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云与大邑:忠魂犹自壮山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6 17:10: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赵云与大邑:忠魂犹自壮山河               2022-05-06 07:04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蜀汉名将。赵云形象英俊,裴松之注《三国志》称其“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且武艺高强、尊崇道义、赤胆忠魂。其单骑救主、汉水破曹的故事广为流传。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赵云病逝于成都。因赵云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刘禅敕葬锦屏山麓(在今大邑城东,又称银屏山)。
赵云一生高贵的品德操行,凝成“忠、义、智、仁、勇”的子龙精神,为后人所景仰。在他埋骨之地的大邑,广大民众心中形成深厚的子龙情缘,并逐渐被推崇为子龙文化。
比武壮举 至今犹留箭道街
西岭雪山下的大邑县,四季景色优美,雪山之水一路流淌,串联起一个个珍珠般的古镇。县城所在的晋原镇,背靠锦屏山,斜江河如玉带环绕。城里有子龙街、箭道街,这是两条熙来攘往的商业街,甚为热闹。城东的静惠山公园有望羌台、平云亭,可登临游赏。此外,当地许多古老地名,如望军楼、寨子山、堵兵沟、白马沟、石马沟、子龙祠、子龙庙等,都与一个人有关——赵云。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追随刘备将近30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因战功卓著,被称为常胜将军。
史载,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后,赵云曾在大邑锦屏山扎营驻守多年。为什么要驻防大邑一线呢?蜀汉时,青衣江上游有汉嘉郡,郡治汉嘉县(今芦山县),人口以青羌为主。当时的大邑为蜀郡江原县,与汉嘉郡临界,时有战事发生。《先主传》记载“汉嘉叛乱”时说:“章武二年(222年)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章武三年(223年)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章武为刘备年号,这段史料证明,青羌势力已发展到与大邑交界的邛崃。
为防御侵扰,赵云在锦屏山上筑一台一亭,即望羌台、平云亭。如今,沿着大邑静惠山公园里的山间小路蜿蜒而上,山顶上裹着缕缕白云,仿建的深红色望羌台掩映于树林中,登高可俯瞰县城全貌。望羌台下有长长的垛墙,分布着齿轮状的垛口,被茂密的蕨类植物所遮掩。山顶有翘角飞檐的平云亭,虽是仿古木构建筑,但因年深日久,油漆斑驳,也被幽深树林晕染出古朴的味道。
赵云还曾修筑土城。据明朝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曹学佺所撰《蜀中名胜记·上川南道》(卷十三)记载,“静惠山(锦屏山麓的第一座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历史沧桑变迁,土城早已不复存在。今日繁华的大邑县城,也许就是土城的今生后世吧。
赵云白马银枪、智勇双全,其英武形象深入人心。在大邑流传着许多故事,其中一个堪称大邑版本的“七擒孟获”,展现了他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
据说,青羌力量渐强,有一年,首领梵布召集一万多人马先取邛州,直逼成都。赵云早已摆好阵式,两军大战起来,梵布很快败退,但不肯投降,他对赵云说,这不算,我要与你比箭,若你赢了,我才服输。赵云应允,遂放了梵布,双方约定择日论箭。
那天,阳光明亮,静惠山顶竖立多个箭靶,双方将士分列靶场两边,助威加油。一身白袍的赵云出现,他与梵布先后比试了骑射、背射、走射、跑射、斜射、跪射、正射、仰身射等,胜负未分。将士们忙着运箭,静惠山前的荒草坡被踏出一条路来。最后,双方互换靶位。赵云一箭飞出,穿透焚布箭靶。梵布大惊,跪下叩头归降,保证不再滋扰。
后来,人们将两军运箭踩出的小路命名“箭道街”,并在旁边新修一条宽敞的碎石马路,取名为“子龙街”。
九寨联营 文韬武略顺平侯
立冬后,秋风渐紧,大片梧桐树叶金黄铺地。锦屏山上漫山遍野的马尾松,挺立如卫兵。呼啸风声中,似有千军万马的呐喊声。站在连绵逶迤的锦屏山上,看一座连一座的山头,仿若折叠的锦绣屏风。“锦屏山”名副其实,难怪赵云会在此演绎“九寨连营”。落叶中的秋风,让人仿如回到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蜀汉时代。
赵云对蜀汉的建立和稳定功绩昭彰。他驻防大邑,有效御敌,留下的诸多遗迹中,最传奇的当数“九寨联营”。
据传,赵云当年依锦屏山地势设九寨(或说九为虚数),筑牢御敌防线。至今仍有寨子口(在静惠山东侧的胜利山、缙云山之间的山壑,当地人皆称寨子口),山壑不太深,不足一华里就可翻过山垭,山后左右不远是寨子山和藏兵沟,现今仍有小路相连。
赵云白马银枪素袍,忠勇无匹,被民间尊为“虎将”“武神”。然而,在成都武侯祠里,赵云的形象却是身着文臣服饰、胡须皆白的老者。很多游客表示不解:赵云不是五虎上将吗?据讲解员介绍,武侯祠为唐代建筑,唐人认为赵云能文能武,智慧超群,具有儒雅风范,因此塑像为文官形象。
事实上,赵云确实具备文韬武略。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请降,刘备领益州牧,欲将成都有名的田产分赐给诸官。《三国志·赵云传》中说,赵云不同意,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仅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以此可看出赵云之智慧,亦可见赵云为民之情怀。据说赵云戍守大邑,爱民如子,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深受群众爱戴。
建兴七年(229年),赵云去世,享年70多岁,是三国英雄中为数不多的寿终正寝的将领。时有“赐葬大臣于生地或主要活动地”的葬制,故后主刘禅“敕葬赵子龙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241年,蜀汉以“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追谥赵云为顺平侯,可见蜀汉政权给予赵云的高度肯定。
锦屏山麓 子龙文化放光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少盖世枭雄,都深陷于历史泥淖。但是,名将赵云并未因时间久远而黯淡光彩。
南宋诗人陆游任蜀州通判时,曾与友人携酒悠游大邑。他在登临锦屏山后,写下纪行诗《平云亭》:“满榼芳醪何处倾,金鳌背上得同行。天垂绿野三边尽,云与朱阑一样平。烟树微茫疑误墨,风松萧瑟有新声。黄花未吐无多恨,也胜湘累拾落英。”
这首诗,让我们窥见南宋时锦屏山的绝美风光。时间应该是初秋,漫山黄菊初绽,风吹松动发出清响,团团白云在青山之巅缠绵,山下是一望无垠的绿野。放翁把酒临风,倚“朱阑”远眺,意气风发,满怀对蜀地风物的喜爱,但寄寓并不多。不知彼时放翁是否想到蜀汉?想到纵马驰骋、忠心可鉴的赵云?
有专家认为,作为具有浓厚儒家文化色彩的人物,赵云具备“忠、义、智、仁、勇”,有理想、有信念、有道义、有情怀。他的英雄情怀,尤其是他身上大写的“忠”,其同情弱者、公平正义、遵守契约、注重信誉等道德理念,仍具有广泛的社会现实意义。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过往。昔日的三国鼎立已是历史,曾经的是非成败也不过转头成空。伫立于锦屏山上,笔者使劲向历史深处张望。那时间深处的烟尘里,分明晃动着一朵白色的夺目火焰。白马长嘶,银枪闪耀,一代英武良将,魂兮归来。
杨庆珍(摘自《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2 19:18 , Processed in 0.00725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