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4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新堡的春天-2013年5月18-19日沈阳市27中学88班知青第13次回青年点纪实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3:41: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纤纤小雨 于 2014-5-26 17:17 编辑

走进新堡的春天

——2013年5月18日~19日沈阳市27中学88班知青第13次回青年点

   通往英额门的高速公路平坦而伸展,我们坐在车内轻松而休闲,两旁的青山绿树在车窗外不断地闪过,成为陪伴我们畅谈青春往事的移动画面……仅仅两个小时,汽车就把我们载到了目的地,与当年需要奔波一天的辛劳相比,真是令人欣慰的享受!2013年5月18日~19日,我们22名同学在明媚的阳光下走进新堡的春天。

一、

   五月的新堡,向我们展开了满视野的春色画卷,蔚蓝的天空白云悠悠,泛绿的群山青草萋萋,春色盎然生机勃勃,山花怒放争妍斗艳,耕过的土地清新恬静,清脆的鸟鸣悦耳动听,潺潺河水鸣奏流逝的乐章,袅袅炊烟飘散怡然的田园风光,明亮的瓦房错落在山脚下,勤劳的农民耕作在田野。——当年不曾有过的自然美感,在今天闲云野鹤般的心境下都体味出来了。

   沐浴在春光中,同学们愉悦地回忆过去。李国栋在四队宁静的农舍前滔滔不绝地讲着当年青年点的喧闹,张明德、李雅君、可丽辉等同学怀着依恋的心情拍照留念。在苞米仓前,一位乡亲对我讲今昔对比,即使连续三年不种地,家里的存粮也吃不了!这主要来源于实行土地承包和科学种田。在饿肚子的那个年代,想象不到今天的变化!

谢月华在二队青年点的旧址讲述着当年的故事,无论现在晚年的退休生活多么美满,都忘不掉年轻时的困苦,忘不掉曾经激励一生的磨难。

苏桓的故事别有趣味,刘世伟把在途中刚听到的情节“揭发”出来:在夏锄大忙季节苏桓带头不上工,强硬而又委屈的理由是累的要死,只给“半拉子”工分!队长请求:“只要连上三天工,就给你一等分!”想不到,如此优惠的条件还是被拒绝了!大家听得忍俊不禁,苏桓却笑着补充:那“打头的”得听我们的,我们说干就干,说休息就休息!张桂君也证实,在苏桓的指令下,社员坐下一片长时间的休息。我暗自点头,苏桓和同学们开辟了知青另外一个层面的故事,也是当年抗争不公平的一种方式。

  郭兴回忆“五同”的情况,女同学被分到社员家吃住;而男同学都在老王二哥家住,吃饭则分别到社员家中。这种情况是我想不到的,也说明了二队的“五同”并非整齐一致。

在一队的农家院门前,杜克强和宋秀春“情景再现”当年的故事,二人很投入,配合默契,“台词”幽默,引起阵阵笑声。刘治文会把这些镜头变成精彩的内容。

全大队唯一尚在残喘的三队青年点,破旧的房门竟然开着,从里面飘出了炊烟,同学们探秘似的走进去看究竟,不想竟住进了一位姓王的来自山东的男人。此人热忱欢迎我们和落落大方与我们照相的举动,表明是见过世面的人。此人是王玉昊的亲属,在这里捡拾旧物,花100元从别人手中买下了这屋子,白天仅在这里做饭、休息,晚间回清原县城。

青年点还能住人,让我们惊奇不已!我产生一个奇怪的想法:青年点房屋的产权归谁?

二、

  李德兴热情地领我们从董家沟攀登新堡的最高峰——燕窝沟大冈。董家沟两侧山坡的树木被林场伐光,新栽的树苗尚未长成,光秃的山岭竟有颓败之色!登顶的17名同学站在山顶仅有几平方米的小小平地上,阵阵春风吹拂着汗水,舒心地领略四周的春光。山顶的另一侧是一队的岳家沟,茂密的树木遮挡了视线,而砍光了树木的这一侧却可以放目远眺,只见嫩绿的树木连荫成青色的群山,汇聚为山峦连绵的动态景象,伸展到远方逐渐和蔚蓝的天空融为一体,变成灰蒙蒙山天一色。脚下大小的山峦、纵横的沟壑自然延伸,又如大海汹涌的波涛静止在神秘的大地上,神奇的雄姿不由得让人叹服大自然的奥妙!

