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荣桓主管1955年授衔工作,有人找他通融,有人却要求:不要太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29 09:43:1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罗荣桓主管1955年授衔工作,有人找他通融,有人却要求:不要太高                                                         2022-08-26 11:01                                       

               1955年,新中国诞生的第七个年头,国内外的战事基本全部平息,我军在当年9月开始了军史上第一次授衔工作。授衔工作主要由当时的总干部管理部来负责,授衔工作的难度非常之大,要顾及到的东西也很多。
有少数戎马一生的军队将领,对授予自己什么军衔颇为在意。他们会在私下讨论一些关于授衔的小道消息,甚至直接找到主管授衔工作的负责人,旁敲侧击地表达想被授予更高军衔的心愿,还有的同志公开与经历相似的人进行军衔上的攀比。
但有这么几位将军,在得到授衔方面的消息时,表示自己一点都不在意,甚至多次主动提出要“自降军衔”,他们是谁?

一、二十年的少将师长刘子奇
刘子奇——你很有可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毕竟相较于大名鼎鼎的十位开国元帅与十位开国大将,刘子奇仅是少将军衔。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获得过三枚一级勋章,在1360名开国少将中仅有15人做到。在评定军衔时,时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还少有地亲自询问刘子奇关于授衔方面的意见。
这天,罗荣桓来到刘子奇的住处,并且告知了刘子奇,组织上决定授予他少将军衔。但是刘子奇听完却没有任何意见,甚至有些激动地说:
“少将虽然不是特别高,但对我刘子奇而言已是莫大的荣誉了!”

为何罗荣桓要单独询问刘子奇的意见呢?读了刘子奇的阅历之后或许就能得到答案了。
刘子奇生于1900年的湖南浏阳,父母都是穷苦的农民。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迫于生计,刘子奇在十来岁时就成为了一名织布工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撑着他的家庭。
1927年,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的先后叛变,国内如火如荼的大革命迎来转折点,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由盛转衰。反动派举起屠刀之后,共产党员几乎全部转入地下,处境十分险恶。也就是在这一年,二十七岁的刘子奇,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背景下,逆流而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刘子奇
此时,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毛泽东,来到湘赣边界,大搞农民武装运动,号召、领导农民以武力抵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28年,已是党员的刘子奇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加入了浏阳游击队。
两年之后,在队伍中表现不俗的刘子奇,调任到浏阳赤卫队,担任第二师的师长。不得不感叹,刘子奇的确有过人之才能,仅从军两年就成为师级干部。是年七月,刘子奇率部随红3军团攻打长沙,势如破竹,渡过湘江支流浏阳河,直捣长沙国民党省政府,救当地民众于水火之中。
但很快,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红军只好撤离长沙,刘子奇跟随部队转移到井冈山。上了井冈山后,刘子奇认为自己虽已有作战经验,但学识尚浅,遂决定辞掉现有职务,进入随营学校学习。

学习结束后,在1932年,刘子奇任红军18师53团的团长,看起来职位的级别有所下降,但他从游击部队调到主力部队,身上的担子其实更加沉重了。
9月上旬,在湘桂边界,刘子奇率领的53团,奉命垫后以掩护兄弟部队进入广西。敌人三个团的兵力来势汹汹,刘子奇率部以逸待劳,利用地形优势重创国军。敌人溃不成军之后,刘子奇并不恋战,快马加鞭,同兄弟部队在广西境内会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内战的火焰有了平息的趋势。1937年,日军挑起事端,卢沟桥事变令世界震惊,帝国主义铁蹄践踏神州大地。在此背景下,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众望所归,红军也改编为八路军。刘子奇在八路军的一个旅中担任参谋长,陈伯钧、王震在该旅担任正、副旅长。

陈伯钧
刘子奇协助旅长陈伯钧,率领部队来到山西与河北交界,发展抗日根据地,并配合友军在忻口、太原等地与日军作战。刘子奇的努力付出,为其所在军区被评为“抗日模范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子奇北上黑龙江,担任哈尔滨市的保安司令。到1948年,他在东北野战军独立8师再任师长一职。兜兜转转近二十年,刘子奇虽有不小贡献,但还是身处师长一职。
解放战争中,刘子奇参与了不少重大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志愿军入朝作战。不过,在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中,刘子奇并未表现得特别出色,因此职位也一直未有变动。1952年下半年,他来到广东,任省军区副司令员。

抗美援朝
履历就摆在面前,让负责授衔工作的罗荣桓左右为难。按照刘子奇的资历,评中将最为合理,甚至以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来看,评个上将也无可厚非,曾与他搭过班的陈伯钧、王震二人就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但是,“后劲不足”是刘子奇评军衔时的最大劣势,他始终不能在师长的位置上更进一步,这也是最让罗荣桓犯难的地方。前文也提到了,有少部分将领很在意这次授衔,如果罗荣桓在评定军衔时不能做到很好的平衡,难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如开头所言,罗荣桓这次亲自去找刘子奇谈了一次。去之前,他的心情是比较忐忑的,担忧刘子奇也会感到为难。但刘子奇豁达的话语,一下子让罗荣桓的担心烟消云散。最终,刘子奇被授予少将军衔。

