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搬运工”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年营收超10亿,被指两头通吃 2022-05-13 18:53
来源:狐瞰
原标题:“文献搬运工”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年营收超10亿,被指两头通吃 刚刚央视新闻发布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知网是国内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1999年6月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最初作为中国知识的基础工程面世,英文简称“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沿用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CNKI成为海内外中文学术资源领先的数字图书馆。
不可否认,知网创立的初心是为了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知网也做到了这一点。然而,近年来,因收取高额费用、与作者的知识产权纠纷等,知网屡受诟病、频惹众怒。
商业模式
知网在创立之初便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网模式”,即“作者—期刊—知网—读者”模式:作者给期刊投稿并获得稿费,期刊将数据源打包发给知网而获得收入,最后知网分别以“包库”和“篇”的形式将作品卖给高校和个人。
从“知网模式”可以看出,知网销售有“包库”和“零售”两种方式,这也对应着知网最大的两个客户:包库用户和个人用户。
对包库用户,知网主要通过售卖数据库资源和提供衍生业务获利,此前中科院停用知网的原因,就是知网以包库形式出售学术资源的费用近千万,太贵了。
另外,知网推出的“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与抄袭检测系统”就是其衍生业务,也就是每年毕业季学生进行论文“查重”要用到的系统,同样由高校向知网购买提供给毕业生使用,西华师范大学2022年购买这一系统的价格是一年20万元。
对个人用户,知网的盈利模式则比较简单,即提供单篇论文下载。目前,知网硕博论文下载费用为:硕士学位论文为7.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为9.5元/本。
知网截图 知网的稿费标准?
发表在纸质期刊上的文章会直接打包发给知网,但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是直接交给知网收录,在发表后作者主动申请就会收到来自知网的稿费。目前,知网规定2008年以后发表的硕士论文稿酬每篇60元,博士论文每篇100元。
这样的稿酬标准和每篇的下载价格相比,就能窥见一笔利润可观的生意,结果也是如此,知网每年的毛利率都保持在50%以上。
一家独大
作为国家级火炬计划下的项目,知网在国内可以说是一家独大。
尤其是学术期刊,在2004年CNKI工程市场工作报告中,知网的产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国内主营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5%。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另外,博硕士学位论文是知网的另一核心数据资源。截至2022年2月,知网收录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分别有42.2万篇和200万篇论文,分别来源于423家、664家研究生培养单位。
从商业模式上看,知网建立了完美的闭环:高校、图书馆或企事业单位向知网购买相关数据库后,其研究人员可以免费使用,研究人员在文献基础上产生新的论文数据,最终又经由高校和期刊出版社流入知网。
极低的论文录用报酬,日益增长的下载和购买费用,稳定的文章来源,加之庞大的资源库为自己背书。想不盈利都难。
同时,知网也反过来影响着学术界的规则制定。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以学术注释规范举例,知网曾向各个学术期刊推行便于知网统计分类的注释规范(简称“光盘版规范”),但这套规范基本是依据自然科学学科的范式制定,并不符合社会学科尤其是不符合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范式。
如,历史学科的论文注释往往比较多,一般采用页下注。光盘版规范使历史学的论文注释变得相当困难、混乱,特别不利于阅读。但后来这套规范在学术界强制推行,很多期刊担心自己不被知网收录而被迫实行这套制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学术期刊注释体例的混乱。
一位从事期刊出版多年的编辑透露,现在职称评定也要求,参评论文要在知网等主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发表。
凭借数据库服务,知网为自己的商业模式找到了完美闭环,同时也将学术知识生产环节上的各个角色成功编入了一张彼此相连的大网。
两头通吃
近年来,“知网模式”屡次陷入舆论风波,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知网作为买家和卖家的两端:与作者的知识产权纠纷,以及对订户的高收费。
曾有一名不愿具名的知网人士向媒体透露,“知网2/3的收入来自于数据库,剩余1/3中很大一部分是靠‘查重费’。”这也侧面印证了知网备受争议两大问题。
今年4月,中科院因不堪每年近千万元包库订购费而宣布停用知网,将知网对订户高收费一事再次推向舆论高潮。
中科院的无奈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有高校因知网价格过高而宣布停用。
比如,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曾因涨价过高停用知网;2013年,云南高校图工委旗下所属近10所省属重点高校因价格未能谈拢停用知网;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相继发文表示,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学校续订受阻。然而,这并没有产生多大反响,经由协商再重新启用屡见不鲜。
来源:上观新闻 根据政府采购网的检索数据,2021年可查询到的各高校采购知网的价格排名如下,采购价格从42万-198万不等,其中排名最高的为北京师范大学(198万),其次是清华大学,采购费高达188万元,华中科技大学(179万)、中国人民大学(165万)、中山大学(150万)的采购费用也都在150万元及以上。采购费用较低的学校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地区的四所高校采购费用均未超过百万元,最高的复旦大学采购费也仅有83万元。以上收集21所高校知网收购费用,总计约2536万元。