郑绿江认真地拍摄大自然的这一杰作,同学们在山顶上也拍照留念,唐仲秋妹妹热情而大方,主动为大家服务。看得出,她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几乎没有经历什么过程就融入到我们的群体中了。请妹妹参与我们的活动,唐迎春作了一件好事。

三、

  时隔半年又来到“贵丽花山庄”食宿。屋内的陈设略作调整之外别无变化,山庄度过了严冬的考验,以春天般的热情迎接我们,忙碌的主人无暇和我们闲谈,但我们从菜肴中看得出经营有术。有烤全羊、羊杂汤,也有炒蕨菜、大煎饼等山乡饭菜。李兆贵也一改往日的忧心,对山庄的前景充满了乐观和自信。

酒,助兴餐桌的热烈情绪。苏桓高兴地举杯,干!大家随之习惯地喝一口,不料,朱振却响应号召一仰脖喝光了!此“光”无声胜有声,苏桓的第二杯酒只好真的干了!这个意外引起了大家阵阵的笑声。男同学给女同学敬酒,高兴的情绪引发了放声高唱,《社会主义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当年的歌曲,随着激昂的旋律飘荡在夜晚的山村,很有聚会的欢乐气氛。

  我和张殿清仔细地读墙上介绍英额门的文字,很感慨时代突出不同的中心,当年历史为政治服务,对我们大讲特讲有关抗联的英雄事迹,张殿清还记得抗联在车道岭歼灭了一车鬼子的故事。而现在,突出的是和绅祖籍和清朝皇帝巡视英额峪的典故,让文化为旅游和经济发展服务。

在李兆贵家温热的小炕上,张殿清回忆杨荣顺、栾来宾两人奉命去老吴、李跃阶的山东老家“追捕”的故事,其内容与《秋枫一叶》的记述略有出入,但感受是相同的。他还以中药的专业知识建议主人多种植黄芪,其需求量大于龙胆草几十倍的市场前景稳定而可观。农民很需要这样的信息,请张殿清留下了联系电话。

四、

  19日清晨,王川启程返沈。山乡的早晨清新凉爽,我和三队同学沐浴着晨光向西沟里漫步。今年因倒春寒的原因,多数土地尚未耕种,荒乱而恬静地沉睡在山谷。“小满”节气在即,无疑抢时耕种将紧张地体现在今后的十几天里。

类似碉堡的水泥建筑物醒目地静卧在半山中,四周漆绿的栅栏上着锁,这是“自来水井”,利用高低落差的压力,农民的家中就流出了自来水。这样简单的物理常识,对我们知识青年来说算不得什么学问,但在当年只为回城奋斗的压力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张殿清记得曾在这个山沟里成功嫁接了苹果树,这可能是当年唯一的科学种田了。

拖拉机在山坡上轰鸣着平整土地,这个景象让我们眼前一亮,心中也震撼。身为知识青年时,多么盼望拖拉机开入田野啊!可是不利的地理环境让我们诅咒“穷山恶水”,彻底绝望了机械化的农业前景。然而今天,这梦中的画面竟然实现了!望着往来作业的拖拉机,望着驾驶室里身着流行的迷彩服的年轻司机,遐想不已……

怀着高兴心情去看望乡亲。68岁的张庆厚在门前收拾农具,见到我们高兴地握手,并跑到山庄去看望其他同学。劳累一生已经耳聋驼背的鞠文才今年76岁,轻易地喊出了我的名字。屋内陈旧但很整洁,仍然糊着从青年点学会的纸棚。70岁的老伴非常高兴,送给我们一些山药。满头白发的赵多慈今年70岁,但精神矍铄,声气十足地介绍山林至今未分到户的原因;还有在老伴去世的三年之内,连续病死两个儿子的痛惜!栾来宾没在家,老伴刘桂莲拉着刘心萍和王丽的手问长问短……67岁的赵多善知道我们特意到东沟看望他,竟现出一阵激动。这些老人的感情是真挚的,时间见证了农民和知识青年的友谊。

刘心萍和王丽很感慨,青年人都去城里打工,农村的“空巢”现象更严重!此话如醍醐灌顶,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仅表现在“空巢”,步入花甲之年的我们也将迎来系列的问题!