二、如明镜一般的大将许光达
“这是共产党人的一面明镜!”毛泽东拿着一张纸,振臂高呼。上述的这句话是毛泽东在一次军委会议中说的。“明镜”指的是许光达,一位声名显赫的将领。那张纸,是许光达的“降衔申请书”。
1955年的那次授衔,规模宏大,意义非凡,而许光达曾立下赫赫战功,并且建国后仍在军队中任职,为何要“自降军衔”?
1908年,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摇摇欲坠,是年11月,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许光达自幼爱学,进入私塾后,不满封建思想,立志报国。

许光达
1925年,17岁的许光达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被选派去往广州,去往黄埔军校学习,随后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军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许光达感觉到革命形势正在发生变化。
1927年,蒋介石悍然背叛革命,对共产党人举起了枪。此时的许光达,有着双重党籍,他必须在国、共两党之间做出选择。白色恐怖席卷全国、人人自危的环境之下,许光达唾弃蒋介石的罪行,毅然选择跟随中国共产党。
这天,一位同学拿给他一张“政治面貌登记表”,是选择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就在此表之上体现。许光达说他要填中共,那位同学却劝他:“这个时候了,说自己是共产党,岂不是找死吗?”许光达听了后只是轻蔑一笑:“就算死,我也是共产党员。”
南昌起义爆发后,许光达想要追随起义军,便星夜兼程,但赶到南昌时,起义军已然撤离。

南昌起义
许光达不畏艰难险阻,在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的情况下,隐瞒身份,赶到江西瑞金,成功追上红军。有人在后来曾经问许光达:“共产党的部队连尝败绩,怎么值得跟随?”许同样答道:“虽败,但是犹荣。”
三河坝战役,惨烈至极,此时已是连长的许光达,在这场血肉横飞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便留在当地的老乡家秘密养伤。
1929年9月,许光达来到贺龙领导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在这里,许光达迎来了从军生涯的第一个“大提升”。由于才干过人,两年前还是连长的他很快被任命为红6军17师的师长。身居要职后,许光达担负起了反抗国民党猛烈围剿的重担,多次率部粉碎敌人的猛扑。

许光达
但在1932年的一次战斗中,许光达又一次身负重伤,子弹咬进了他的身体,离他那颗跳动的心脏只有几公分。许光达被火速送往红军医院,医生看他伤势过重,立即开始手术,但当时的苏区物资奇缺,连麻药都很少,若不上麻药,许光达的血肉之躯恐怕会被钻心地疼痛感吞噬。
许光达这时苏醒了过来,听到医生的解释后,他的意识虽然不是特别清醒,但仍用铿锵有力地声音说道:“来吧!我挺得住!”
没有麻药,许光达凭借着精神力量与疼痛抵抗,但是,三次手术下来,子弹还是未能成功取出。医生看着脸色发白的许光达,眼噙热泪。
许光达的上司贺龙十分担忧许的伤情,亲自来到医院看望,得知三次手术都未取出子弹,贺龙赶紧派人送许光达远赴上海治疗。抵达上海医院后,医生很快给许光达安排手术。但是,他们全然不知,危险已悄悄来临。

贺龙
眼看着手术就要开始,一位女人突然不顾阻拦闯进来,神色十分着急,对着护士说:“我弟弟的手术不能做了,家里出了事情,他得赶紧回去!”说着说着,便给许光达穿好了衣服。许光达并未反抗,也没吱声,因为他认出这位女人是我党的地下联络员。“我们马上就回来!”女人搀扶着许光达,转过头,对着满脸疑惑的护士喊道。
少倾,一伙国民党特务怒气冲冲地闯入医院,大声质问护士:“刚才要做手术的人呢?”护士如实回答,特务旋即离开医院。许光达躲过一劫,又被送往苏联治疗,之后便留在苏联学习军事理论,直到1938年初回国。
1942年,许光达主动请缨,去往条件艰苦的晋西北地区,担任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此时,日军对我军游击区施行“蚕食”政策,一点一点地压迫我军根据地。
面对根据地日益缩小的不良态势,许光达贯彻毛泽东主席“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命令部队发动群众,孤立敌人的据点,策动伪军弃暗投明。同时大力开展游击战争,逐渐扭转了根据地的困难局面。
许光达为改变当时国民党军队破坏团结、消极抗日的情况,做了很多的努力。还曾不顾个人安危,仅带三名随从,与当地一支屡屡挑衅的国民党军队进行谈判。

许光达
许光达严抓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工具、粮食短缺的问题。在军队方面,许光达从严治军,努力提高战士们的作战素质,使得其所率部队战斗力大大增强。抗战结束后,许光达调任雁门军区,到1949年,担任第一野战军第3军的军长。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这句话出自于毛泽东,是他得知少数将领在评军衔时愤愤不平,所言的讽刺之语。
许光达应授什么衔,毛泽东也亲自给出了答案:大将。主席亲自拍板,加上许光达的确战功赫赫,他被授予大将军衔也是众望所归。但当得知这个消息时,许光达却有些坐不住了,甚至达到了寝食难安的程度。他对妻子诉说:
“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活到如今已是万幸,现在要我领这么大的荣誉,实在觉得心中有愧……”
当时,大将军衔仅排在元帅之后,与元帅一样都只有十人能够当选,这也就意味着:在能被授予军衔的一众将领中,许光达能排进前二十。

