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宗仁回忆录大骂蒋介石,张学良读后评价:和我认识的蒋一模一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26 04:07: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志和 于 2022-2-26 04:08 编辑

李宗仁回忆录大骂蒋介石,张学良读后评价:和我认识的蒋一模一样         

2022-02-25 14:26                    
《李宗仁回忆录》
是由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桂系首领——
李宗仁将军口述,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书写而成的一本书。
这本书出版后,李宗仁便在第一时间,赠予了多年的好友张学良一本。
而自从得知李宗仁写了回忆录之后,张学良也一直对这本书十分期待,他十分好奇自己这位“好友”会在书中怎样描述自己的。
收到书后的张学良便在第一时间,满怀激动地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张学良对这本书回味无穷,
甚至他自己都诞生了写一部回忆录的想法。

(张学良与唐德刚)
于是,他将这本书的作者唐德刚请到了家中,与他一起谈论起了《李宗仁回忆录》这本书。
当两人谈论到蒋介石的事情时,
张学良竟然哈哈大笑起来,他对唐德刚说:
李宗仁书里骂蒋介石骂得太好啦,跟我认识的蒋简直一模一样...
李宗仁的回忆录中是如何评价蒋介石的?张学良和李宗仁对蒋介石的看法究竟在哪些方面一模一样?
李宗仁眼中的蒋介石
《李宗仁回忆录》
,为世人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蒋介石。

(蒋介石)
李宗仁作为国民党的重要人物,与蒋介石之间的故事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
据《李宗仁回忆录》一书中记载,
李宗仁与蒋介石的初次见面
是在
1926年8月——
国民党在
湖南长沙举行的一次军事会议上。
当时,雄踞广西一隅的
李宗仁

北伐名将、新桂系“一号人物”。
像李宗仁这样掌握兵权的重要人物,蒋介石必然要拉拢一番。
刚刚与李宗仁接触,蒋介石就表现出了十足的热情。
蒋介石对李宗仁表示,自己比李年长四岁,算得上是李的哥哥。
于是,顺势提出要与李宗仁义结金兰做兄弟的想法。

蒋介石的热情让李宗仁受宠若惊,一时分辨不清楚蒋介石的意图,也就没有推辞。于是,蒋直接掏出一张义结金兰的兰谱。
往后的日子里,蒋介石便与李宗仁以“兄弟”相称呼。但在与蒋介石后续十几年的交往中,蒋介石表面上与李宗仁交情甚好,背地里却不断地视李宗仁为异己。
1928年末,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国大陆的旧军阀几乎被“消灭”,北伐战争的初步目的也已经达成,
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
北伐后,另外一批新军阀也因此而诞生。因此,
蒋介石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掌控,准备开始进行“削番”。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1929年3月,
蒋与桂系军阀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
蒋桂战争爆发后,
李宗仁以叛国罪被蒋介石开除国民党党籍。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并洗清自己的嫌疑,李宗仁主动辞去了国民党军事参议院院长一职,与家人在南京隐居。
但蒋介石多疑的性格让李宗仁的隐居生活并不好过,蒋常常派特务跟踪并监视李宗仁及其家人。
由于桂系中很多将领早已被蒋介石收买,三个月后,
蒋桂战争以桂系惨败而告终
,李宗仁被迫逃回广西。
此后,李宗仁联合阎锡山、冯玉祥等人,联合反蒋,但都以失败告终。
1936年,由于蒋介石的“欲攘外必先安内”理论,
李宗仁与蒋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化。李联合广东的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逼蒋抗日,这次事变史称
“两广事变”。
而蒋介石又搬出了自己与李宗仁的
“兄弟身份”

与李宗仁达成了和解,
并将桂系军队整编成
第五路军,任李宗仁为总司令。
此后,蒋与李宗仁之间的矛盾才略有缓和。
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与李的矛盾再一次显现出来。
1948年3月,
李宗仁宣布竞选中国民国副总统,蒋介石极为不悦。
因为蒋担心李宗仁竞选成功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在竞选中不断为李宗仁使绊子,表示“副总统最好由文官担任”,以此来阻拦李宗仁竞选,但李宗仁依旧竞选成功。

蒋介石因此怀恨在心,他甚至做出过令毛人凤暗杀李宗仁的安排。
1949年1月,
蒋介石见国民党局势无力回天,于是主动下野,李宗仁因此成为“中华民国”代总统。
即使李宗仁当上了代总统,蒋却从未真正交出过实权,反而把李当成挡箭牌。
因此,李宗仁在书中这样评价蒋介石
“像蒋先生这样的人,恐怕共患难也不易!”
这是
李宗仁在为人上对蒋做出的评价。

而在军事和政治上,李宗仁也对蒋介石做出了批评。
蒋介石对军事并不精通,这点仅仅通过解放战争便体现地淋漓尽致。
在解放战争中,
蒋介石明明对国共双方的局势不甚了解,却偏偏喜欢从大局势和小的方面对战争进行“操作”。
1949年淮海战役开始前
,蒋介石曾自信地认为,
国军有80万兵力和全新的美式装备,不考虑其他的重要因素,对付战解放军60万兵力足矣。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背靠数亿农民的群众基础,和此前连战连胜的士气支撑,一路所向披靡。
反观国军内部,派系纷争不断,且没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作为保障。
也正因为这两点,在淮海战役中,我军凭借强大的群众基础与坚定的信仰,完成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除此之外,根据一些与蒋介石共事过的国民党将领的自述,
蒋还喜欢对战争进行微小的排布。
例如:当国共双方对阵时,
蒋介石让某一个点位的国民党机枪手向左移动五米,试图通过改变一个机枪手的位置,来改变整个战争的结果。