五、

  在东沟水库和长山堡瀑布两处的野餐,比在饭店吃大盘子更有特色。同学的多次聚会,煎饼已是我们不成规定的食品,佐以抹酱、裹大葱、就咸菜,回味了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很有“忆苦饭”的意味!但是,我注意到同学们由于年龄的原因,咬煎饼有些费力了,用晃头来助力已成为普遍现象。恰巧时有几个人同时晃头用力,竟有整齐划一的规范感!我暗笑这美景的同时也有一丝凄凉的酸楚。

这是我第13次回新堡村。

梳理这次行程,可以说我仍然在山乡情缘中徘徊,没有挣脱怀旧的情结。触景生情激起了很多回忆,“斗批改的步伐”让我想起了炭火中毒事件,对逝去的杨桁和陈秀文以及其他同学心生想念,我们今天的脚下是不是踏着他们的青春足迹?由此对历史产生厚重和敬畏感!

有几位同学时隔15年回山乡,能够与他们同游故地是我此行的动力之一。在三队看望乡亲们时,他们已认不出张殿清、朱振和王丽,但是一说出名字,他们就显出恍然大悟的神态,立刻握手叙旧……说明农民的心中深深地镌刻着我们!山乡的黑土地凝结了农民和我们的情结,更加强和延伸了同学们的友谊,小小山村驻留的青春足迹,是我们深植的根!花甲之年与发小在第二故乡寻根,感悟人生,共同享受知青文化,是何等的惬意!

我非常欣喜郭安伟从长春开车带全家5口人在英额门政府大院门前与我们会齐,这是时隔十几年在山乡相遇,握手的那一刻,花甲之年的老成让我们热切而平静地注视着对方。他说话时嘴角的翕动还是老样子,转身移步依然是手握柴刀出门的身姿,这两点爆发的记忆产生了叙旧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与同学们一一握手的必要礼节,不得不把这一愿望拖到“待有空”时再说。然而,因87岁的老父亲病危,郭安伟在二队村口返回了长春,这“待有空”就遗憾地不知拖到什么时候了!

山乡的变化又增加了此行的收获。点播机的普及使春耕变得低成本和简单化了,当年最先进的春耕工具——马犁杖将逐渐缩小历史舞台。特别是拖拉机闯入眼帘,扣动了我沉寂多年的心扉,想起当年“穷山恶水”的诅咒不免脸红心跳!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自有其发展规律,这是在青年点时就已知道的基本常识,山区的地理环境遮蔽了我们的双眼,却阻挡不了机器的使用!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进入拖拉机时代的新堡村,今后的发展将是大踏步的跳跃,再不是老牛破车的模式了!——新堡在春天里,前进的脚步终于迈入了大发展的历史时代!

                                                                  

                                                                           何鸿生写于2013年5月25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4-5-26 16:39:02 |只看该作者
赞!好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5-26 17:19:52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瀚墨重书平生志,丹青再写夕阳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地板
发表于 2014-5-28 23:05:03 |只看该作者
实在不好意思,排版没有弄好,让版主费心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5#
发表于 2014-6-6 21:49:37 |只看该作者
不知读了几遍,写得那么深刻动情,天、地、人、情永生难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4-6-7 04:14:16 |只看该作者
赞!

          同学们不忘知青生活和关心故乡的情怀。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4-6-8 15:58: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14-6-9 04:12 编辑
好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4-6-9 04:11:27 |只看该作者
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14-6-9 09:50:21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岁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4-6-9 19:34:32 |只看该作者
何鸿生13次回乡。这本身就是奇迹。不管人们如何评价
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个知青本身,会有个人的感受,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真挚的感情。这一点难能可贵。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8 04:57 , Processed in 0.01183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