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63年,毛主席70岁诞辰,点名要毛远志参加:这些年怎么不来看伯伯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3 16:32: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63年,毛主席70岁诞辰,点名要毛远志参加:这些年怎么不来看伯伯                                                         2022-01-16 23:27                    
                                        前言:
  一、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希望有人给你鼓掌;
  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团结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组织,不依靠家庭,不要有任何的特殊。
毛远志穷尽一生也没有忘记,当年她前去东北工作的前夕,伯伯毛泽东眼神中的殷殷期盼和这三句话中的良苦用心。

她也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她首先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者,其后才是毛泽东的侄女,毛泽民的女儿!
颠沛童年 1923年,毛远志出生在湖南韶山冲。自有记忆起,她便对父亲毛泽民的印象极其模糊。从1921年,毛泽民跟着哥哥毛泽东投身革命事业,长年累月在外奔波,回家的机会很少。因此年幼的毛远志甚至都不记得父亲的长相。
1925年,为了领导湘赣的农民起义,毛泽民与毛泽东回到了湖南,建立了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由于反动军阀的追捕及接任了组织上的重任,回家没几天的毛泽民又启程去往广州。临别前,毛泽民做了个艰难的抉择:与妻子王淑兰离婚。
毛泽民夫妻俩感情一直很好,但毛泽民知道如今自己投身革命运动,朝不保夕。还裹着小脚的妻子王淑兰一边要照顾女儿,一边又要躲避敌人的抓捕,根本不现实,若是想让母女俩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婚。王淑兰很理解丈夫毛泽民的心思,同时也很支持他的工作。
在毛泽民离家不久后,大革命失败。韶山作为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的故乡,遭到了敌人的重点针对,尤其是参与过革命党员的家人们,特别是王淑兰还参加了妇女和农会的生产工作。
恐遭敌人的迫害,王淑兰只能迈着自己行动不便的小脚,在乡亲们和党组织的帮助下,带着年幼的毛远志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母女二人四处流浪,衣衫褴褛、风餐露宿,靠着沿路乞讨为生。在军阀混战、世道零落的乱世中艰难地生存着。
不得不提的是,哪怕基本的生存都成为棘手的难题时,王淑兰同志依旧选择投入到党的地下工作中。她以流落街头的乞丐身份作为掩护,从事地下情报传递的工作,而母女俩的身子骨也在贫苦的生活中落下了伴随一生的病根。
图|王淑兰同志

1929年,因叛徒出卖,王淑兰不幸被捕,被敌人关押在监狱中。为了继续从事情报工作,王淑兰托人将毛远志带到长沙,毛远志开始替母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传递情报。
1930年7月,毛远志刚满七岁。彭德怀带领红军攻打长沙,王淑兰趁乱带着毛远志和狱友们逃出,重获自由。
出狱后,毛远志继续跟着母亲辗转于华容、沅江等地,继续暗中从事革命工作。这也使得革命的种子在毛远志的心田中牢牢扎根。她这时才知道,父亲毛泽民和大伯毛泽东究竟从事着怎样伟大的工作。
1931年,党组织的同志传来了毛泽民在上海的消息。母女两人一路颠沛来到上海寻找毛泽民,殊不知此时毛泽民已离开上海。上海局势混乱,淞沪会战爆发在即,无奈之下,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母女两人无功而返,又回到了华容。
回到华容后,由于生活困难没有着落,加上王淑兰又领养了革命烈士罗醒的儿子(后改名毛华初)。为了维持基本的生计,王淑兰只能狠心让毛远志去一户富农家做童工;为了一口活命的食物,王淑兰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砍柴、烧水、喂猪。
后来,母亲又将毛远志送到沅江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她的童年便是在流浪、饥饿、寒冷、恐怖、颠沛流离中度过。
哪怕吃了这么多苦,流了那么多泪,毛远志也从来没有抱怨过母亲一句。她知道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北赴延安 1937年,王淑兰收到了一封信。信是失去联系多年的毛泽民从延安寄来的,在信中提到:如今的革命形势严峻,建议将毛远志送往延安读书。
图|毛泽民

