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上为何有“鸟鸣”?我军急射20发炮弹,隐藏的越军尸首分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0 12:47: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山上为何有“鸟鸣”?我军急射20发炮弹,隐藏的越军尸首分家                            

2022-01-19 14:33                    

作者:风影
在炮兵部队,有一种特殊职能的编制——炮兵侦察班。炮兵侦察班在作战时,活动在阵地前沿,为炮兵提供目标、计算距离、校正方向等情报信息,充当炮兵的向导,被称为“炮兵的眼睛”。
吴忠籍战士侯余,就在老山轮战中的一位炮兵侦察班长。

1985年6月,来自贺兰山下吴忠市的侯余,已在部队服满三年现役,面临退役还乡。当时侯余已经设想了回乡工作和创业的事,充满了信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越军穷兵黩武,一次次在中越边境玩火,特工越境骚扰,枪杀我边民,抢掠财物,战火愈演愈烈,侯余所在部队奉命参加轮战。
连队干部找侯余谈话:“侯余,咱们团要参战了,连队还有几个复员名额,你够条件了,是复员还是参战,你自己考虑一下?”
复员——对自己、对家庭都有好处。
参战——通往血与火甚至牺牲之路。
无论侯余怎么选,组织上是不会过多干涉和强制的。如何选择?侯余想了又想,觉得当兵的人遇到打仗就走人,不做一点贡献是不应该的,也会是一生的懊悔和痛苦。侯余最后向连队交了申请书,决心参战。
临战训练3个月,他们班被团里评为训练先进班。
1986年春节,当千家万户合家团聚、举杯相庆的时刻,侯余带着他们班里的战士,坚守在前沿观察所。
侯余带的这个班,共5名战士,他们各有各的情况。战士张永红来自山西芮城,是个孤儿,韩磊是甘肃景泰人,弟弟左眼致瞎,徐辉是甘肃酒泉人,哥哥弃家出走……这么一班人,真是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除夕之夜,大家能不想家吗?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人之常情。侯余也一样,他不比战友好受,他的责任比大家更大。他们面对着只有一山之隔的越军,他很清楚:越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越要提高警惕,团结大家完成好任务。
他摆上指挥所送来的春节礼物,以水代酒祝福大家,誓言“血洒南疆,精忠报国”。

在前沿阵地,水是生存的第一需要。为保证生活用水,战士们常常几天不洗脸、不刷牙。至于洗澡,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下山背水,一趟要用40分钟,山高路陡,杂草丛生,走错一步就有触雷、跌崖、被蛇咬伤的危险,还会不时遭到越军冷枪冷炮的袭击。每次背水侯余都亲自去,不让其他人去。
侯余他们的观察所,距连队指挥所有200多米,仅有一条羊肠通道连接,还暴露在越军的有效射击范围之内。上级规定,每天晚上7点半开始封山,这时要通过这条路很危险,不仅会遭到越军的枪击,还有可能被自己的潜伏哨误伤。但是,每天观察收集到的情报,情况紧急时得送出去。对这样危险的事,侯余都要自己去,不让战士去。
1986年7月20日,老山遇到罕见的大雨。仅一个猫耳洞,就往外端了76盆水。洪水冲断了通往后方的道路,造成了全班15天缺粮断菜,只好靠剩余的罐头和树皮坚持。要清除塌方和滑坡的泥石,战土们个个争先恐后,都被侯余制止了。他清楚,这不仅仅是清除滑坡泥石的事,最麻烦的是塌方中夹杂着地雷、炸弹。他不让别人上,自己只身在前面探路、排雷。
打了一年多的仗,侯余带的班有4人立功,无一人受伤,被集团军评为“先进炮兵观察所”。
1986年7月6日,宁夏慰问团来了老山。侯余下山听了黑伯理主席的录音讲话,对慰问团的同志说:“我们宁夏籍的战士,决不给家乡丢脸。”
的确,侯余没有给家乡丢脸,上阵地后,他坚守1年零27天,是守卫阵地时间最长的官兵之一。在1年零27天里,他一直在前沿观察所,多次冒着越军的密集炮火抵近观察,先后验证100多个目标,发现目标64个,单独指挥射击20多次。这不仅仅是几个阿拉伯数字,在这些数字里,包含着多少惊险的故事!

