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二方面军2万人被30万国军合围,生死关头贺龙做出一个大胆决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20:45: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红二方面军2万人被30万国军合围,生死关头贺龙做出一个大胆决定                                                         2022-05-07 16:40                                       
             1936年7月5日,刚刚在四川西部的甘孜完成会师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二、六军团和由红一方面军第9军团改编的红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至此,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实至名归。

红二方面军领导人 说到红军长征,红二方面军是最后一支出发的主力红军。1935年11月,当红一方面军已经胜利到达陕北结束长征之际,红二方面军才踏上长征之路。原因无他,红一、四方面军全部集中到了西部,位于华中的红二、六军团便陷入了孤立境地。蒋介石当然不会容忍这两万多红军继续在武汉至长沙间的广阔地域纵横驰骋。对此,蒋介石于1935年10月10日在宜昌设立行辕,由陈诚任行辕主任,调集141个团约30万大军对红二、六军团创建的湘鄂川黔苏区实施大规模进攻。
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蒋介石这次依然沿用1933年对付中央苏区的办法,采取堡垒战,稳扎稳打。

对于红军来说,如果放到之前,肯定是依托苏区诱敌深入,同时依靠红一、四方面军的战略配合,对敌人进行各个击破,保卫苏区。 可是到了1935年下半年,这样的有利态势就不存在了。中央红军远在陕北,又有东北军、十七路军、马家军、晋绥军数十万人虎视眈眈,远水难解近渴。红四方面军刚刚经历了南下失利,部队减员很大又被中央军、川军压迫在西康一隅之地,很难有大的行动。红二、六军团想要通过战略配合打破30万国民党军的围攻,显然是不可能的。
由于国民党军步步紧逼,湘鄂川黔苏区日益缩小,红军的给养也十分困难,依托苏区作战也失去了机动条件。
大敌当前,红二、六军团2.1万余人何去何从?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领导人陷入了沉思。
贺龙是最高军事领导人,湘鄂川黔苏区和红二军团的创建倾注了他的智慧和心血。早在军阀混战时期他就在这里拉杆子举事。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又回到这里,重新拉起一支队伍,坚持战斗。凭借着对地形和民情的熟悉,先后打败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攻。1935年上半年,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期间,贺龙就指挥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地区频频出击,最大限度的吸引和牵制湘黔地区的国民党军,有力的策应着中央红军的行动。就指挥能力而言,贺龙指挥的部队数量虽然不多,其高超的军事素养绝不亚于彭德怀、林彪、徐向前等人。

现在面对30万气势汹汹的国民党军,手上只有2万人枪、处境极为孤立的贺龙,又会有什么样的锦囊妙计呢? 叼着大烟斗,贺龙面对地图,陷入了沉思。
依托苏区战斗显然不可能了,只有跳到外线,寻机歼敌。可是30万敌军铁桶般围来,红军从哪里突围出去呢?
看着地图上标出的大小数十个蓝箭头,贺龙发现苏区的北、西、南三面的敌军兵力最多,达到86个团,基本上是湘军、黔军、鄂军这些杂牌部队,也是他多年来的手下败将。只有东面是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共42个团。从态势上来看,杂牌军取守势,执行封锁、堵截任务。而装备精良的中央军则取攻势。
很明显,西面的敌人要弱于东面。按照“避实击虚”、“先打弱敌”的原则,红军必然会选择向西。但是西面相对贫瘠,红军即便是突围出去,很难获得物资补充,得不偿失。而东面特别是东南面的湘中地区却是物产富饶、人口稠密之地,非常便于红军物资和兵员的补充。用贺龙的话说就是:“湘中富裕的很哩,打下个县城就能得到物资补充。”
于是,贺龙下定决心:红军先向东然后突然改道向南,直取湘中!
贺龙此举是迎敌而上,打对手一个出其不意。可是要实现迎敌而上又不被敌人吃掉,红军就必须迅速突破敌人重兵设防的澧水、沅江两条防线,稍微慢一步,敌人就会察觉然后席卷而来。届时红军将面临背水一战的危险境地。
贺龙此举的确是极为一个大胆的决定,然而舍此别无他法。
1935年10月19日,红二、六军团2.1万人马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踏上了万里长征的道路。
为全军开路,突破澧水、沅江的任务落在了红六军团第17师49团身上,由17师参谋长刘转连指挥。

