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从“潦倒新停浊酒杯”开始,细细品味古诗词里传承的酒文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03:51: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今天从“潦倒新停浊酒杯”开始,细细品味古诗词里传承的酒文化                                                         2021-09-14 18:31                    

     酒文化,绝不是职场上强迫员工喝酒的畸形文化,酒文化是三两好友喝到兴头时的推杯换盏,酒文化是蕴含在古诗词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意象。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与酒都形影不离。既有“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旷达超脱,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悲欢离合。
今天,我们从古诗词中品味蕴含着千百年的酒文化,酒,越久,越醇。

“哀愁之酒”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登高》这首诗是诗圣杜甫创作于唐代宗时期,是56岁老人在极端窘迫的环境下创作的。尽管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4年,但是各地的军阀又揭竿而起,相互打斗,争夺地盘。
一生历经坎坷的杜甫,好不容易在依托严武后过上了一段好日子,谁曾想到,不久严武病逝后,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了生活了5,6年的草堂,乘舟南下,却又遭受病魔缠身,兜兜转转到达夔门。
在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萧索落寞之中,杜甫又看见一江无情水东流,顿生天地浩瀚,人生渺茫的悲凉。

尤其在《登高》后四句中最能体会杜甫当时的心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长江到杯酒,由大致小,大开大阖,从壮阔的自然景象最终写回一只小酒杯,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惜别之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王维送别朋友前往西北都护府时所做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王维说是诗人但更像是位高明的摄影师,巧妙的用富有表现力的镜头为我们描述出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豪迈之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诗仙李白作于安史之乱之前。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我们能看到“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比喻更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
在楼前眺望,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这种忧愁就连爱酒如命的李白,都无法用酒来释怀。
读完全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古诗词的酒,变化多端,形态万千,承载了多少古人的情感,寄托了多少忧国忧民的情感,古诗词的酒文化,怎么品,都品不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1:59 , Processed in 0.00778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