于是年底,王淑兰托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安排毛远志北上延安。临行前,王淑兰望着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又瘦又矮的毛远志,心里充满了离别的愁绪,都说子女是爹娘的心头肉,女儿即将远行千里,为娘心里又如何舍得呢?
可是想到自己所投身的事业,王淑兰只能狠下心。她从包裹里取出准备好的家乡特产云片:“这个带去给你泽东大伯,还有你已经这么大了,到了延安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不要过多去麻烦大伯,你大伯整天都在忙国家大事,小孩子一定要靠自己的勤奋。”
毛远志何尝不理解母亲的用心,从小受到母亲的耳濡目染,她已经成长为一个心志坚毅、吃苦耐劳的小战士。王淑兰还是不放心,捏着毛远志的肩再次嘱托道:“你要学习你父亲和大伯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到了延安一定要好好学习,为革命事业做贡献。”
毛远志听后只是点头,嘴里却再也说不出话来。这时汽笛鸣响,离开长沙的火车就要开动了,毛远志怀里揣着行李和母亲沉甸甸的嘱咐,随着北上的列车,一路向北。
经过一个多月的辗转,1938年初毛远志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来到延安当天,毛远志在凤凰山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大伯。这时她才得知父亲已经受组织派遣,前往新疆进行工作了,毛远志心中有些失落,她已经十多年没有见过父亲了。
见到侄女的毛主席热情极了,询问她这些年的生活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在大伯面前,毛远志有些紧张,一五一十回了话。当然,她不忘临行前母亲托她带给大伯的云片糕。
“大伯,这是母亲特意让我从湖南带来的云片糕,你尝尝吧。”毛远志从随身的包裹里拿出一块纸包,经过一路的旅途依旧包装完好。毛主席饶有兴致地打开纸包,望着里面装着的云片糕,边吃边感叹道:“离开家乡这么久咯,还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地道的云片糕。”
吃完晚饭,毛主席和侄女相谈甚欢,两人之间那一丝生分也烟消云散。闲聊中,毛主席问道:“远志,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
彼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加上毛远志幼年时跟随母亲进行过革命工作,所以当她听到大伯这个问题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要参加八路军,去抗日大学学习也可以。”
图|伟大领袖毛泽东

毛主席听了十分开心,侄女的心气高,像极了他和弟弟毛泽民。但他心里也清楚,毛远志小时候颠沛流离,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又何谈去抗日大学学习或是直接参加工作呢?
可毛主席又怕打击到毛远志的信心,该怎么才能说服她呢?主席点上了一根烟,在烟雾弥漫中思索着,很快他的眼睛亮了起来,拿起笔在纸上写上了五个常见的大字,叫毛远志念给他听。见到大伯写出的字,毛远志挠了挠头,赧然说道:“大伯,我不认识字…”
毛主席慈祥地抚摸着小侄女的头,谆谆教导道:“远志,你年龄还轻,先学习好文化知识才能上抗大。你放心,只要学习好了文化,抗日根据地有许多工作都等着你们这些有志气的年轻人去做呢!”
听着大伯慈祥的声音,毛远志心里暖洋洋的,下定决心要在延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于是,在毛主席的安排下,毛远志进入延安保育小学进行学习。
她生来好强,性子又坚韧,知道自己在文化方面最为薄弱。为了赶上进度,早日参加工作,毛远志发奋学习,常常几天几夜都不睡觉,因此也落下了头痛的病根。
也正是这样发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毛远志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学习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随即分配到中央军委二局做机要工作。
另外初来延安时,生在南方的毛远志吃不惯北方的小米粥,同时之前在流浪时患上的胃病又时常发作,只能去食堂扣锅底的锅巴饭泡热水喝。可这样非但没有缓解她的胃病,反而使胃病更加严重。
工作人员看见毛远志疼得满头冒汗的样子,以为是毛远志没钱才吃锅巴泡水,于是拿出了一元钱交给毛远志,叮嘱她每天花五分钱买一碗小米粥喝。毛主席得知后,劝说她:“远志,来了北方能不能学着喝小米粥?不喝的话每天是要饿肚子的。”
毛远志听从伯父的话,很快就适应了在延安的学习生活。参加工作后,毛远志因为政治表现优秀,思想觉悟高,工作积极,先后被评为模范妇女、优秀党员和先进青年。
得知噩耗 1945年10月,得知毛主席参加完重庆谈判回到延安,毛远志带着男友曹全夫前去拜访毛主席。一来是看望久未见面的大伯,二是让大伯好好看看自己的男友。
图|毛主席参加重庆谈判时合影

