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易老天难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5 06:21: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21-10-25 06:23 编辑

人生易老天难老                       2021-10-24 08:57                    

                                 

题图:《采桑子·重阳》词意 唐云作

霜,不是自然的霜, 是政治的霜,是命运的霜。寥廓江天,当然也就不一定指汀江的江天。它何尝不是指毛泽东寥廓的万里心胸呢?此时此地,毛泽东的眼前是遍地黄花,而毛泽东的心里却是万里寒霜。

人生易老天难老

文 | 奚仁德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01

既然这首词的题目是“重阳”,那就先从重阳说起。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明代王应聘《古今事物考》:“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称重阳,又称重九。这一天,在古代,有登高和赏菊的风俗。1929年的重阳节是公历10月11日。

说到重阳节,又不得不说一下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和霜降。

先说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第五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10月7日至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气,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

再说霜降。

霜降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至24日交节。进入霜降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就全国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

为什么又不得不说寒露和霜降呢?

因为,在一般年份,重阳节介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和霜降之间,只有农历闰年的前一年,重阳节才在寒露之前。1930年,农历闰六月。1929年的寒露,就在重阳节的前两天,农历九月初七,公历十月九日。

重阳,一个喜庆,高兴的传统节日,夹在两个昼夜温差大的秋冬季节交替的节气中,似乎有些不协调,不和谐。这就是人和自然的矛盾。

02

自然的重阳,有这个矛盾。毛泽东的重阳词,也有这个矛盾。

毛泽东的重阳词,写的是重阳景,抒的却是寒露的情,表的却是霜降的心。这首词,不是情景交融,而是情景交错,是以美景反衬悲情、苦心,是以喜衬悲,以阳衬阴。一句话,重阳词写的是毛泽东的逆境,悲情,死心。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人生,人的生命,人的一生。易老,容易衰老。天难老,老天难得衰老,大自然不易看出明显的变化。岁岁重阳,年年岁岁都有一个重阳日。今又重阳,今天又是一个重阳日。

齐白石《菊花》

词的开头,不仅巧妙地点了题,而且以大议论入诗,用唯物辩证法评论人生,把一个人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大自然作比较,以年年都有一个重阳节来印证天的“难老”,反衬“人生易老”。一方面看出了毛泽东对人生易老的哀叹,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毛泽东只争朝夕的激情。他在暗示人们,他在告诫人们,人生短促,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天难老”不仅发端上片,很自然地引出“岁岁重阳”,而且也笼罩下片。下片的“一年一度”既印证了“天难老”,又与“岁岁重阳”相呼应。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直接引用了“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句。而在这首词中,却反其意而用之,把“天亦老”改成了“天难老”。看样子,在毛泽东看来,天易老不易老,不是绝对的。人定胜天。人盛,人喜,天就易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那是多大的盛事,多大的喜事呀。人衰,人悲,天就难老——生大病,磨大难,这是多么衰败的事,多么悲哀的事啊!

老天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是毛泽东诗词里的辩证法,这是毛泽东形象思维中的逻辑思维。说这首词是哲理诗,哲就哲的这个理。

《觉醒年代》剧照

毛泽东怎么会有“人生易老”的感叹的呢?

1929年,毛泽东36岁。从身理上来说,正是青壮年,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叹呀。可是,从身体上讲,从政治上讲,毛泽东似乎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不中用了,甚至快要死了。毛泽东快要死的心理,不是没有根据的。

1929年,毛泽东得了疟疾,很严重,几死者数。行军,都是别人用担架抬着走。1929年10月11日,毛泽东由永定,经合溪,到上杭的城南门,即浮桥门的东汀江岸边的临江楼,就是几个赤卫队员用担架抬着来的。

