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词的多义性与普遍意义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8 04:42: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诗词的多义性与普遍意义                                           2022-01-30 13:44                    
        诗词出现之后,很多人都在写诗作词。而诗词大家们要努力使诗词具备一定的多义性,以此让诗词带有普遍意义,获得更多人的同感。  

有了同感,人们就会吟唱,就会流传。于是,诗词的多义性就被很多诗人奉为圭臬。陶渊明写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仅在写他采菊的时候所见所感,而且带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只要人们读到这两句诗,就会体会到那种境界,而古今很多人都知道那种境界的自由,也就获得了同感,传颂下去。于是,这两句诗就具备了多义性的特征,采菊花的人会体会,旅游的人会体会,在家做饭的人也会体会,背古诗的中学生也会体会,诗句传达的感情和营造的意境古今相同,没有什么大的歧义。还有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传达的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古今相同,但人们读的时候,会产生多样的理解,有的注重前两句,要及时行乐,有的注重后两句,说人生苦短。当然,还有人注重整首诗歌,说是要趁着短促的人生时光建功立业。

其实,诗歌和名著一样,具备很多意象,读者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即便读到的时候不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甚至产生误解误读也无关紧要,自以为读懂了就行,有同感就行。就是以后寻章摘句,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处境和诗句的准确意思,也不能改变自己的独特认知。就是后世的一些诗词研究者,对一首诗词常常说法不一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还有很多伪作,鉴定不清,而很多读者都读着伪作,却对作者和已有的解释深信不疑。于是,很多诗词的解释就产生了一定的歧义,即便有了歧义,人们也照样理解,照样获得同感。毕竟,诗词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诗词的多义性,努力让诗词表达出人们可理解的情感,获得人们的共鸣。

很多诗词看似在写作者的个人境遇,其实在写人们普遍的情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本意是写对丈夫的思念,而后世的很多人并不一定是对丈夫思念的时候才会吟诵这句词,而是有了挥之不去的相思、愁苦、悲哀、怨恨等,才会吟诵这句词,或者读到这句词的时候,会想起很多事情,有了对相思、愁苦、悲哀、怨恨等情感的回忆。甚至,人们处境不一样,读到这句词的时候,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情。当然,有时候处境一样,读到这句词,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还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恋人都可以读,思念死去的亲人、恋人、朋友都可以读,甚至到来了陌生的地方也可以读,不同的人读会产生不同的感触,而相同的人过一段时间读,换一个地方读,又会产生不同的感触。难道这就是诗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或许是吧,诗词能够长久流传,就是有着多义性的特征,什么人看到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已经不是作者所能预料到的了。而作者在写诗作词的时候只是在写自己的感触,还故意写得很朦胧,写得很唯美,让后世的人产生了不同的阅读体验。那么,是不是他们真的有意那么写?有的诗词作者并不知道诗词的多义性特征,而只是写写自己的心情,写写自己的生活,用了当时最流行的诗词文体,结果成了名篇,也有的诗人词人只是按照诗词的写作规范来写,也能写出名篇,还有的诗人词人不但知道写诗作词的规矩,而且故意把话说得很朦胧,很模糊,让诗词具备了一定的审美风格,婉约派词人就有这样的通病,而顺从了某种风格的写作也是要让诗词具备一定的多义性,让更多的人接受,才会具备一定的普遍性,才具备流传的特性。

同样一首诗,高兴的人看到了高兴,悲伤的人看到了悲伤,难道诗词本身就不具备一定的规范性了吗?当然具备,只不过作者不能现身说法,不能规范人们的认知。可以说,一首诗词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者了,而是属于读者。读者愿意怎样理解,即便误解误读,作者也不能强行干预,毕竟怎么读是读者的事,而不是作者的事。有人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面读出了儿女缠绵的感情,而苏轼写这首诗是在想念他的弟弟子由,但苏轼不能从坟墓里爬出来说明这句诗的本意,即便他活着的时候,人们解读错了,他也不能强行纠正。诗词具备多义性特征,就是这种多义性,让诗词具备了一定的普遍性,表达了古今人同有之感情,可以横跨上千年而不朽。就像汤显祖《牡丹亭》中写的那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也就是说,不管是诗词还是戏剧,亦或是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其中表达的情感才是真的东西,而文字只是一种工具。人们理解的时候,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误解误读,只要获得同感和教益就算是没白读。

诗词的多义性其实就是普遍性,当然还有词句的推敲和锤炼,会让诗词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反观现在的一些小说,还真的“小”说了一下,不具备太多的多义性理解,也就不具备普遍性,成为人们阅后即扔的东西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14:04 , Processed in 0.00768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