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军长征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23 04:28: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红军长征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2022-02-22 11:29                    
            长征不只是一次深刻影响了我国历史进程的军事行动,事实上也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是这样评价长征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有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沒有!每天天上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多年后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党史中是这样评价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对长征的国内评价,那么国外对长征的评价是什么呢?

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罗斯·特里尔是这样评价长征的:“长征曾是一场大退却,而且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命运还是前途未卜。然而长征具有深远的影响——红军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美国东西跨度的两倍。毛泽东之于中国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长征把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锻造成一种强有力的运动,并且众人对自己的事业深信不疑。共产主义中国就诞生于长征的汗水、鲜血和冰雪之中,它激发了战士们对新社会的渴望,也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毛泽东曾是他那个时代的摩西”。

长征是在艰难险恶的大环境下展开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的军事迁移。事实上红军长征之前整个中国革命的形势是处于低潮时期的:随着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实际上已使中央苏区陷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这时不仅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高层认为共产党气数已尽,事实上包括一部分中共党内的人员也在这一时期因为意志不坚定而出现开小差、叛变投敌等现象。长征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保存党和红军的实力、保留中国革命的火种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红军这次战略转移的艰辛程度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每天天上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这样的形势不可谓不严峻。而红军要完成的是一项怎样的任务呢?长征涉及红一、红二、红四以及红二十五军总共二十多万人的部队,这些部队在分布地域上从南到西再到北几乎涉及大半个中国。长征期间仅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这些干部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击溃了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长征期间红军一共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总计约二万五千里。像这种几十万有着共同理想和信仰的人在不到两年的短时间内冒着敌军天上的空袭和地上的围追堵截并克服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完成的军事转移在古今中外都是相当罕见的——即使单纯只看红军长征的二万五千里路程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红军长征期间除了面对国民党中央军的围剿之外几乎与沿途所有地方军阀部队都爆发过战斗。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后红军实际上已无力去突破敌人重兵防守的繁华平原地带,所以红军长征所选择的路线就是从各路军阀部队势力交界的缝隙地区穿过去。穿越这些地区尽管需要克服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这些地区也恰恰正是各路军阀部队防守相对薄弱的地区。这时蒋介石则开始玩起同时削弱红军和地方军阀的一石二鸟之计。

蒋介石命令中央军以追击红军为名将势力深入到之前不能控制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从而在战争中同时削弱红军和各地方军阀的实力。中央军薛岳等部队就只在后面“追赶”红军,却从不进行拦截。这样一来那些担心红军进入自己势力范围的地方军阀就得卖力气阻挡红军,而蒋介石就可以坐看红军和地方军阀拼得两败俱伤。当然军阀们也不是傻子:如果他们发现红军只是“过境”,那么基本上不会进行鱼死网破的决战。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也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进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出发前已与广东粤系军阀达成秘密协定:红军只借道过境不占地,粤军尽可能让道,双方不发生冲突。既然是秘密协定就不可能让太多人知道:当时这个秘密协定只通知到两军师一级指挥员,师以下几乎无人知晓。因此红军进入广东以后还是和粤军发生了零星战斗。特别是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红4团在粤汉铁路东北的九峰山与赶来的粤军3个团展开激战,掩护主力部队从这里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湖南。

红军在突破广东境内的三道封锁时付出了减员2万人的代价。蒋介石很快就察觉了红军和粤军的秘密协定。蒋介石随即亲自部署了从湖南的潇水以西、湘江以东直至广西的全州之间的第四道封锁线,集中起中央军、湘系军阀、桂系军阀等部数十万人分六路向红军压来。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发起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在此战中红军同时和蒋系中央军、白崇禧的桂系、何键的湘系作战。这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也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在持续五昼夜的激战期间中央红军以血肉之躯在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占据绝对优势兵力的敌军围困的情况下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自身也在这场战斗中伤亡惨重: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34师在被敌人重重包围的情况下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湘江战役损失之惨重以致于湘江当地的民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吃湘江的鱼。

湘江战役之所以损失如此惨重除了敌军实力的强大之外还与党内王明、博古等人执行的错误军事路线有关。这就涉及到红军长征面临的又一大困难——不只有敌人的围追堵截,内部还存在与错误的军事路线的斗争。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于12月19日放弃先前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图,转而改道向西进入贵州。12月31日抵达乌江岸边的中央红军与防守在这里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的黔军展开大战。1935年1月红军发起强渡乌江的战役。

在此战中红军创造了在乌江成功架设浮桥的奇迹。红军成功渡过了220米宽的水流湍急、恶浪滔天、两岸尽是陡峭岩石的乌江一举攻入贵州腹地。蒋介石似乎已觉察出他真正的敌手正在向上游挺进,于是他飞到贵阳亲自安排20万特别部队用于拦阻红军通过贵州到达四川。与此同时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黔系军阀起家的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随即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对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纠正了在此之前党内的错误军事路线。

