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07:26: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22-02-13 08:57                    

                                       

近日,毛泽东的最著名的诗词作品《沁园春·雪》中的诗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公益广告宣传片中的主题宣传语。

《雪》词如此多娇,引无数国人竞折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地球。”

袁家沟,就给了毛泽东一个支点。它让毛泽东撬起了地球。这个地球,就是毛泽东的理想,就是毛泽东的大志,就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支点的作用是无限的,杠杆的力量是无穷的。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文 | 奚仁德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01

袁家沟,原本只是陕北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沟,普通得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地理位置。然而,就是这个小山村,却成了闻名全国的“传奇”村。

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东征宣言》,这里还诞生了共和国的4位省委书记, 8位副省级、24位地师级和70多位县团级的领导干部。

它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

更因为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千古“风流人物”,因为这里曾经诞生过一首志高云天的“千古绝唱”

这位千古“风流人物”就是毛泽东,这首志高云天的“千古绝唱”就是《沁园春·雪》。

山西清涧县袁家沟村鸟瞰

02

《沁园春》词谱中说,此调常用较多的对仗,尤其是扇面对,宜于抒写壮阔情怀,故豪放派词人爱填此调。

何为扇面对?

扇面对,亦称扇对。是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一般由四句组成,两两对仗。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一首诗中,前联和后联形成对仗,也是扇面对。

此说,最早见于宋朝胡仔《笤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四》:“律诗有扇对格,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说:“扇面对……第四句对第六句,第五句对第七句。”

诗例:

白居易:“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词例:

柳永:“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例:

程景初:“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此例实际上只是隔句对:燕子来时帘未卷——杜鹃啼处月空圆。此例便不是四句两两对仗,而只是第二句与第四句对仗。第一句“小小亭轩”与第三句“深庭小院”并不对仗,至少说,对得很不工整。

有资料说,扇面对,即隔句对。其实,扇面对跟隔句对是有区别的。扇面对是隔句对,隔句对就不一定是扇面对。

扇面对,四句之间,诗,一般用句号分开。词,一般用分号分开。曲,有用句号分开的,有用分号分开的。

《沁园春》词中,有上下片各用一个扇面对的,有只用一个扇面对的。

上片:“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其中,“望”是领字,不算在扇面对里。

下片:“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惜”是领字,不算在扇面对里。

上下片里的两个扇面对都用得很好,是范例。

《沁园春·长沙》上片用了一个扇面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看”是领字,不算在扇面对里。

相比较而言,此词中的这个扇面对显然没有《沁园春·雪》中的扇面对好,至少说,对仗的工整性不如。

《沁园春·长沙》下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已经算不上是扇面对了。它只是“扇面”,而非“对”了。如果也算对,不但比《沁园春·雪》中的扇面对差,而且比上片的扇面对还差。算宽对,也宽大无边了。有人为了说明是扇面对,硬把“挥斥”说成是名词,与“风华”对文。

袁家沟毛主席旧居前石碑

03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是毛泽东的少年之志。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的青年之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泽东的中年之志。

毛泽东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曾经多次引用过最古老的诗论:“诗言志”。因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注解》书中的扉页上,都赫然影印着毛泽东的亲笔手书“诗言志”。

“诗言志”出自《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言依咏,律和声。”《诗序》对“诗言志”做了这样的阐述:“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志”本意指志向:关于将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人的意图和决心。”“诗言志”中的“志”也指其意。据闻一多考辨,“志”就是“怀抱”。据此,“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是用来表现志向和怀抱的。

毛泽东多次引用“诗言志”,这说明,他在他的诗中表现了他的志向和怀抱。那么,毛泽东在他的诗中所表现的志向和怀抱是什么呢?