刘转连 刘转连是红二方面军中的一员骁将。1934年10月7日,红六军团西征到达贵州甘溪时,军团部被桂军偷袭。时任营长的刘转连指挥部队正面强攻,硬是从火力密集又占据有利地形的桂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掩护军团首长成功转移。
11月23日,站在澧水边上,刘转连举着望远镜遥望对岸,只见对岸高地上敌军修筑的明碉暗堡密密麻麻。再看看脚下澧水,虽说比不上波涛汹涌的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却也称得上是一处激流险滩。红军一没有渡船二没时间架桥,如何从火力密集的敌军封锁线中冲过去?
英雄刘转连陷入了沉思。他和49团团长王烈商量了一下,决定组成一个30人的突击队,趁着夜色偷渡。
突击队很快组建好了,每人一支冲锋枪、一把马刀、8颗手榴弹,开始偷渡行动。王烈团长亲自带着一个营紧紧跟随。
然而对面的国民党军却没有丝毫的大意,红军突击队刚刚接近澧水岸边,对岸就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不得已之下,王烈下令改偷渡为强渡!

由于水深流急,突击队乘坐的木筏很快被冲散架,战士们不顾一切跳入阴冷的水中,抱着一根竹竿向对岸游去。在他们面前,敌人射出的子弹、炮弹把河面打得水花四溅,一个又一个水柱在他们面前冲天而起。如果不了解当时的险恶情况,谁都会认为红军的强渡行动完全是自杀式冲锋。 站在岸边的刘转连目不转睛地看着被火光映红的水面,此时此刻他心急如焚。勇士们冒着敌军密集的火力前仆后继,而掩护火力却微弱的可怜。眼睁睁看着一些战士中弹沉入河底亦或是被激流卷走消失在黑暗中。
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涉水而过的红军战士终于冲上了对岸,与敌人短兵相接。然而危险依然存在,因为突击部队已经失去了指挥,王烈团长在渡河时被子弹打中,忍着剧痛游上对岸后再度中弹,扑倒在岸边的淤泥中,壮烈牺牲。
就在刘转连心急如焚的时候,侦察员前来报告说距此几里之外有一处可以徒涉的浅滩。刘转连二话不说,带着部队就向浅滩冲去。此时对岸的敌人已经被突击队缠住,根本无法顾及浅滩方向。刘转连带着大部队手挽手迅速冲过了澧水,随即扑向敌人。当他们赶到突击队过河的渡口时,战斗已经被突击队控制。

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大战的49团战士不顾疲惫,又搭起了一座横跨澧水两岸的浮桥。刚刚躺下准备休息,红六军团政委王震赶来,将他们一一唤起。“再走200里路,必须抢在敌人前面,把沅江的大宴溪渡口拿下来!”王震严峻的目光盯着浑身血污的刘转连。 澧水边的喊杀声完全暴露了红军的行动意图和主力所在位置,沅江对岸敌军正在加固工事。因此,红军必须在敌人完成调动之前一举突破沅江。
刘转连又带着全团出发了,200里路,红军只用了不到一昼夜的时间就跑完了,于次日晚8点到达并控制了大宴溪渡口。
防守沅江的是湘军部队,他们对红军的神速行动浑然不觉。刘转连率49团一枪没放就俘获了湘军1个营300多人以及3条大船。被俘的湘军营长对王震说:“昨晚还接到大庸的电话,说你们在澧水,怎么一夜就到这里了?”红军然后换上湘军的衣服,轻而易举就控制了对岸。
之后,红二、六军团主力迅速跨过沅江,陆续占领辰溪、浦市、溆浦、新化、涟源、锡矿山等地,将30万国民党军遥遥甩在身后。
此刻正值深秋季节,湘中地区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谷草,挂满蜜橘的橘树一眼望不到头。长期受物资匮乏的红军终于可以休养一下沾满硝烟的身躯,反动政府库房里的粮食、盐巴、银元除了分给穷苦老百姓一部分外,剩下的都充实到了红军的后勤部门。
风光秀丽、物资充沛的湘中地区无疑是红军建立根据地的好地方,然而贺龙和所有红二、六军团领导人都十分清楚“梁园虽好, 不是久恋之家”的道理,近在咫尺的几十万敌人绝不会眼睁睁看着红军在这里坐地落户。果不其然,蒋介石将“围剿军”迅速改编为“追剿军”,由湖南军阀何键统一指挥,向湘中地区席卷而来。红二、六军团果断地从湘中地区转移,沿着一年前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向贵州地区疾驰而去,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图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6 01:57 , Processed in 0.00746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