当时,人们及外界,只知道毛泽东得了病,而且很重,并不知道是疟疾或什么病,只是盛传是肺结核病,甚至有人传说毛泽东因肺结核病已经死亡了。这一传说,不但流传国内,还流传到国外。以至于共产国际还在《国际新闻通讯》英文版1930年第14期上还刊登一则有一千多字的讣告:“据中国消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病,而在福建前线逝世……”讣告刊登之时,其实毛泽东已经病愈。在医疗、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和地区,发生这样的误传,并不稀奇。1928年,毛泽东还被误传开除了党籍呢。其实只是被开除了政治局委员。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这一则讣告,对毛泽东来说,不是诅咒,而是祝福。正是共产国际的这一则讣告,才第一次让毛泽东被世人所知晓,才第一次系统地向全世界介绍了毛泽东——在此之前,毛泽东在共产国际的名声远不及王明、博古、张闻天、王家祥、周恩来他们,第一次肯定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中国红军的缔造者。这三个者,是一次对毛泽东的未盖棺,而下的定论。这一点,恰恰是讣告的历史价值所在。

这则讣告的意义还在于,它让共产党,或,许多共产党人,改变,或,扭转了对毛泽东的看法。毛泽东从此(1930年)并开始走出低谷。我先前说过,发现毛泽东是千里马的伯乐,第一个并不是共产党。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蒋介石,第三个才是共产党。共产党看中,看好毛泽东,可以说是从这则讣告开始,并在屡战屡败后,才开始重视,重用毛泽东,才开始让毛泽东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才开始让毛泽东指挥反围剿。毛泽东的所有好事,似乎都是由坏事转变的。毛泽东指挥了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不知何故,第五次反围剿,毛泽东又被剥夺了指挥权。好了,这一剥夺,第五次反围剿就失败了。铁的事实证明,有毛泽东就胜利,没有毛泽东就失败。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没办法,无奈何。为了革命胜利,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毛泽东不得不被推上历史的舞台,走上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地位。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共产党。当时之势,救共产党,舍毛泽东其谁也?当然,凡事不可一蹴而就,不可一步登天。此事则在五年后的1935年了。

井冈山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其它道路走不通,其它道路死胡同。

条条大路通罗马,井冈道路只一条。

李可染《革命摇篮井冈山》

当然,也由于信息、通讯极不发达,当时毛泽东也不知道有这样一则讣告。

这样看来,对毛泽东有“人生易老”的感叹就不难理解了。

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

人的感情极高或极低,大喜或大悲时,极易产生诗情。毛泽东就是在感情极低,大悲的情况下产生了“人生易老”这样的诗情。

03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战地,战场,两军交战的地方。这里指闽西根据地。也可喻指党内的路线斗争——这是确实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黄花,即菊花。这里指金黄色的野菊,赣南闽西一带,漫山遍野皆是。是花,也是人,更是人!分外香,格外香,特别香。

战地黄花分外香。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似曾相识的诗句。呀,不错——岑参的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杨万里的“若言佳节如常日,为底寒花分外香。”元好问的“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不好!还有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妈呀!毛泽东这是在赞美和欣赏战地黄花吗?毛泽东从来不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写景咏物来抒情寓意。窗外楼下的黄花,黄色的野菊花,此时,在毛泽东的眼里,在毛泽东的心里,在毛泽东的笔下,已经不是一般的花了,而是人格化的花了,而是毛泽东化的花了。战地黄花,我毛泽东现在不就是共产党内的一朵野菊花吗?这花是战场的花,这花是战地的花,这花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花,这花是冲天香阵透长安的花,这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花!

这花不战 ,谁花战?这花不香,谁花香?