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正是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准备北渡长江与挺进到四川北部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四川军阀刘湘为阻止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就部署川军部队在长江南岸严密设防,同时派出3个旅的川军进入贵州与黔军、中央军一道进攻中央红军。中央红军在遵义以北的土城与川军大战了一场,但未能实现歼灭川军的计划,所以只好暂时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转而渡过赤水河向西沿着川黔边境进入云南东北部的扎西。

红军进入云南惊动了滇系军阀龙云。龙云随即部署滇军主力在云贵川交界处的云南一侧布防,与此同时东面的中央军、黔军、川军数十万部队继续向西寻找红军主力决战。这时红军突然掉头向东从各路敌军的缝隙中穿插而过,在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后突然出现在遵义。红军在遵义周围先后打垮了黔军和中央军共2个师、8个团,重新占领了遵义。扑向扎西的各路国民党军队这时也掉头向东直逼遵义而来。红军在遵义停留了10天后再度出动: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的叙永、古蔺。

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于是命令各路大军继续向云贵川交界处急进。几十万敌军被红军牵着鼻子在三省交界处的深山老林中转了几十天,而红军则趁机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接着南渡乌江向贵州省会贵阳方向急速前进。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身边几乎没什么作战部队,面对兵临城下的红军只得调集距离贵阳最近的滇军赶来救驾。这就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四渡赤水战役。在滇军心急火燎赶到贵阳之前红军已绕过贵阳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冲进了云南。

由于这时滇军主力都到了贵州,所以就造成了云南境内兵力空虚的局面。龙云急忙令贵州的滇军部队回援,蒋介石也命令黔北的几十万军队继续追赶红军,然而这时疲惫至极、怨声载道的滇军和中央军如何能追得上红军?红军绕过空虚的昆明城直插川滇交界处的金沙江,然后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从容不迫地渡江进入四川,从而暂时争取到了战略主动权。我们在谈长征的艰难险阻之时也不要忘记长征的另一面——正如毛泽东主席在他的《长征》一诗中所写的那样“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能否认这的确反映了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的诗意情怀。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除了是中国历史一位杰出的革命军之外还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学家,对此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罗斯·特里尔在他的《毛泽东传》中将毛泽东主席称之为马背上的诗人。尽管红军长征的路上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有与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也有自然环境带来的艰难险阻,然而在这长途跋涉之中毛泽东主席却以一个大无畏革命家的气概始终对中国革命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

20年后毛泽东主席自己是这么回忆长征岁月的:“在马背上有的是时间,可以找到字和韵脚,可以思索”。诗词吧大自然和历史融合在一起使他更能感受到脚下土地的气息,也有助于他以开放乐观的心态思考中国革命的未来。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面临的不只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领略过中华大地的雄奇壮观。事实上不只是毛主席本人,有相当一部分老红军战士们是将渡过金沙江后的一段路程视为具有诗意的旅程:大西南的雄伟壮丽景色以及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风情令红军战士们充满了新鲜感。

可以说这段路程使战士们在经历长时间的战斗过程后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身心。然而革命毕竟不是请客吃饭,长征也不是自驾旅游:红军战士们的确曾以一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走过了一段充满诗意的旅程,但不要以为这就是长征的全部内容,事实上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是数不胜数的:自然环境有时恶劣、有时秀美,然而与敌人的战斗却是未曾停止过的。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后川系军阀刘湘一方面在成都到西康的大路上部署重兵阻隔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另一方面他还向蒋介石请求支援。

中央红军为避免再次陷入被就沿着川西的密林小道、取道彝族区向大渡河挺进。红军在通过彝区之前派出先遣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调查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在部队中普遍进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组成工作团负责部队的政治工作和沿途的群众工作。5月21日红军先遣队来到彝汉杂居的俄瓦垭口一带时被彝民堵住去路。担任红军先遣队任务的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家海子边会谈。刘伯承介绍了红军的宗旨、任务、纪律以及主张彝汉平等的民族政策。

小叶丹表示愿与刘伯承结为弟兄,随后举行了庄重的结盟仪式: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还商讨成立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结盟之后先遣队进入彝民聚居区,刘伯承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和一批武器赠给小叶丹,小叶丹亲自组织彝民护送红军过境。红军在通过彝区后以强行军的速度趁着各路国民党军合围之前行进到泸定桥边。泸定桥由13根铁链组成,两端分别固定在峭壁上,巨大的铁链上由一块块的木板铺成桥面,而桥下就是湍急的大渡河。