许光达和妻子
许光达找到老上司贺龙,直言不讳:“老总啊,授我大将衔,实在是太高了!”贺龙也直抒胸臆:“搞什么?元帅和大将都是由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同志反复研讨决定出来的嘛!”
听了贺龙的回答,许光达心中的石头还没落地,仍觉得受之有愧。于是,他执笔写下一份情真意切的“降衔申请书”。
其中,许光达侧重于表示自己在革命中所取得的功绩,达不到大将的标准。尤其是1932年到1937年的几年间,正是“中国革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而那时的许光达正在苏联养伤,伤愈后留苏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
许光达还将自己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王震同志做了对比,认为王震同志功勋卓著,自己与他相比都自愧不如,怎能军衔还居王震之上?最后,许光达诚恳地申请,希望组织上授予他上将军衔,将空出的大将军衔授予他人。
许光达主动让衔,得到了毛泽东及诸多同志的一致称赞。毛泽东因此赞叹:“许光达是共产党人的明镜。”但是,许光达的愿望还是落空了。组织上慎重考虑之后,仍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此事也传为一段佳话。

许光达
三、拒绝上将军衔的徐立清将军
在许光达提出自降军衔,等待回复的那一段时间里,有个人曾在一天深夜登门拜访。两人彻夜长谈,分别时许光达对他说:
“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那人听了之后连连点头。此人名叫徐立清,也是一位有名的将领。在中央开展授衔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徐立清与许光达有着类似的烦恼。
徐立清是安徽人,生于1910年。十九岁那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31年起开始在红军中从事政治工作。
1932年10月,国民党大军压境,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转移,部队到达在鄂豫陕三省交界时,被来势汹汹的敌人三面包围。千钧一发之际,徐立清受命组织起一支先锋队,先锋队的队员们同仇敌忾,不惧牺牲。徐立清带领他们与敌人拼杀,成功开辟出一条道路,帮助主力部队突围。

徐立清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徐立清被调到八路军129师。面对日军一次又一次疯狂的大扫荡,徐立清多次通过合理的排兵布阵,化解危机,重创敌军。他尤其擅长指挥游击战争,袭扰敌人。解放战争中,徐立清曾在一次战斗中亲率警卫连,掩护彭德怀撤离,自己险些被炸弹击中。
作为一名主管政治工作的将领,徐立清可谓是文武双全。既能抓笔杆子,起草各类政治文书,也能拿枪杆子,走出工事,与敌人正面拼刺刀。
建国以后,经中央指示,徐立清作为政委,王震任司令员,二人率军进入新疆,新疆之行让徐立清此后有了“老妈妈”的称号。
当时的新疆,有一支由少数民族构成的、为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民族军,人数在一万五千人上下。民族军大体上是十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的,但其中也不乏有国民党安插进去的特务在蛊惑人心,加上民族军不太了解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因此军心并不稳定。

为了争取和平,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王震多次派人,到民族军的中间做思想工作,但效果不佳。后来徐立清提出,自己要带一个工作组,进驻新疆伊犁,与民族军和当地群众同生活、共劳动。
徐立清先与民族军的骨干人物们进行会谈,表述自己来到新疆的目的,还跟他们讲共产党与解放军的光荣事迹和优良传统。民族军的骨干人物们本来对徐立清一行人的到来有一点抵触,但看到徐亲切温和的样子,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不一会儿便聊得热火朝天。
徐立清还与民族军中的战士们进行亲切交流,询问他们的生活条件、家庭状况与未来规划等。徐立清给他们描绘了一幅共产党治理下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心理。他亲切友好地打交道方式,被人称为“老妈妈”,1949年底,民族军顺利接受改编。

新中国成立一年后,总干部管理部成立,毛泽东亲自任命徐立清为副部长。也就是说,徐立清协助部长罗荣桓进行了1955年的授衔工作安排。
徐立清与许光达类似的烦恼也就在此,组织上决定授予徐立清上将军衔,可徐立清觉得对他而言上将高了,于是给罗荣桓写报告,表示想要“自降军衔”,但罗荣桓没有同意徐立清的请求。
徐立清认为自己对革命的贡献,与上将军衔不相称,加上自己也是授衔工作的负责人之一,更不应被授上将军衔。也就是这时,徐立清听说许光达也有意低授军衔,便去找他交谈。一番推心置腹之后,徐立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在徐立清多次请求与中央军委慎重考虑之下,徐立清最终“如愿以偿”,被授予中将军衔。

徐立清
结语
唐代有诗云:“丈夫贵功勋,不贵爵禄饶”。上述三位将军,以及不计其数为革命献身的共产党人,不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他们的精神,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面面明镜,也是让我们这一代人永远受益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18:49 , Processed in 0.00836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