纵观毛泽东已经正式发表的诗词,毛泽东所言之志,不是表现在某一首中,而是表现在若干首中。其中《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一南一北,一问一答,堪称绝世双璧。无论从内容上讲,还是从形式上讲,都是毛泽东诗言志的典型之作。尤其是《沁园春•雪》,毛泽东诗言志,不但所言之志之大,是前无古人的,而且言志的艺术手法之巧,也是前无古人的。它是志高云天的千古绝唱。

1925年,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11年后,1936年,中年毛泽东在袁家沟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回答了这个天问。怎么问的,不是本文的论述重点。本文的论述重点是怎么答的。

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局部

04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那正是毛泽东率领红军胜利地结束了长征,把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定在陕北以后的第一个冬天。同时,又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抗日先锋军奔赴晋察冀抗日最前线的重要时刻。当时“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率领红军从瓦窑堡动身,经延川、延长,于2月5日到达清涧。2月17日发布《东征宣言》。2月23日渡过黄河进行东征。2月5日,毛泽东到达离黄河约20里的清涧县袁家沟,在此居住约15天,其时正下大雪。2月7日,毛泽东亲自到黄河的西岸边上去视察,看到漫天飞舞的大雪,看到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看到冰封的黄河,他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思绪万千,诗情涌动,随口吟出了《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首次披露于1945年11月14日以后。也就是在毛泽东亲自率领中共代表团赴重庆谈判,并取得重大胜利之后。那时“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呢?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1945年8月13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时,国民党刚在日寇的最后攻势下,从河南溃退到贵州,惊魂未定,其主力还龟缩在西南大山中。为了有充足的时间从峨眉山上下来“摘桃子”,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策划了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拍电报“邀请”和催促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家大计”。8月27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专程到延安“迎接”毛泽东。为了揭露美蒋阴谋,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和舆论制高点,毛泽东决定系天下大任于一身,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谈判。临行前,毛泽东做了充分的部署和安排。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8月26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8月27日,毛泽东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了到重庆谈判的有关问题,布置了击退蒋军进犯的作战准备。8月28日,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和胆略,毅然决然地和周恩来、王若飞等人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斗争,用革命的两手,击败了反革命的两手。9月初至10月6日,上党战役,刘邓大军消灭了奉蒋介石密令来犯的阎锡山部3万5千人。以打促谈,有力地配合了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0月11日,毛泽东胜利地飞返延安。

毛泽东在重庆期间,会见了诗人柳亚子。柳亚子多次写诗呈送毛泽东,并向毛泽东“索句”。于是,毛泽东在红岩村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便笺手书了一份《沁园春·雪》,又在纪念册上手书了另一份《沁园春·雪》,赠送给了柳亚子。柳亚子在1945年10月23日的纪念册附记中写到“1945年重晤渝州,……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行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阙。”

毛泽东回延安后,柳亚子的和作在新华日报发表。不久,新民报、大公报先后发表了毛泽东的原作。于是,流传万口,轰动全国,和作与评论极多,拥护者与反对者壁垒分明,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蒋介石的幕僚们读了毛泽东的词后,纷纷表示,此人有帝王之心。蒋介石知道后非常恼火,指令陈布雷发动国民党内的所有文人写和诗,与之相斗。结果令蒋介石非常失望,无一首像样的斗诗。

国民党文人的和词,毛泽东固然不屑一顾。共产党的文人陈毅、郭沫若等人的和词,毛泽东也不以为然。

然而,另有两个人的和词却进入了毛泽东的法眼。一个是柳亚子的和词,一个是叫孙荪荃的女词人的和词。

1946年1月28日,毛泽东写了一封信给柳亚子: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的和词,均拜受了。“心上温馨感受,归来絮语山妻”,我也要这样说了。总之,是感谢你,相期为国努力。

1946年1月28日:毛泽东致柳亚子信

毛泽东为何只欣赏他们二位的和词呢?

因为毛泽东认为:二位对我的鼎力支持,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温馨。读到你们的和词后,就像丈夫从远方归来,将一些家常闲话娓娓道来,告慰自己的妻子一样。

他们二人和词究竟如何呢?