毛主席留他们吃了晚饭,饭桌上毛主席询问毛远志近年来的工作情况,嘱咐她要紧密团结群众和同志。随后毛主席又亲切地问曹全夫的情况和经历,得知这年轻人是学生从军,上过抗大,担任过军事参谋时,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还亲自给曹全夫夹了一块扣肉,以示鼓励。
饭后,两人向毛主席提出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双双前往东北进行工作。毛主席赞许地看着二人,当即表示同意。离别之前,毛远志终于鼓足了勇气向大伯询问父亲的消息。
毛主席的笑容凝固住了,沉默了半晌。原来早在1943年,毛泽民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给秘密杀害了,他担心这件事情会影响毛远志的学习和工作,因此一直没有将消息告诉她。过了这么久后,毛远志恐怕也听到了些风声,想瞒也瞒不住了。
“伢子,你父亲他已经被反动派杀害了…”毛主席瘪着嘴,沉痛地将消息告诉毛远志。再次提起弟弟的死讯,毛泽东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眼眶也红了起来。
父亲的死讯犹如晴天霹雳,毛远志的脑子一片空白。自从接到父亲的来信后,她来到延安已经多年,一直思念着父亲。她告诫自己要坚强,可无论如何都控制不了泪水的决堤。等到毛远志整理好情绪,才强忍着悲痛站起身来对大伯说道:“大伯,我一定能忍住悲痛,好好投入工作。”可她说着说着又哽咽起来。
图|毛主席

毛主席看着面前的侄女,他的内心又何尝不难过呢?但他只能勉励侄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父亲是为了伟大的事业而牺牲,你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
毛远志身子骨弱,前往东北路途遥远、气候寒冷,毛主席担心她的身子骨吃不消,还特意将跟随自己很久的一匹马送给她。在毛远志和曹全夫离开延安时,毛主席亲自为他们送行,临行前,毛泽东对毛远志的生活和工作提出了语重心长的嘱咐,也就是文章开头那三句话,这三句话也成了毛远志余生中坚持恪守的信条。
克己奉公 全国解放后,毛远志先后调往江西省妇联、中南军区司令部工作。工作中她时刻谨记伯父的教诲,从不提起自己的身份,在外提到毛泽东都是用“他老人家”或是“毛主席”来带过。
图|毛泽东与毛岸英合照

不久后,毛远志因胃病去往北京治病,恰好发现和毛岸青同住一家医院。毛岸英听说后,三天两头来看望他们,毛远志和毛岸英姐弟俩感情深厚。
毛岸英常常对毛远志说:“姐姐,我没有了妈妈(杨开慧),你没有了爸爸,我们都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人,所以我们很合得来,说得开。”姐弟的感情深笃,因此在1950年当毛岸英牺牲在朝鲜的消息传来时,毛远志忍不住失声痛哭。
毛远志深知,毛岸英是个多么优秀的年轻人,曾赴苏联留学,受过领袖斯大林的接见,还参加过苏联的卫国战争。要知道他牺牲时才28岁,和刘思齐刚结婚一年……伯伯的心中该有多么悲痛啊!毛远志经常拿出伯伯寄给她的合照,一遍遍看着,泪水滴在照片上。
这些年来,除了妹妹李敏结婚以来,毛泽东点名要求毛远志前来参加婚礼之外,毛远志从来没有主动来中南海见过毛主席。她心里清楚,毛主席不仅是她大伯,更是日理万机的领袖,不能因为自己的思念而打扰大伯。
当时毛远志的爱人曹全夫在朱德手下工作,还拥有毛主席住处的通行证,两人相见十分方便,但毛远志偏偏一次都没去过……
直到1963年12月26日,毛主席的70岁诞辰,毛远志终于忍耐不住对主席的思念之情,对李敏提议想要去中南海陪大伯过个生日。毛主席得知后非常高兴,亲自让人开车去接毛远志来中南海。那天下午,毛远志和曹全夫带着孩子来到了中南海。

