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于重拍《红楼梦》,2006年,陈晓旭给出三点“神预言”,全中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14 02:52: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对于重拍《红楼梦》,2006年,陈晓旭给出三点“神预言”,全中了                                                         2022-05-06 10:24                                       
                                        一部87版《红楼梦》,自播出至今35年了,成为中国电视史上不可逾越的篇章和无法超越的经典,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成为经典的艺术形象。
筹备五年,拍摄三年,启用新人,采用全国海选的方式,遴选演员,斥巨资开办两期红学培训班,让演员学习琴棋书画,演职人员同吃同住在剧中三年,浸润在红楼氛围中……才有了这部经典的传世之作。

1987年《红楼梦》正式播出,播出后褒贬不一,红学专家和观众对剧中的很多地方不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87版《红楼梦》越来越成为经典,特别是新版《红楼梦》的播出,把87版《红楼梦》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
2010年新版《红楼梦》的播出,是一个车祸级别的现象,一边倒地吐槽,批判和挖苦,似乎除了把87版《红楼梦》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外,一无是处。
早在2006年,重拍《红楼梦》的消息传出之后,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就曾就重拍《红楼梦》,说出了三点“神预言”。

可惜的是,2007年5月,陈晓旭病逝,没有看到新版《红楼梦》的播出。如今看来,陈晓旭的这些“预言”,全中了。
不得不说,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冰雪聪明,古灵精怪,才华横溢,现实中,陈晓旭同样,聪慧睿智,有格局,有身材怀。
让我们看看陈晓旭对新版《红楼梦》,是如何预言的?
在2006年,陈晓旭在北大演讲的舞台上,就未来影视剧的发展,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可以去观察,包括影视,现在流行的是戏说,或者是改编名著,也是全部改得面目全非。我听说要重拍的《红楼梦》,也要改,就是要把宝黛钗的爱情线,把它渲染,因为观众喜欢看。我觉得这完全是降低了观众的审美标准,是对观众智慧的一种侮辱。这不是观众在误导,是他们在误导观众。同时,观众会给他们带来一种错误的信息,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这样一来,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所有的制片人,投资者的心,不知道安住在一个怎样的坐标上,无的放矢,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他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惶惶不可终日,然后就变得非常非常地利,就把利益放在最前面的一种,很恐慌的那种感觉。”
其实,这段话,陈晓旭不单单是针对新版《红楼梦》,是对所有的影视剧未来发展的一个预言,可以说,不幸而言中了。
新版《红楼梦》播出后,再反过来看陈晓旭的这段话,不得不说真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精辟有远见呀。

让我们看看陈晓旭的这三个预言,新版《红楼梦》是如何全中的。
第一,戏说和改编。
我们可以去观察,包括影视,现在流行的是戏说,或者是改编名著,也是全部改得面目全非。我听说要重拍的《红楼梦》,也要改,就是要把宝黛钗的爱情线,把它渲染,因为观众喜欢看。
搜索新版《红楼梦》,显示的是李少红执导的古装情感剧。“古装情感剧”是对新版《红楼梦》的基调。
所以,新版《红楼梦》主要讲的是“宝黛钗”的爱情故事,把这条感情线大肆渲染。可是,《红楼梦》单单只是一部情感故事吗?

让我们看一下对《红楼梦》小说的正确描述: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更何况,新版《红楼梦》不但把主线改了,连书中主要角色都改得满目全非,黛玉可以胖,宝钗可以瘦。

导演居然这样回应:”
我觉得长相真的是次要的,气质才最重要。她们的表演,能让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人,是真实的。只是说演员胖瘦就没劲了
。”
可是,剧中演员的表演,让大众觉得她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吗?明明很美好的感情,拍出了宅斗的感觉。
第二,审美标准和智商侮辱。
我觉得这完全是降低了观众的审美标准,是对观众智慧的一种侮辱。

新版《红楼梦》无论是铜钱头的造型,无眉毛的妆容,薄纱裙,还是诡异的音乐,阴森的画面,飘忽的步伐,都降低了观众的审美标准。
原著中的贾瑞是个美男子,而新《红楼梦》里的贾瑞长相、笑容、言行举止,都像极了混惯风月场的猥琐男,让人不忍直视。

对比一下87版《红楼梦》的瑞大爷。
剧中的人物个个都像鬼,特别是秦可卿,剧中的房间,无论白天还是晚上,纱帘都不断在飘。风,一刻也没有停歇,有一种恐怖片的感觉。
对比一下87版《红楼梦》,那是真正的美不胜收。无论是演员妆容,服装,还是布景,细节,每一帧画面,都精致唯美,每一个镜头,都赏心悦目。
贾府的整体状态,是美的,演员的整体状态,也是美的,这是一种贴近自然生活的状态,是明快的。

剧中演员,个个貌美如花,有很强的辨识度,既有“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的婉约明艳,又有“轮廓饱满端正、五官浓密明艳“的端庄大气,或清新脱俗,或雍容华贵,抑或妩媚风情。
剧中有无数逻辑不通的词句,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甄英莲走失了,于是,就有了甄士隐这句“几乎不曾寻死”,老师告诉我们,双重否定是肯定,那这句话,到底是“想死”还是“不想死”呢?