另外,高校每年与知网签订一次购买协议,而前一年的下载总量会成为知网与该高校谈价的基础。也就是说,当学生和老师更加热爱学术研究、更加需要学术资源时,知网的使用费用也在上涨。
资料图:赵德馨教授 挑战知网模式的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只是迄今为止最轰动的一个。
根据报道,知网不仅无偿地搬运、擅自收录老教授的160多多片论文,还用这些文章来收费赚钱,甚至就连老教授自己查询自己的学术成果,也要缴费才行。
2021年12月11日,赵教授对其打起维权官司,且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
在知网当前的版权模式中,它并不与论文作者直接产生联系,而是循着“知网-期刊出版单位-论文作者”这种涉及多方的间接授权链条。
一方面,知网与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签订诸如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合作协议书、期刊许可使用协议之类的合作协议,约定出版单位授权学术期刊公司使用其刊物的著作权。
另一方面,出版单位通过“投稿须知”等形式告知作者,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作品的著作权授予该单位使用,或者同意作品被知网等数据库收录和传播。
据《南京大学学报》原执行主编朱剑介绍,入编期刊在被知网收录前,两方会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就包含了由期刊负责获取作者对知网的授权,几乎所有期刊都签订了这样的协议。从赵德馨教授这160多篇文章的维权来看,期刊并没有履行这一协议,因为每份判决书都陈述了大致相同的不予认可理由,即知网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原发期刊从赵德馨处取得了授权。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文聪表示,这里的“授权”指的是著作权的许可使用,而不是著作权的转让。著作权的许可使用一般包括普通许可和独占许可两种典型类型。
近年的多个案例显示,论文作者起诉知网的案由大多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期刊的间接“授权”具有法律效力吗?从赵德馨诉知网的系列案件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公开的判决书显示,法院判决认为,相关期刊线上采编系统中的版权协议没有赵德馨的签字确认,赵德馨亦不认可该证据,不能证明赵德馨将涉案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相关期刊出版单位,其与知网签订《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合作协议书》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行为。
两头通吃的知网,虽被调侃只是“文献的搬运工”,但其财务表现却十分耀眼。
知网财报 图:上观新闻 从同方股份公布的财报看,知网的年业务收入超过10亿,毛利率一直稳定在50%以上,最高的时候可达72.1%(2011年)。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1.68亿元,毛利率为53.5%。
除了会赚钱,知网还多次获得财政补贴。
财报显示,同方知网曾收到科研课题补助或财政补贴。如2020年12月19日至31日期间,其获得科研课题补助补贴为4223.76万元。
律师:知网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3月21日,知网的查重服务又被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郭兵起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已在杭州中院立案。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又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目前这两起案件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
据知网官方信息,知网目前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累计整合国内外期刊文献2亿多篇。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在近期的网传截图中提到,“多年来,CNKI数据库凭借其在中文期刊数据库市场上极具影响力的市场地位,对续订价格始终维持着较高涨幅。”
北京宸章律师事务所主任、北京市民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晨表示,知网的价格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对于同一个产品,有能力的联合谈判,没有能力的只能接受知网单方确定的价格。实际上从这个行为本身来看,已经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属于对不同用户的差别对待。
由于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知网面前难有议价能力,关于“知网垄断”的讨论不断被提起。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也曾就此议题发声。
但对反垄断法意义上“垄断”行为的认定是复杂的。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晋此前介绍,只有反垄断执法机构或司法机关才能判定知网是否构成垄断行为。执法或司法机关在判定时要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界定相关市场;第二步是判定其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第三步是判定其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在界定相关市场这方面,以滴滴公司为例,若划定在网约车市场它可能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而在出租车市场则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律师指出,判断知网是否真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会涉及较多的经济分析。
综合华商网、南方周末、新京报、长江日报、上观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