法带有写意的趣味。

对后世的影响
明朝之后,没骨花鸟画代表人物孙隆的撞水、撞色的没骨技法则被画家们频频使用,如任伯年的《没骨花鸟图》册、居廉的《富贵白头图》、《牡丹双蝶图》等多施撞水、撞色法,色彩斑斓的自然绩痕跃然于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居廉在孙隆画风的基础上对“撞”有了更深的理解,进一步幵拓没骨花鸟画,作品装饰性的意味突出。居廉没骨花鸟画中墨痕、色渍成了其作品造型审美新的、主要的因素。

结语
没骨花鸟画旨在突出个性,强调笔墨情趣以及对明代宫廷花鸟画形式美的追求,对后来的文人花鸟画具有长远的影响。传统没骨花鸟画的绘画题材主要自然之中的景物,例如鱼虫花草,通过赏画,人们也能领略到自然景物之美。当代的中国画家,不仅需要掌握本民族传统的方式方法,更要不断创新,结合现代艺术,以传统中国画艺术作为资源,不断探索中国画的发展前景,创作出既有文化内涵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参考资料:
《古画品录》
《明代没骨花鸟画中“水”的运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0-7 07:23 , Processed in 0.00759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