故事一:越军的大炮追着屁股打
观察所是炮兵的眼睛,是炮弹的眼睛,每发炮弹的打击效果如何,取决于观察所提供的情报。侯余带全班上阵地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前沿观察敌情,确定我方炮击点的位置。
要观察越军的工事、火力配置和人员配属,随时都可能暴露在越军的视野中,随时面临危险。侯余要用望远镜观察,又要抱着地图计算校对。越南人也怪,专打带望远镜和抱地图的人。第一个星期的定点作业中,侯余让越军的炮弹追过3次,一次幸亏一块巨石挡住了弹片。一次,侯余正在计算距离,忽然听到了炮弹的呼啸声,急忙抱着图纸滚进掩体,虽被炮弹掀起的土石压了一层,却没伤着筋骨。更危险的是第三次了,飞来的炮弹碰在树干上,空炸了,战友们开玩笑说:“班长你命真大!”
拔点作战开始后,前沿的观察任务更重。狡猾的越军动用了他们的隐蔽炮阵地顽抗,这对我军威胁最大,突然冒出的火力,使我方处于无防备的状态。敌人隐蔽阵地的准确位置在哪里,上级非常着急。
狐狸再狡猾,只要一露尾巴,就逃脱不了猎人的眼睛。这个秘密被侯余发现了:“是个直射火炮阵地,盯住它!”为了准确地计算距离和方位,侯余不顾危险,钻出掩体观察敌炮弹飞行时间。从敌炮发射到落地,他用秒表卡出时间,算出距离,及时指挥我军炮兵射击,很快摧毁了敌炮阵地,拔掉了这个暗钉。而就在侯余卡秒表时,越军的炮弹在距他的观察所2米处爆炸,真是够玄的了。
“10.19”战斗,是侯余所在部队打得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战斗。越军为了阻止我军进攻,炮弹一发接一发压过来。侯余的观察所旁,就落了147发炮弹,各种枪炮不断嚎叫。侯余的观察所,通往前指的电话线被炸断,只好将侦察情况通过迂回线路向上级报告。只有情况准确,上报及时,才能有力地压制越军的火力,打击越军,减少我方伤亡。侯余只有一个想法:“把敌炮压住,保证我方顺利进攻!”
越军的炮火太密,有时在观察所看不到弹着点,这就很难准确计算距离和方位。侯余抱着电话机冲出观察所,一边观察,一边向上级汇报。对于误差,他就用加减标尺的办法指挥炮兵射击。疯狂的敌炮群终于被我军炮火消灭。战果很显赫:共摧毁了越军3个游动观察所,两个固定观察所,4个小炮阵地,两个大炮(100毫米)阵地。
炮兵营长抓住侯余的手说:“我们的炮反应快,打得准,全靠你们给安上了眼睛啊!”

故事二:连队三次没能将侯余从阵地换下
有人说,侯余像一枚钉子,牢牢地钉在前沿阵地。越军打不动他,上级的命令也调不走他,这话不假。上级有个规定,在阵地前沿值班、观察,一般是满8个月下来休息一下,这也是为了保持前沿阵地的战斗力。
一开始,侯余在观察所坚持了3个月,连长来了,要他下去。离开阵地就像掉了魂,侯余不干,“连长,这一带的防区情况,我已经有3个月的经验积累,比你熟,再说你有关节炎,跑起来没我灵活,你又是个近视眼,观察也不方便,还是让我留在这儿吧!”
连长孟林生对侯余的话,又好气又好笑,对他说:“小侯,这可是上级的规定啊!”侯余却非常顽固:“打完了仗,上级要处分,就处分我一个。”
连长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先留一下,负责跑“外勤”观察,定点、校正。连长则负责核对数据,加工侯余报来的情况,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3个月过去了,连长要回连指挥所,来了个排长接替。自这位排长刚上来,对前沿情况不熟,小侯说什么也要留下,排长不好作主,侯余缠住他:“排长你别怕,连长都同意我陪他3个月,怎么不能陪你3个月?如果打完仗连长批评你,你就说我不听安排,我会找连长保你过关,怎么样?”排长也只好默认了。