两个朝代 ,四个人的诗句,汇成一句诗——战地黄花分外香。

吴作人《战地黄花分外香》

04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一年一度,一年一次。秋风劲,秋风劲吹,凌厉猛烈。不似春光,不像春光,不如春光,比不上春光。似,是动词,是类似的似。

不似春光,是欲扬先抑的铺垫,是对秋风的预评。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胜似春光,胜过春光,超过春光。似,介词,相当于“于”。寥廓,辽阔。江天,江面和长天,这里指汀江江面和天空。万里,虚数,与寥廓、江天可互文 ,皆指广阔的空域,空间。霜,下的霜,霜花。

这个霜,有人说,就是大自然的霜。也有人说,这个霜有双层含义,既指大自然的霜,也喻指政治的霜。

谢之光《战地黄花分外香》

我以为,从地域和时令上讲,这霜不是大自然的霜。1929的重阳,才寒露后两天,距霜降尚有13日,即便是霜降日,也只是节气而已,并非一定会有霜降。重阳日,别说是福建没有霜,就是长江流域也没有霜。更何况,秋风劲的夜里,霜是下不起来的。露结为霜要有先决条件——冷,要到零度,或接近零度。秋风劲的夜里露也露不起来的。无露,不冷,何霜之有?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寒露后的重阳日之际,我家住长江以北,虽然这些天遇到降温,那气温也在二十度左右。我们这里下霜,一般也都要到11月底或12初。福建,温度肯定比我们这里高,重阳日肯定,确定,绝对没有霜。还有,毛泽东是重阳日的晚上才到达临江楼的,即便有霜,也要到第二天早上才看到,当天的晚上是怎么也看不到的。也许有人会说,那是毛泽东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了霜。如果是第二天早上,那就不是重阳日当天了。《毛泽东年谱》明明白白写着毛泽东这首词写于1929年10月11日,而这一天,就是重阳日。毛泽东本来不一定知道那天是重阳日,是晚上到了临江楼,毛泽东要抬他来的赤卫队员留宿,到第二天早上再走。赤卫队员说,不啦,我们要赶回去过重阳节呢。这才让毛泽东想起来今天是重阳日,也才有兴致写下了这首重阳词。

诗无达诂。诗人,特别是浪漫诗人,是最不拘泥于现实和事实的。我们读诗人,当然就更不要拘泥于现实和事实了。“寥廓江天万里霜”,如同“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样,只是诗人善于抓住秋天特色风景罢了。

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一年春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开篇第一句就是“万木霜天红烂漫”。第三句却是“雾满龙冈千嶂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日是1931年1月1日,活捉张辉瓒是1930年12月30日。两天当中,一天是“万木霜天”,一天是“雾满龙冈”,真正的自然现象或天气现象,会有这种可能吗?1930年12月30日——1931年1月1日,春天还未到矣。毛泽东的这个“春”,其实还是冬,此霜应该是冬霜,此雾应该是冬雾。

读者诸君,有没有注意到 ,毛泽东这三个写于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不同诗词里的三句霜诗,是不是差不多?答:差不多。为啥?答:异曲同工。

读诗,如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霜,不是自然的霜, 是政治的霜,是命运的霜。寥廓江天,当然也就不一定指汀江的江天。它何尝不是指毛泽东寥廓的万里心胸呢?此时此地,毛泽东的眼前是遍地黄花,而毛泽东的心里却是万里寒霜啊!

词里写了两个对比的形象,一个是天,一个是人生,而这个人生,就是人,就是“我”。天是客体,人是主体。而这主客体,在这首词里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天是难老,我是易老,天是重阳,我是霜降。天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我不是霜降,胜似霜降。

这是两个大的形象的对比,每一个大的形象里,又有两个小的形象的对比。天的大形象里有春和秋两个小形象的对比。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春不如秋。人的大形象里也有两个小形象的对比,那就是别人与我两个小形象的对比。别人是春,我是秋;别人是天,我是人;别人是重阳,我是霜降。不过,这两个小形象,没有春和秋那两个小形象明显罢了,是隐形的形象。

毛泽东就是毛泽东,在悲观的同时,又不忘自信。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我不如你们,但我又胜过你们。我现在不如你们,以后一定会胜过你们,超过你们。我这战地黄花,一定会胜过你们温室里的红花,花圃里的红花。

天老地荒花照开,

我花开后百花埋。

人生不老天苍老,

敢有歌吟动地哀。

作者简介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通市诗词协会会员,海安市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海安市诗联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8 06:49 , Processed in 0.00926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