一见面,毛主席和蔼地说道:“远志,好久不见呀,这么多年怎么都不来看伯伯呀?”听着伯伯慈祥的声音,又想起了旧日在延安的点点滴滴,毛远志感觉喉头像是有什么东西哽住了,半晌说不出话,只能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
晚饭后,毛远志和曹全夫打算悄悄离开,却被坐在客厅的毛主席叫住:“远志呀,过来陪伯伯聊聊天。”毛远志见状,主动坐到毛主席身边,主席话起了家常:“这些年怎么不来看伯伯,是不是把伯伯给忘记了?”毛主席看着侄女,话语中似乎还带着些埋怨。
毛远志连忙解释道:“怎么会呢!我是怕打扰伯伯工作,又怕事情做得不谨慎,带来不好的影响。”主席微微颔首,似是认可了毛远志的说法,随后他又问道:“这么些年过去了,你的头痛病好些了吗?”随后又询问了毛远志如今的工作情况和家庭生活方面。
毛远志一一作答,又拿出了今天特意为大伯准备的艾草,亲自为主席做起了艾灸。烟雾腾起,主席笑眯眯地打趣道:“远志啥时候又学会了一门新手艺?”谈笑中,毛主席享受到了久违的天伦之乐。
随后主席越聊越开心,丝毫不见疲态,主动拉着毛远志和在场的工作人员拍起了合影。从这次会面后,毛远志一直没有见到敬爱的毛主席,直到1976年,毛主席与世长辞的消息传来,全国上下陷入了悲恸的情绪中。
在毛主席的追悼仪式上,望着大伯面带病容,身披党旗静静躺在繁花簇拥中,毛远志痛哭到不愿离去。往后,每逢大伯的诞辰和纪念日,毛远志总是悄悄来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在脑海中回忆着与大伯的点点滴滴。
退休后,毛远志致力于整理资料,为毛泽民和王淑兰编撰传记。晚年她罹患癌症,与病魔进行搏斗,1990年于北京因病逝世,享年67岁。
图|毛远志晚年

纵观毛远志的一生,从不计较个人荣辱,不显山不露水,不因毛泽东亲属的身份而自傲。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恪守着主席对她的要求。她逝世后,党组织评价她:“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好女儿!”
信仰的传承 毛主席一生对子侄和亲属要求十分严格。“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不仅是他老人家对全党干部的要求,更是对身边至亲的严厉约束。
毛远志在延安时,母亲王淑兰在长沙等地进行地下情报工作,由于生活贫困、难以为继,母亲常常要靠替别人浣衣,甚至是乞讨才能够维持生计。于是,毛远志找到毛主席,希望组织能够拨一些钱给母亲作为活动经费。
没想到毛主席第一次变了脸,不耐烦地摆了摆手,生硬地说道:“你不要和我说这些,你们都是我身边的至亲,按照组织上的流程去申请吧。”后来经费申请报到了相关单位时,主管中央经济的陈云问毛远志,她母亲需要多少经费?
毛远志说二十元就足够了。陈云很吃惊,因为二十元的活动经费并不多,要求十分合理。毛远志也因此愈加佩服大伯。后来毛主席留给毛远志的三句话成为了毛远志家的家训。
据毛远志的儿子曹耘山回忆,当年参加李敏的婚礼时,毛主席曾经将他拉到身旁合照。母亲一直珍藏着这张合照,但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锁了起来,直到1990年去世后,家人收拾遗物时才发现。
图|李敏婚礼时双方亲属合照

结语: 在漫长艰苦的革命路途中,毛泽东以身作则带头投入到了浩浩荡荡的革命浪潮中。有革命就会有流血、就会有牺牲。
在推翻压迫人民的大山时,在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越的斗争时,在向野心勃勃的侵略者亮剑时,毛主席先后失去了六位亲人:妻子杨开慧、长弟毛泽民、幼弟毛泽覃、侄子毛楚雄、堂妹毛泽建和长子毛岸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shū)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再看当年毛主席回到韶山故居时,有感而发的诗篇后,才能对其中包含深切悲怆的情感感同身受,也不禁让人怆然泪下,愈加感恩自己能够在无数先辈英灵的庇护下而成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8 13:15 , Processed in 0.00826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