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为何独爱“雨“谈“雨”在诗词中的意象表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2 05:25: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为何独爱“雨“谈“雨”在诗词中的意象表达                                                         2022-03-23 19:01                    
                                       

苏轼
诗歌中有不少作品以“雨”入诗,一般以写雨为主题的诗歌中,雨意象的运用
丰富了诗人主体精神
的表现内涵,
增加了诗歌表情达意的深度,扩充了诗歌表现的张力,
不仅寄托着苏轼悯农、爱民的思想。还充分体现了苏轼
“随物赋形”
的创作主张。除此之外
苏轼乐天知命、闲适恬淡
的性格特点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苏轼波折的人生与雨意向诗歌
1、历经波折的人生经历
苏轼的一生历经波折,从青年时期任官凤翔时的意气风发,到被贬黄州后的郁郁寡欢,再到远迁檐州后的萧然自适。丰富的人生经历带给了诗人对世界的不同体认,同时也使他反观自我,
在对外界变化无力把控时,依然能够从对自我的认识中寻求慰藉、寄托希望。
苏轼对自我的观照、对自身处境的认识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主体精神。这在他的诗歌中屡见不鲜。
而苏轼对雨意象的钟爱,与他崇尚老庄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是息息相关的。苏轼曾对他弟弟子由说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段话用来描写苏轼的性格再好不过,因此,虽然人生经历十分波折,但是苏轼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2、宋代诗歌雨意向的运用
早期诗篇中雨只是单纯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被描写。这个时期的雨还谈不到什么特别的美感,而是常给人一种潮湿、阴冷的感觉。北宋中后期的诗坛,
在梅尧臣、欧阳修等一众诗人的引导下,
诗歌已大旨向着理胜乎情的方向演进,特别是在对情的抒发上,诗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节制和收敛,并就中追求一种平静和淡泊之境。

作为宋诗格调最大的开创者之一,
苏轼在诗歌抒情艺术上同样有着承前启后之功。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了诗人的艺术加工,融入个体的情感与志意写进文学作品之后,便成为了一种自然类意象。雨意向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得到比较广泛运用的理论,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
3、苏轼诗句中“随物赋形”的特点
“雨”由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到逐渐被诗人青睐,进入文学作品中成为经典的文学意象,经历了漫长而又充满变化的过程。在许多写雨的诗篇中,
雨意象只是作为背景,起烘托作用,
但在苏轼的生化妙笔下,却显示出千姿百态,意味幽深。在他手中,雨是活生生的,跳跃的,生动的,
都细微体现着苏轼“随物赋形”的创作特点。
雨是常见的,而在苏轼的眼中,雨随着他人生际遇的起落和人事的变更具有了不同的格调。无论是
“江上有微径,深棒烟雨埋”
的烟雨,还是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的积于,这种种雨,屏除一事一地的具体历史时空的考虑,从整合的角度来说,充分体现了苏轼乐天知命、闲适恬淡的性格特点。
二、为何苏轼喜爱在诗歌中带入雨意向
1、面临旱灾时的一种祈祷方式
苏轼以雨为主题的诗歌大部分是与祷雨有关的,当面临旱灾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士子文人,
苏轼从儒家忠君爱民的思想出发,理所当然要对受灾地区表示关心和爱护。
受当时科学水平和个人能力的限制,他能做到的最直接的援助方法是,运用传统的方法去祷告上天,求降甘
霖。

为此,产生了一批诗文,其中著名的有
《喜雨亭记》
,诗中基本都是用写实的手法完成的。虽然苏轼对雨的形象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从作者对祷雨过程中种种细节的陈诉,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
对雨的渴求和对民生疾苦的忧惧具体而明朗
,这里的雨,寄托着作者一种善良的愿望,而打动人的,在于诗中的真情。
2、借雨对官政进行讽刺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中,苏轼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
抨击了盐官不惜民力、滥用财产
的行径:“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亮亮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法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如实控诉官吏为了私利动用农村劳动力,伤害农业的行为。
“天雨助官政”
,雨意象在这里充满了讽刺意味,
雨的出现让劳苦不堪的人们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著名的《吴中田妇叹》中写到的雨同样也是苦雨,雨造成了天灾,
百姓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威胁。
以田妇的口吻说出了天灾的无情和官吏的冷酷,对变法中出现的黑暗面做出了如实的反映。可以说,苏轼对变法,是从百姓的角度考虑,对事不对人,哪里有黑暗面,只要看到了,就要写出来。这里的雨,
是绝望的雨,夹杂着百姓绝望的心声。
3、借“雨”反应生活哲学
雨意向经常被用于景物的烘托,而苏轼诗歌中雨意象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雨意象反映着苏轼的生活哲学:
百挠不折、乐天知命、闲适恬淡
。无论是兴奋、平静还是悲哀,苏轼都能以一种审美的态度,一种释放的心情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哪怕只是平常不过的雨。