先看柳亚子的和词: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再看孙荪荃的和词:

三楚兴师,北进长征,救国旗飘。指扶桑日落,寇降累累;神州陆起,独挽滔滔。扫尽倭氛 ,归还汉土,保障和平武力高。千秋事,看江山重整,景物妖娆。

文坛革命词娇,有除恶生花笔若腰。谱心声万里,直通群众;凯歌一阕,上薄风骚。谁是吾仇,惟其民贼,取彼凶顽射作雕。同怀抱,把乾坤洗涤,解放今朝。

尽管毛泽东欣赏这两首和词。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两首和词,还是远远不如原词的。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无与伦比。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发表时间,恰是中国革命史上重大转折关头。前者,是从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的过渡时期。后者,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转变时刻。这两者,都是中国革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决战的前夕。这两个时间点把握得多么好啊!

与其说,《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言志诗,不如说,《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宣言书。前者,是向日本帝国主义的宣言书:有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更英雄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在此,你小小的日本是不可能打败中国的,最后的胜利,肯定属于中国。后者,是向蒋介石的宣言书:你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都比不上的蒋介石,怎么可能战胜比他们更英雄的风流人物毛泽东我呢?

05

这首词,上阙借景抒情,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形象的写照。它通过描写奇妙壮丽的雪景,来礼赞祖国的大好河山,礼赞富有革命传统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礼赞敢于斗争,敢于进取的伟大的中国人民。它用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唤起人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下阕借史抒情,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感和革命责任感、荣誉感的艺术体现。它通过对几千年历史的回顾,对英雄人物“千秋功过”的评说,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雄视千古的气概和彻底革命的精神,具有极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这首词,艺术造诣之高,艺术特色之丰富,是前无古人的。它主题博大,构思宏伟,创造了无比壮阔的意境和神采飞动的形象,抒发了气吞山河、俯视百代英雄的诗情,使历来的咏雪佳作和怀古名篇望尘莫及。古今诗史上许多诗人词家所写的“银装玉砌”的小家、小院、小景,固不必说,就是曹雪芹笔下的“寒山已失翠,冻浦不生潮”“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等名句,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始蜡像”相比,在思想和艺术境界上也有天壤之别。

这首词,在艺术风格上脱尽前人窠臼,精工而不纤巧,豪放而不粗疏,诗情如浩荡江水,气象万千,文采有丽句妙喻,妖娆多姿,既能信手挥洒,诙谐谈笑,触处生春,又能构思严密,行文工整,笔底生花。在结构上,它突破咏物词的陈规旧矩,上阙写尽“题中情义” ,下阙便不拘泥于咏雪,而是大胆跳跃,用联想手法从江山说到人物,用江山陪衬人物,用历史人物陪衬当代英雄 ,议论纵横 ,囊括古今 ,在“题外致远”上大做文章,先染后点,画龙点睛 。在手法上 ,多种多样,运用自如。主要是融情于景,借史抒情 ,因小见大,寓庄于谐。把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善于用富有特征或象征意义的景物创造典型的抒情环境,以形象鲜明生动,基调激越昂扬的诗句,抒发炽热的革命激情。

这首词,上阙铺陈“北国风光”,远近映衬,动静交错,横括几万里,至“江山如此多娇”一笔收住,真如奔马收缰。下阕评述“无数英雄”,论史言志,夹叙夹议,纵贯数千年,至“俱往矣”又及时刹住,有横扫千军之力和众流归海之势,真是大开大合,能放能收的典范。

这首词,语言千锤百炼,“山舞”“原驰”,神采飞动,“红装素裹”光艳照人。“望”字领起十句,没有一个“雪”字,却句句写雪,精工巧妙如联珠缀玉不绝而来。一个“矣”字,也用得极其精当,韵致绝佳,含有特别深长的意味。