总结下来就是,
蒋既没有军事才能,还偏偏喜欢凸显自己的位置。
对此,李宗仁评价蒋介石是一个
“偏将之才”。
意为蒋并不能掌握军事上的大局,只适合带小兵小将,但他还偏偏喜欢把自己放在元帅的位置上。
除了以上这几点之外,李宗仁对蒋介石做出的最为尖锐的评价就是——
蒋有很强的嫉妒心。
而当他带着
嫉妒心去判断战局的时候,出现的结果往往是对形势的误判。
据李宗仁回忆,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蒋对自己部下的疑心都十分地重。
如果在国民党内部,
哪个地方实力派的军队比蒋的嫡系强,或者哪个军头的人气盖过了自己,蒋便将此视为异己。
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便是白崇禧。
1946年,在四平战役中,白崇禧率桂系坐镇东北。
按理来说,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理应得到蒋介石的重用,但蒋介石却因为白崇禧在四平战役中获得了优势,便将白崇禧调离东北,此举导致东北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李宗仁在书中这样评价道:
总司令是一个极端顽固偏私而嫉贤妒能的人,他对任何文武干部,尤其是统兵将领的,都时时防范。
连何应钦这样四平八稳的人,他都不能放心。总而言之,蒋氏一生,只知一味制造奴才,而不敢培植人才。
张学良眼中的蒋介石
张学良在其口述的历史中,对蒋介石的评价虽然与李宗仁类似,
但在语言上要比李宗仁更加犀利。

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与《张学良年谱》系列丛书中,张学良对蒋介石的评价主要分为这几点:
一是蒋介石是一个极度以
自我为中心的人;
二是蒋
对待身边人和下属有很强的疑心;
三是蒋介石
不培养人才只培养奴才;
四是蒋介石
有称帝之心,却没有称帝的魄力。
最后一点,则是关于
张学良在918事变后对蒋介石的评价。
前三点在《李宗仁回忆录》中都有体现,不多赘述,而第四点与第五点,则表示蒋介石是中国的历史罪人。
当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让蒋有了自己功比当年秦始皇的幻觉。
但蒋深知自己不可能称帝,他也更不敢称帝。
因为那时
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十分激烈;而且,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作为一股进步力量,正在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
中国的政治环境以及百姓的人心所向,并不是蒋介石一个人可以完全掌控的。
再加上,参加过反对袁世凯战争的蒋介石,深知称帝的后果。
所以,
蒋介石即使有称帝之心,也没有称帝的魄力。

这或许也解释了,
为何918事变发生后,
蒋依然想着剿灭共产党,而不是首先抵御外敌的原因。
在蒋介石看来,即使日军侵占了东北,中国也不过是失去了东北这一块土地,而绝大多数的中国领土与中国领袖的位置仍然非他莫属。
如果共产党解放了中国,他的领袖位置便是第一个被取缔的。

除此之外,
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原因还有一条便是:
张学良在东北的易帜,只是在形式上归属国民政府罢了。
因此,在北伐成功之后,蒋介石一直在担忧,
作为“少帅”的张学良,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对全国的统治。
因此,相比于东北的丢失,蒋介石更愿意看到“少帅”的“消失”,哪怕是少帅在影响力上的“消失”。
于是,在918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的部队放弃抵抗、保存实力。

早在1931年7月11日时,蒋曾致电张学良
:“日本阴险狡猾,现非抗日之时,希督饬所部,切勿使民众发生轨外行动。”
蒋介石此举的目的,是让张学良制止东北民众过激的抗日行为。
除此之外,1931年10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时,在转述蒋的口信时便说道:
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政府可同意与日本协商,
或可在不损我国尊严之前提下让出东北。
由此可见,东北三省的丢失,与蒋的态度,密不可分。
蒋介石的“罪行”
除了李宗仁与张学良所说的蒋的问题外,蒋的“罪行”还不止于此。

在陈伯达的《民国四大家族》一文中,
曾详细描述了蒋介石作为民国四大家族之首,利用中国民众的抗战情绪敛财的行为。
而单单蒋家,就利用中央银行、资源委员会等产业掠夺、贪污了中华民国近百亿美元的财富,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试想一下,若是蒋家所贪污、掠夺的金钱用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将会避免多少中国将士的牺牲。

1938年5月19日,徐州会战失败后,抗日战争进入危难之际,
而蒋介石竟然下令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进行“以水代兵”的愚蠢决定!
此举直接造成了几十万河南人民的死伤,并且间接造成了上千万河南民众的饥荒,从而导致300万民众因无家可归而被饿死,千万亩良田被黄河水淹。大量的黄泛区也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蒋的做法并没有
对日军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结语
正如传记作家布赖恩·克罗泽所说,蒋介石
是一个在人格上有着很大缺陷的人物。
无论是李宗仁,还是张学良,这些曾经与蒋介石有过诸多交往的人,也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说明了蒋介石确实是一个在人格上有着缺陷的人物。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样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参考资料:
李宗仁口述 唐德刚成书 《李宗仁回忆录》
张学良口述 唐德刚成书 《张学良口述历史》
张家康 蒋介石与李宗仁的爱恨情仇.文史摘华2007第10期
郭冠英 《张学良口述历史》诞生详情.领导萃文.2009.7(上)
谢永雄 试论李仁与蒋介石.(广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周战生 李宗仁和蒋介石的“深厚兄弟情”.文史春秋.2003第3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0 20:07 , Processed in 0.00834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