排长下去后,又来了副连长,侯余又用老办法去找副连长。副连长早就从连长和排长那里知道了侯余的底细,没等侯余开口,副连长却先发话了:“侯余,你想怎么办吧?”
“想法不变,留下来跟你干!”
“你可是3次违规了。”
“只要能消灭几个越军,就是背3个处分我认了。”
副连长见他口气那么硬,伸出右手说:“处分先不说,君子一言,说到做到,要多消灭越军,来,打手击掌!”
“叭!”两只手相击,成交了。侯余说到做到,有战地记录为证:
1986年8月,下着大雨,侯余穿着裤头,抱着电话机在雨中站了一天,指挥我方炮击。
1986年10月14日至20日,侯余日夜值班7天7夜,其中3天3夜没合眼,3天吃了3顿饭。
1987年元月,部队拔点作战,侯余连续值班4天,发现了十几个目标,单独指挥,直到拔点战斗打完。

故事三:咬住越军观察所
初上阵地,经常遭越军炮击。大家开始都不以为然,认为是冷枪冷炮。但我方阵地不断出现伤亡,而越军的炮击很有规律,并且准确度也较高,不像是无目标的冷炮。这让侯余和战友们在思考一个问题:越军肯定有一个距我阵地近,便于观察我阵地情况的观察所,给越军报告情况,要不,他们的炮为何打得那样及时、准确,对我方威胁那么大?越军的这双贼眼睛长在哪里?要挖掉它。
侯余判断,能对我军阵地观察比较清楚的,无非就是高于我军阵地的山头了。他开始对前沿几个山头进行了抵近侦察和定点观察,一连两个月,经常在夜间听到我左侧山顶的密林中有鸟鸣。
没鬼鸟不叫,鬼就在那里。侯余缩小了侦察范围,集中到左侧山顶,终于发现了这个“狐狸洞”。原来是个大家伙——营观察所。
通过周密计算,侯余向上级报告了准确情况。大家多次吃了暗亏,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岂能放过它?我军大炮发怒了,20发炮弹飞过去,越军身首分家,随着一片绝望的嚎叫和哀鸣,一个营观察所上了天。上级表扬侯余和战友们说:“你们的情况及时、准确。没给越军留下一点炮火反击的机会。”

故事四:18发炮弹毙敌5人伤敌3人
1986年9月27日,侯余所在的炮兵连奉命对越军无名地实施炮击。炮击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来自观察所情报的准确程度。侯余不顾安危,再次抵近观察和校射。炮连只用了18发炮弹,毙敌5人伤敌3人,摧毁敌观察所1个。战后,发现前沿越军撤退的小路上留下一片片血迹。
问起这次战斗的战果,侯余说,越军执行特殊作战任务,是3人一组,3人之间互相有绳子相连,遇到伤亡就拉回去。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把死伤人员留在阵地。至于这18发炮弹的战果到底有多大,我们只能按阵地留下的越军尸体和伤员计算,因为被越军拉回去的伤亡人员,越军是不会给我们造表报告的。
鉴于侯余的突出表现和生恐重要贡献,部队给这位优秀班长记一等功!

【一等功臣侯余战后退役回乡,在宁夏电力大坝电厂工作。图为2021年3月29日,电厂在烈士陵园组织党史教育活动时,侯余讲述我军光荣传统和参战情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6 06:24 , Processed in 0.00817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