这首词,是中华诗词的雄伟高峰,是豪情盖世的绝代风骚,是人们百读不厌的艺术珍品,是世界诗史上的千古绝唱,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巅峰之作,压卷之作。

陕北旧影

06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国,指祖国的北方。这里的“国”字不当“国家”讲,而当“区域”讲,类似的用语如南国、芙蓉国。风光,风景,大自然的美景,包括景物的风貌及其光彩。千里,指千里大地。“千里”不是实数,和下文的“万里”是互文见义。冰封,被冰雪所封冻。万里,指万里长空“万里”也不是实数。雪飘,雪花飘舞。

劈头三句,单刀直入,既点明题目,又总写全景,境界极为壮阔,胸怀无比宽广,一开始就画出了特定地区、特定季节的特别雄奇壮丽的风光,初步勾勒了一个大气磅礴的抒情环境。这三句,是上阙的第一层,是整个上阙全景的总写,跟下面十句是总分结构。这三句本身又是总分结构,“北国风光”是总,“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仗。“千里冰封”是下,“万里雪飘”是上。“千里冰封”是静,“万里雪飘”是动。总分结构,千万对仗,上下结合,动静相宜。仅仅十二个字,就包含了如此之多的艺术手法。真是字字玑珠啊!

陕北雪景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七句,是上阙的第二层。一气呵成,分写、细写“北国风光”,文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望”字统领下面七句。“长城”两句承“雪飘”而来,是动景。“大河”两句承“冰封”而来,是静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与“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形成扇面对——四个句子,两两对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景 ,是比喻——山像银蛇一样在舞动,原(秦晋高原)像蜡像一样在奔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拟人,是动景。山在飞舞,原在奔驰,是在跟天公跃跃欲试着比赛,较量个高低。

关于这一层的几个物象,有人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政治气候的象征,是隐喻当时严重的政治形势和民族危机,甚至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象征着白色恐怖和反动势力。我认为,这是误解。因为“北国风光”的“风光” 以及后面的“妖娆”“多娇”都是褒义词,整个上阙是通过描写雪景来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如果那样理解,江山又怎么会如此多娇呢?英雄又怎么会为此竞折腰呢?这和词的基调是自相矛盾的呀。

以上两层,是实写,是眼前之景景。

陕北雪景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一层,是虚写,是想像之景。雪中之景美丽,雪后天晴之景更美。

须,是等待,等到,不是必须。红装素裹,是拟人,是对整个北国风光的拟人,是对整个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拟人,是对整个山,整个原的拟人。如果说,前面的山舞,原驰,比高,是男子汉、伟丈夫的形象 ,那么,红装素裹,则是虞美人、念奴娇的形象。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换头,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既总束上阙,总赞祖国的锦绣河山,又引起下文,过渡到对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回顾与评论,使上下阙连接得如天衣无缝似的自然,更如异军突起般的挺劲。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因,后一句是前一句的果。而后一句又反过来证明前一句达到了何等迷人的程度。“无数英雄”,概括了历史上的一切英雄豪杰,和下文的“风流人物”遥相呼应。一个“引”字,饱含着祖国江山的无穷魅力,把一个个威名显赫的帝王牵引登场。

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 ,可惜,遗憾 ,也是直贯以下七句的“领字”。略输,略微欠缺一些。文采,文章词采。稍逊 ,稍微逊色一点。风骚,指《国风》和《离骚》, 借代诗歌或文学才华。

这七句,是胸藏百万雄兵,满怀自豪自信,因而谈笑风生的批判。这种批判,用的是“婉而讽”的笔法,出之以幽默诙谐的口吻,指出五位帝王都是武有余而文不足的英雄人物,但却不是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略输,稍逊,都是很轻微的批判,用词极有分寸。文采,风骚,射大雕,本身就是好字眼。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都过去了。数,数得上。风流人物,举止潇洒,富有才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

之所以说这首词是志高云天的千古绝唱,是因为全词最后三句画龙点睛的结束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了毛泽东的凌云壮志。

