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赫赫有名的军事重镇,到被洪水彻底冲毁,北宋大名府的兴衰史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03:21: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赫赫有名的军事重镇,到被洪水彻底冲毁,北宋大名府的兴衰史                                                         2022-05-03 14:23                                       

     大名府的兴起与衰落均与北宋息息相关,因契丹的崛起和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大名府的战略地位得以全面提升,然而随着北宋的灭亡,大名府的战略地位便开始迅速下降,自然也就不再被重视。此外,如今的大名县只是明朝大名府旧址,而并非北宋的北京大名府城旧址,北宋的大名府城在明朝建文年间的一场大洪水中已经被冲毁了。

北宋为抵御契丹,大名府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契丹不同于之前的那些部落联盟式的游牧政权,除了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契丹与中原王朝一样,同样是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再加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北宋东北方向几乎无险可守,如此一来,地处黄河和太行山之间的大名府便显得极为重要(如下图)。

北宋初期,宋朝还曾意图收回燕云十六州,然而随着雍熙北伐的失败,北宋最终失去了夺回幽云十六州的机会。此后,宋太宗和群臣开始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对辽策略,终于使得北宋对辽国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在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意图南侵。消息传到京师之后,对于该如何应对,文武官员却出现了争议,很多人主张将京师迁至洛阳,另有部分人主张积极与辽国讲和,主战派反而只有少数。

丞相吕夷简因为曾有在大名府为官的经历,对于黄河以北的情况极为熟悉,于是他说道,“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也就是说,如果迁都洛阳,契丹将毫无顾忌的渡过黄河,那时即使有再高的城墙,也难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契丹人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匆忙迁都洛阳便是示敌以弱,乃是自取灭亡。应该在大名建立陪都,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于是,大名府便成为了北宋继西京河南府、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之后的第四个京城,史称北京大名府。作为京师的北大门,只要守住大名府,就等于堵塞了敌人难度黄河的通道。故而北宋在大名府的建设上可谓倾尽全力,外城周长达48里,宫城周长也有三里,可谓相当雄伟壮丽。
庆历八年(1048年),北宋又于大名府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此时的大名府,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北宋灭亡之后,大名府战略地位下降
随着北宋的灭亡,在金国统治时期,大名府的战略地位便已然开始下降,不过随着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有意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原因,大名府的战略地位还不至于降低到冰点,因而依然存在单独的大名路大名府。

不过,随着元朝的兴起,在先后灭掉金国和南宋之后,大名府的战略地位开始迅速下降。按照元朝的行政区划,大名府隶属于中书省,乃是元朝的绝对腹地。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出现的大名府,随着战略地位的下降,自然也就不再被重视。
明朝建立之后,北元残余势力北返,随着燕云十六州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手中,明朝的战略防线重新北移至了太行山以北的阴山和大兴安岭一线,因东北部有燕山作为阻拦,大名府同样不再具有之前的重要战略地位(如下图)。建文三年(1401年),随着一场大洪水淹没大名府城,曾经雄伟壮观的大名府城就此成为了历史。

至于如今的大名县城,其在历史上其实也曾是一座府城,不过却不是宋朝的北京大名府城,而是明朝的大名府,北宋的大名府城遗址其实在今天的大名县大街乡。而大街乡的大明街,历史上曾经叫旧城大街,乃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而东门口、铁窗口、南门口、北门口四村,则是这座古城的四道城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16:48 , Processed in 0.00872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