宝玉吃了点酒,趴在栏杆那里,秦可卿就问他,宝叔可是乏了?宝玉说:
“哪里乏了,只是困了。”
困乏困乏,我们一直以为“困”和“乏”是在一起的,哪里会想到,这里居然告诉我们,不是乏了,只是困了。
错字更是连篇,贾琏跟王熙凤和赵嬷嬷聊天,硬是把“椒房眷属”,念成了“叔房眷属”。
还有,把“披衣趿鞋”中的“趿”,读成了“及”,把“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硬是断句读成了“天地钟灵,毓秀之德”,还把“猛拼一死”,读成了“猛盼一死”。

李纨把“鸿归蛩病可相思”得“蛩,”读成了海蜇的“蜇”;贾宝玉把“千古高风说到今”的“说”,读成了“睡”,“持螯更喜桂阴凉”的“更”,读成了“竟”;湘云把“偕谁隐”,读成了“接谁隐”……
还有很多很多,数不胜数,这简直就是对观众智商和智慧的侮辱。
还有礼仪方面,新版《红楼梦》更是丝毫不顾忌,随心所欲。
剧中没有尊卑之分,没有长幼有别。

晴雯在王夫人面前,可以肆无忌惮的直视,旁若无人的扭来扭去,黛玉在薛姨妈家吃完酒,不打招呼就直接离席,黛玉进房间,看见王夫人,可以理也不理,王夫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居然给宝玉挠痒痒,“元妃省亲”,男女站在一起,贾琏等人居然还可以交头接耳,贾政见元妃,不但没有帘子,父女二人还拉上了手等等,简直贻笑大方。
第三,恶性循环,利益为重。
这不是观众在误导,是他们在误导观众。同时,观众会给他们带来一种错误的信息,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这样一来,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所有的制片人,投资者的心,不知道安住在一个怎样的坐标上,他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就变得非常的利,就把利益放在最前面的一种,很恐慌的那种感觉。”

不得不说,新版《红楼梦》就算拍成如此效果,依旧有大批的粉丝在拥护,导演甚至说,多年后,新版《红楼梦》会和87版《红楼梦》一样,会成为经典。
有人说,这是一版最还原原著的电视剧,有人说旁白是为了让大家更方便看懂听懂,还有人说,于小彤就是活脱脱的贾宝玉,没有丝毫违和感……
这样的言论多了,所以,李少红非常自信地说:“新版《红楼梦》播出时间不稳定,但收视率很高,我们对新版《红楼梦》的魅力有信心,对我们的诚意之作,也有信心。”

让李少红想不到的是,新版《红楼梦》经过25个夜晚之后,就结束了它的“上星之旅”。有人说,新版《红楼梦》失败背后的真正“胜利者”,是操控拍摄权的利益集团。
新版《红楼梦》的催生,是由众多投资方与相关红学协会多方保护下,“靠着看不见的手”阻止了竞争者的觊觎,才将这个投资后几年不开拍的题材“保住”。
这种“隆重的集体创作模式”的结合,成了中国电视剧产业,至今为止最大的利益共同体,最终以垄断的方式获得了利益的最大化。垄断模式下催生出的影视作品,必然成了共同体利益的牺牲品。

对李少红来说,她之前根本没研究过《红楼梦》,连原著都没看过,就临危受命,担任导演,之后的一切都像行军打仗一样,要求“短平快”。
出剧本要快,所以找了8位年轻的编剧,三个月时间出了52集的剧本,选演员要快,短短的几天时间,从上万张照片中筛选出合适的演员,培训要快,礼仪仪表没学完,就投入拍摄,拍摄还要快,演员没深入研究角色,就开始表演。
一切都要快,快,快。

所以,拍出来后,声势浩大的舆论压力,一边倒的差评吐槽,结果呢?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演员们一夜走红,名著成为赚钱的筹码,最苦的,是观众。
资本与权势的联手,使得名著成为赚钱的工具,没有世界观、文学观、价值观,一切都是赚钱的筹码。
当年87版《红楼梦》呢?上到央视领导,下到剧组导演,演员,所有人都是为了艺术,为了这部作品,为了角色,没有人计较报酬,算计个人得失,没有任何赚钱的思想。
就像30年后,王扶林接受采访说:
“现在采用市场经济了,一切都由经济杠杆左右着。可《泰坦尼克号》它花了几年时间,它的制片人,导演就有这个眼光,他觉得三四年的功夫下进去之后,我最后能收回来。现在都是急功近利,没有这个眼光,没有这个远大的抱负,希望今年拍了,今年这个银子哗哗进来。急功近利可以,但不能都是快餐。你花时间拍,确实是经典,不要拍亏本,它肯定能收回来。”

这和陈晓旭的话,不谋而合。作为投资人,要有眼光,有格局,不要担心亏本,不要急功近利。
新版《红楼梦》呢?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
不得不感叹,如果陈晓旭没有在2007年离开,以她的智慧,眼光,格局,能力,相信会在影视剧方面有一番作为。
一声叹息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11:35 , Processed in 0.00858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