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曲《江城子》,千古悼亡诗,能与苏轼抗衡的,或许只有元稹了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26 05:50: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曲《江城子》,千古悼亡诗,能与苏轼抗衡的,或许只有元稹了吧                                                         2022-02-24 09:52                    
           悼亡诗成就比较突出的是苏轼,他的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直接把悼亡诗推向顶峰,而与之抗衡的唯有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和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苏轼的悼亡诗是豪放与婉约的混血儿,元稹是情诗与悼亡的融合体,纳兰性德则是纯正的婉约。
苏轼与元稹一宋一唐,相近的两个朝代正是中国诗词的巅峰时期,大量的诗人涌现出来,两位诗人都是当时朝代赫赫有名的洛阳纸贵之人物,而苏轼的深情与元稹的热烈是有很大差异的,苏轼的痴情哀而不伤,元稹的深情哀与怨并重。

苏轼与元稹悼亡诗的风格比较
(一)苏轼悼亡诗的艺术风格
将悼亡诗运用词的形式表达始于苏轼,也顶峰于苏轼。苏轼是宋词大家,集豪放与婉约于一身,开辟了悼亡诗的新篇章。苏轼的悼亡诗以其特有的豪放情怀把婉约的哀写成了豪放的痛,不仅痛到了灵魂深处,也痛到了社会的每一个层次。
在苏轼的悼亡诗中,思念已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习惯,不用提起无需思念,“不思量,自难忘”,这种思念已经是一种日常的存在,是与呼吸同频,与灵魂共振的。
在苏轼的悼亡诗里,悲哀幻化成了深情,伤痛升华成了存在感的标识,一改哀婉凄迷之风,笔调精妙,意境高远,抒情自然,瑰丽而不浮华,不仅是悼亡诗的千古绝唱,也把悼亡诗推上了巅峰。

苏轼挣脱了婉约香软的羁绊,打破了词卑诗尊的思想,托志咏言,把诗与词的高度并齐,为后世的悼亡诗开辟了创新的道路。
“一曲《江城子》,千古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悼亡诗成为一个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令人高山仰止。
(二)元稹悼亡诗的艺术风格
唐代的元稹也是悼亡诗的大家,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悼亡诗的千古绝唱,也成为情书、情话里不可或缺的句子。

元稹一生都在为仕途而奋斗,却一生四次被贬,人生起起落落,而最难忘却是与自己一起度过艰难时光的第一任妻子韦从,一个大家闺秀能与之清贫度日,又用自己的隐忍与爱温暖元稹的人生,使元稹“取次花丛懒回顾”。
元稹的悼亡诗深情款款却语句清新,海誓山盟却落笔花丛,是悼亡诗中少有的言情而又不庸俗,悲伤而又不低沉,读来感人至深却把无尽的哀痛藏在了款款的深情里。
结合元稹的个人感情经历,很多学者专家认为元稹的悼亡诗中,蕴藏着诸多的“表面文章”和愧疚的情感,元稹的悼亡诗结合了自身的经历,一改艳诗的缠绵悱恻、风流绮糜,而成为深情款款的思念,与海誓山盟的专一,思念深沉,情感真挚,尽管有“表面文章”的影子,人们依然被其感动着、传颂着、传递着。

综合元稹的多首悼亡诗,探查其艺术风格主要有三点,首先都是从小处落笔,以细节取胜,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孕育悲痛与愧疚的情怀。
其次是梦境入诗,寄托对亡人的思念,把梦境作为载体尽情铺陈情感,制造哀伤的情绪,亦真亦幻催人泪下。
第三是运用进行对比的手法,触景生情却物是人非,往昔的快乐与眼前的悲凉对比构成哀伤的画面,把悲情氤氲在对比的场景里,让人不忍卒读,潸然泪下。

结语
悼亡诗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古悼亡诗写尽了阴阳两隔的无限哀伤与思念,而悼亡诗这里两位大师当属苏轼与元稹,他们的悼亡诗不仅开启了悼亡诗的新篇章。
同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一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成为了诸多后世文学的创作基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成为了千古不变的爱情誓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02:20 , Processed in 0.00701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