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见人品!谢付亮讲《论语》 2021-11-05 12:36 ![]()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篇》第十三章) 谢付亮简解 这一章仍是讲君子之道。 大意是,子贡问怎样才能做君子,孔子说:“先做到自己想说的,然后再去说。”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曾仕强将其断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相关的释意是,“君子没说以前,就先做了。做好了才说。”虽然断句方式不同,也有专家不认同这种断句方式,但二者的含义基本一致,都很容易理解,这里只是做个说明,不做深究。 孔子为什么这样回答子贡呢? 因为子贡口才好,能说会道,很会做生意。按照我们今天的经验来看,做生意的人,难免说话不谨慎,吹吹牛、讲讲大话,甚至满嘴跑火车,这样的生意人很多,我做了20多年的品牌策划,遇见了不少,起初以为都是真的,后来才明白,要打对折,甚至直接“0元清仓”就好。 子贡有没有满嘴跑火车,我们不知道,但子贡说话一定不够严谨,一定有言行不一或言过其实的地方,并且没有逃过老师的“法眼”,所以,善于因材施教的孔子,才会在他问怎样做君子时,直截了当地敲了敲黑板说:“赐啊,你想说什么,要先忍着,做到了再说,否则牛皮吹炸了,就来不及修补了。”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所以叫端木赐。或许,老师的这句话,很有力量,助力子贡成了孔子众弟子中的首富。我们呢,也要重视,可以在这里停一停,问问自己,做到这一点了吗? 做到了,恭喜你!做不到,那就趁早改!这就是我们读《论语》的根本价值,修身!自己沉下心来,认真对照,看看自己是怎样的人,然后按照孔子的要求去做,才能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当然,除了借助它审视自己,还可拿着它去看人,基本上是一看一个准。 比如,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怎样怎样,却很少见他做真正得到,这样的人,基本上就是那种“说过就等于做过”之人。换句话说,听他说过了,就行了,可别指望他真的去做。 本篇第十章孔子给出的看人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可以结合在一起来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视”的具体内容。一个人做到这一点,就与君子的距离近了一步;做不到这一点,就表明其和君子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改过自新。 孔子说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分辨别人的言论,就不能了解人,怎样分辨言论?听其言,观其行,看看他是否言行一致,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 可惜,不少人就是不愿意思考,或者就是心存侥幸,明明看到一个人在“言行”上的问题,却不加注意,依然保持之前的交往态度,甚至关系越来越好,等到后面出了大问题才后悔莫及。 不过,看别人是次要的,重要的拿来要求自己。《周易》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就是在告诫我们修饰言辞,关键是诚心实意,不妄言,不虚言,才能积累功业。 现在有很多商家都在感叹生意难做,其原因不仅仅是商业形态变了,老百姓可支配的收入少了,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被忽悠得太多了,对商家的话不大信任了。 拿我研究了十多年的茶产业为例,一些茶叶的功能被吹上天,简直是包治百病,同时由于些茶企不能保障基本的质量,加之价格虚高不下,性价比太低,这样去卖茶,消费者觉醒之后,生意还会好做吗?好做的话,就没有天理了!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不轻易说话,是怕做不到很可耻啊!孔子这句话和本章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可以作为破解生意难做的良策之一。 当然,更重要的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必须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基本素质,做品牌、做教育都当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