这三个短句,在上文铺陈七句之后,猛转笔锋,用如椽巨笔把五个封建帝王——“无数英雄”当中的五位代表——赶下了历史舞台,又以排山倒海之势为无产阶级叱咤风云,主宰中国和世界命运的“风流人物”揭开了威武雄壮的序幕。它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将革命的激情推向高潮,化为时代的最强音,撼人耳鼓,动人心弦,使人自豪神往。

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

07

这首词中“风流人物”的真正含义至关重要。

毛泽东词中“风流人物”的含义,应该是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而这“英雄”人物又必须是中华大一统的开国之君。词中所列的五位“英雄”人物虽然都是中华大一统的开国之君,但他们都是武有余而文不足,所以他们数不上是“风流人物”。

历史上有没有不输文采,不逊风骚的“英雄”人物呢?有,曹操就是一位。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与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但是,在毛泽东的法眼里,他只是三国之一的魏国之君——其实,他还算不上是君,只是臣,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臣,更不是中华大一统的帝王了。他当然就数不上是“风流人物”了。

其他也有不输文采,不逊风骚的帝王人物。梁武帝萧衍。他有文采,也有风骚。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与儿子萧统、萧纲、萧绎合称“四萧”,但是,他有两点够不上“风流人物”。第一点,他不是“英雄”人物。第二点,他不是中华大一统的帝王,他只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在毛泽东的法眼里,他连曹操都不如。隋炀帝杨广,他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他文武双全,且又是中华大一统的帝王,按理来说,他应该算是“风流人物”了。但是,在毛泽东的法眼里,在历史的评价里,他是一个暴君,是一个与首次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不可同日而语的暴君。所以,他也数不上是“风流人物”。唐玄宗李隆基,也算有文采,有风骚。但他的文采和风骚也仅仅是在音乐和歌舞方面,并不是毛泽东意义上的文采和风骚。虽然在他的治下,出现了开元盛世,但他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也没有“英雄”的气概,而且还产生了“安史之乱”。他无法与“唐宗”李世民相提并论,当然也就数不上是“风流人物”了。南唐后主李煜,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人,被称为“千古词帝”。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君王,他肯定不输文采,不逊风骚。但是,他只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国君,而且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英雄”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宋徽宗赵佶,他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 、书法家,书法还创立了“瘦金体”,但是他并不擅长“文采”和“风骚”。“英雄”方面更是短板,政治上是一个亡国之君,是俘虏之君,“靖康之耻”是他的奇耻大辱。

在毛泽东的词里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算得上是“英雄”人物,而没有一个“风流人物”。“风流人物”在哪里?在“今朝”。今朝是谁,或有谁?在“今朝”,大概只有两个人可以比拼。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毛泽东。蒋介石数得上吗?蒋介石当时虽然可以说是帝王级别的人物,但他不是开国之君,中华民国的开国之君是孙中山。虽然当时在政治上,在军事上,蒋介石还处于优势。但是,在毛泽东的眼里,这种优势是暂时的,他最终会战胜蒋介石,而成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他充满了这个自信。而且,在毛泽东的眼里,蒋介石是一点“文采”和“风骚”都没有的,就是一介武夫,连英雄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一个枭雄。这不就明摆着,蒋介石不是“今朝”要看的“风流人物”。蒋毛两人,蒋介石不是,那还用说,不就是毛泽东吗?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这首词里,抒发了他的凌云壮志——他要做超过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当今的“风流人物”!

《沁园春·雪》词一出,铸就了一座中华诗词的伟大丰碑,让中华诗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过去,它用响遏行云的诗句鼓舞着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今天,它激励着我们以“风流人物”为榜样 ,启航新征程,为使我们的祖国“分外妖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作者简介

奚仁德,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通市诗词协会会员,海安市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海安市诗联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顾问,海安市老干部诗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学高级教师。

THE END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8 13:40 , Processed in 0.00912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