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年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文字,自是伟大之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8 06:45: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青年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文字,自是伟大之器                                                         2021-04-27 20:01                    
                          

1910年4月,湖南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起因是这一年是荒年,庄稼发生自然灾害,大面积颗粒无收,导致粮价飞涨,有些农民甚至率全家投河自尽。

饥民们拥到巡抚衙门请愿,求巡抚老爷做主,反而遭到枪击,当场被打死40多人,被打伤的更多。

饥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放火烧了巡抚衙门,捣毁了外国洋行、轮船公司、税关。

清王朝派兵镇压,饥民的鲜血染红了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这个地方在20年后,毛泽东的结发妻子杨开慧也是在这里牺牲),被杀者高高挂在南门外示众。

几个卖兰花豆的小贩逃出长沙,把饥民暴动的消息传到了韶山。

青年毛泽东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本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没了后路,他们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结果被无情的杀害。

这使他很痛心。几十年后,他感慨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一生”。

随后不久,青年毛泽东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他非常喜欢,开始知道一些发生在山外的中国的大事。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17岁了,可足迹只是限于韶山冲和唐家坨。

毛父自家也是做一点粮食贩卖的生意,所以本来打算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可是青年毛泽东到外面继续求学的愿望更迫切。

恰好在这时,表兄文运昌告诉他,离韶山50里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简称“东山学堂”)在讲授新学。

他听了很动心,便连续几次让母亲或其他和父亲关系好的亲戚给父亲做思想工作。

古代农民对读书还是很尊崇的,加上毛父也有一点闲钱,觉得儿子进洋学堂也许是件好事,就同意了。

1910年秋天,青年毛泽东离开了闭塞的韶山农村,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的心情无比激动。

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毛泽东是这样写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东山学堂的入学考试中,毛泽东写的以“言志”为题的作文语出惊人。

在这篇短短的作文中,青年毛泽东言简意赅地书写了自己读书救国的抱负和志向,博得一向以严厉著称的校长李元甫的高度评价。

李元甫看完青年毛泽东的作文后高兴地说:“今天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毛泽东后来真的成了一位“建国才”,证实了这位校长的预言。

在东山学堂,青年毛泽东较多地接触了维新派思想,特别喜欢梁启超的文章,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

他并不知道,此时孙主张的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思想,已代替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而成为时代的主流。

但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上面,没有在思想启蒙上下很大功夫。

革命派所办的刊物在内地也不能公开流传,而梁启超在日本创刊的《新民丛报》广泛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在国内风靡一时。

湖南又是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梁启超曾在长沙的时务学堂讲学。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要从维新派那里接受政治启蒙是很自然的了。

在这所学堂里面,青年毛泽东还读了《世界英雄豪杰传》,被书中描写的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腓特烈二世、彼得大帝等人为自己国家的功绩所触动。

他认为中国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成为这样的人物才能拯救国家。”

1911年春天,东山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

因为青年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决定带他到长沙念书。

于是,青年毛泽东第一次坐轮船至长沙,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这时候,中国已经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

湖南是革命党人活动十分活跃的地方,反对清王朝的政治宣传特别激烈。

初到省城,18岁的毛泽东的眼界再一次开阔了许多。

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创办的《民立报》,成为它的热心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思想和革命言论。

当他在这张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和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

毛泽东后来说:“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动。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

毛泽东就是这“跃跃欲试”者当中的一个。

一天,他在学校墙壁上贴了一篇文章,表示支持革命党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把孙请回来当大总统、康组建内阁总理内阁、梁做外交部长。

这是青年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表达他的政见,尽管他当时这种构想还很不成熟,连孙和康、梁之间政治主张的分歧也不太清楚。

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王朝彻底决裂,青年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还和一些积极进步学生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十几个答应剪掉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给强行剪掉了。

这件事表现出毛泽东在早期就有的那种说到做到、果断利索的行动风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

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派代表赶来长沙,要求湖南革命党人立即举义响应。一位代表还到湘乡驻省中学介绍武昌起义的情况。

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讲演,全场鸦雀无声,同学们都为起义军英勇战斗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所感染。

20多年后毛泽东仍记忆犹新:“当场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支持他的主张,强烈抨击清廷,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

毛泽东自己也兴奋异常,觉得正在进行的激烈战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于是决定放弃他所热爱的读书学习生活,到武汉去当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推翻清王朝而战。

他约好了几个同学,急匆匆地凑了一些钱就要出发。

要上路的时候,却被一件偶然的小事耽搁了。原来,毛泽东听说武汉常下雨,非常潮湿,便到一个朋友处借雨鞋。回来的路上,正好碰上湖南起义军发起的战斗。他机智地跑到一个山冈上,站在高处远远地观察战斗。

当他看到抚台衙门升起的革命旗帜的时候,他知道起义军已经占领了抚台衙门。

长沙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后,成立了湖南军政府。

青年毛泽东随即加入革命军,成了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旅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的一名列兵。

他在连队里对操练、射击、训练等很认真,也很能吃苦,较快地掌握了军队中的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

在当兵期间,毛泽东除了接受军事训练,把每月7元的军饷大多用来订阅报刊和购买书籍,了解时事政治。

他读报读得十分认真,这以后成为他一生的习惯。

有一天,他从《湘汉新闻》上读到一篇谈论社惠主义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惠主义”这个名词。

其实,当时他所看到的社惠主义并不是欧洲幽灵的那个社惠主义,而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毛泽东却很有兴趣,和士兵们讨论,还热烈地写信给几个同学提出应该研究这个问题。

青年毛泽东所在军队的那个班里,大多是诚实质朴的农民,也有挖煤的矿工、铁匠。

青年毛泽东与他们相处得很好。

他常常和士兵们谈天,了解他们的家世借以了解社会,并常常帮助他们写家信,还把从报纸上看到的时事消息向他们讲解。

这些士兵看到毛泽东业余时间很用功,不是读书就是看报,能写会道,都很尊敬他。

毛泽东说:新军的士兵们,“因为我能写字,有些书本知识,他们敬佩我的‘大学问”。

因此,青年毛泽东成了新兵营里的“秀才兵”。

持续一生的习惯

毛泽东在新军营待了半年。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正式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宣告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历史上的终结。

毛泽东说:“那时候我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军队,决定回到我的书本子上去。”

不久,青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人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为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读了半年,留下了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文,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

全文仅600字,老师的批语却有150字,说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1-7-26 07:28:0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8 06:54 , Processed in 0.00874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