泸定桥高出水面约61米左右,这要换成我们今天上去别说打仗,即使是站在桥上向下望一眼都够令人心跳加速的。这里是通过大渡河的唯一通道,而桥对岸的国民党守军早已把位于红军一方的半数木板全部拆走,只留下几根光秃秃的令人望而生畏的铁链。红军战士们用自己的双脚在24小时内走完了接近129公里的路程,最终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国民党守军面前。由于木板已被拆走,所以战士们只能将手榴弹和枪捆在背上沿着铁链攀爬到敌军一侧才能展开战斗。

在攀爬到敌方一侧之前他们几乎是完全被动承受敌军的射击。红军方面先派出22名战士沿着铁链先敌军一侧攀爬,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有不少人中弹跌入湍急的河水中而牺牲,只有5名战士成功攀爬到敌军一侧展开战斗,然而就是这5名战士成功为后续部队打开了局面,随后越来越多的红军战士沿着这5名战士的路线攀爬到敌军一侧。最终红军战士的精神意志力战胜了国民党守军的武器优势,也许是被红军的英雄主义气概震慑住了,以致于大约100名国民党守军就地报名参加了红军。

除了敌人带来的考验之外红军长征路上还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长征沿途的自然环境可并不都是充满诗意的友好状态,也相当一部分自然环境是相当恶劣的:过雪山时很多来自南方地区的战士难以适应高海拔气候条件下的严寒和高原反应。如果我们今天去红军当年曾翻越过的夹金山仍有可能出现极为严重的高原反应——这是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就连当地藏族群众也将其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这也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在当时红军缺乏足够的医药和医疗设备的情况下严寒和高原反应是足以致命的,也正是在这些的环境下出现了像《丰碑》中所描写的那位军需部长的故事。高原上气压极低,食物通常都煮不熟,战士们只能吃些半生不熟的东西,有时甚至只能以野菜、树皮等物充饥。尽管这里属于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可当地一些不了解共产党政策的部落头人仍会给红军战士们制造不小的麻烦,最终红军本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一思想的指导得以正确处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并顺利通过了这一地区。

除了雪山之外毛尔儿盖的大草地也是很多红军战士的心头之痛: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稍有不慎就会被沼泽吞没。草甸本来就极难行走,要是碰上下雨不仅增加了行路的难度,更有不少战士丧生在暴雨大水之中。草地天气一日三变,巨大的温差使红军面临巨大的御寒难题。在经历一系列艰难困苦后中央红军最终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到一万人,但是留下来的都是精英。在长征途中锻炼出来的一批指战员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长征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见证了一种新的社会理想是如何逐渐成为现实的——正如罗斯·特里尔所言“共产主义中国就诞生于长征的汗水、鲜血和冰雪之中,它激发了战士们对新社会的渴望,也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毛泽东曾是他那个时代的摩西”。同时长征也纠正了党内一度存在过的盲目照搬苏俄经验的错误路线,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可能我在上文所介绍的红军长征路线给大家的印象是: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瑞金根据地经西南地区抵达陕北。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湖北、河南这些省份并不在这条路线上啊?事实上中央红军的长征只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甘肃、陕西12个省份,湖北、河南的确不在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上,然而红军长征还涉及到红二、红四以及红二十五军等多路部队。就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之际活跃在鄂豫皖一带的原红四方面军所属部队——红25军295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从河南罗山县出发西征。

这支部队先后冲破国民党中央军、东北军的阻拦进入陕南。在陕南地区又和陕军杨虎城部连续作战,最后成功同刘志丹的陕甘红军会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一度由于党内矛盾而分道扬镳:中央红军主力北出上陕甘,在腊子口打垮盘踞在川、甘交界处的地方军阀鲁大昌,冲破东北军拦阻后与陕北的红十五军团会师,部队重新编为红一方面军,接着又在直罗镇歼灭了东北军一个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不久活跃在湘鄂黔地区的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也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红二、六军团所走的路线和一年前中央红军的路线大致相同,遇到的对手基本上也都是曾和中央红军交过手的中央军、湘军、黔军、滇军、川军等部。经过7个月的转战之后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6月在川西的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的部队改称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苏区后为巩固苏区、扩大红军于1936年2月中旬至5月初发起东征战役: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与晋系军阀阎锡山展开斗争。之后红一方面军为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主动回师陕北,继而又发动了西征战役。

西征战役沉重打击了盘踞宁夏的马鸿宾、马鸿逵部马家军,为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红二、四方面军自1936年7月上旬从甘孜北上,于10月份先后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与蒋介石的中央军、广东军阀陈济堂的粤军、广西军阀白崇禧的桂军、湖南军阀何键的湘军、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黔军、四川军阀刘湘的川军、云南军阀龙云的滇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晋系军阀阎锡山的晋绥军、宁夏的马家军等多个对手交锋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2-3-9 08:46:2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10:56 , Processed in 0.00986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