忧愁苦闷的雨意象出现在苏轼人生的逆境。
此时的雨是萧瑟的,如兄弟别离时的雨。苏轼与苏辙的感情很深,每当分离时,特别是挟祸分离时,场景显得特别凄凉。
但苏轼并没有直接地表现心中的苦闷,而是
借助雨意象来抒发。
就算是仕途坎坷,老病交加,逆境接踵而至,苏轼却没有一味消沉,只是笑对一切,把人生的挫折看作自然的风雨,坚信困难总会过去,就像风雨总会散逸一样。这里的雨意象,不是真实的雨,
是一种人生信念的象征。
他的笔下,雨意象是有性格的,
有单纯轻快的雨,有忧愁苦闷的雨,有缓慢沉稳的雨,也有清纯温柔的雨。
最特别的是,与禅有关的雨,充满了佛性的智慧,可以涤荡受损的心灵,抚平忧伤,引导人走向平静和安详。总之,在雨并不是主题的诗歌中,
苏轼把雨人格化了。
三、苏轼诗歌的情感与精妙之处
1、诗歌中对孤独的书写
苏轼诗歌中“孤独”的表现应该是大家都能感觉得到的
,可以发现,作为一位屡遭贬滴但入世之心不改的宋代士大夫,苏轼本人在对独游者这一身份的接纳和疏离中体现出一种矛盾性,而这种矛盾性在传统文人那里都可谓一种普遍的存在,只不过苏轼通过“孤独”而将其更加立体地表现了出来。
至于他对孤独之物的书写,
在对孤独的参与和美化之余,多予人一种孤赏者的姿态,
而这种姿态又表现为诗人对自我孤独的一种内在的审视,并隐隐带有宋代文人的雅趣和在物面前的有为。

2、比较思维的运用
宋代,
诗歌中运用比较的方式表现题旨的做法变得十分普遍
,所比较的内容不再简单地局限为判定孰是孰非,比较方式也不囿于单向的对比。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
宋代诗人更倾向于在比较中突显自我,体现出对生命主体的重视
,并在比较中积极寻找人生的出路。这使得诗歌中的比较具有了现实性的意义,而苏轼就是宋代诗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苏轼将比较的思维纳入诗歌当中,并通过双向比较、转换比较和隐性比较等多样化的比较形式完成了对自我主体精神的强化,
丰富了诗人主体精神的表现内涵,
体现出诗人对自我认知的进一步深化和对章法结构的自觉追求。无论采取何种比较方式,苏轼的最终目的是在比较中认识自我,为自己寻求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出路,
以“自得”的人生态度,追求自由的人格境界。
3、丰富的空间表现与哲理意蕴
宋代诗人不同于唐人崇尚灵性,偏重于感悟式的诗歌表现
,宋人更善于借助空间去参悟和领略人生的哲理。其诗歌创作体现了从自然空间向精神空间的转换和延伸,从而为宋诗长于说理的特点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手段。苏轼作为宋代诗坛上杰出的大家,其哲理诗堪称宋代以议论为诗的典型代表。

翻检苏轼的哲理诗,其中
不少作品都是借助空间表现来抒发哲理意蕴,
而在其有关诗歌理论的表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苏轼主观上也确系有目的地在实践这一追求。在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作用、反作用之间,
苏轼具有深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从而能够达观豁然,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一切
,在困顿堰赛的境遇中超然自适。
四、小结
苏轼诗歌内容丰富广博,包罗万象。在信仰与经济的合力下,
由于雨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又极具欣赏价值、时常可见的事物
,在苏轼生活中不可或缺,故苏轼对雨意象情有独钟。
在苏轼诗歌中,对于雨意象的描述,并不是有意为之,
只是对日常生活和自身情感的记录而已。
阅读这些诗时,苏轼于雨中漫步、沉吟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而苏轼的
喜、怒、哀、乐
,也如同他笔下的各种各样的雨意象,多姿多彩地展现出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23:48 , Processed in 0.00897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