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甘岭战役多惨烈?具体数据公开后,硫磺岛战役都无法相提并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9 03:46:3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上甘岭战役多惨烈?具体数据公开后,硫磺岛战役都无法相提并论                                                         2022-10-31 10:53                                       

         说起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上甘岭战役,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当年这场战争可是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而且上甘岭战役在美国人的心中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这场战役还被美国军事院校收录到教科书中作为经典案例,一直供后人研究学习。

众所周知,在朝鲜战场上,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武器装备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火力更是十分充足。当时志愿军驻守在上甘岭阵地上,其中两个高地的面积不过3.7平方公里。美军为了尽快拿下这两个高地进而占据整个上甘岭阵地,不惜集结了大量的火力进行猛烈轰击。
据记载的相关数据显示,当时美军针对志愿军的两个高地,一共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最多的一天竟然发射了超过30万枚炮弹。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的时候,物资方面已经明显匮乏,不仅火力供应跟不上,而且还没有制空权。而美军更是出动了三千多架飞机,向我军阵地投掷了五千多枚炸弹。

也许很多人对于这些数据并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无法感知上甘岭的激烈程度。相信大家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激烈程度都是有所体会,而上甘岭战役中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经远超二战的最高水平。正是因为美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使得我军驻守的高地被削低了足足两米。
但是无论美军的炮火多么厉害,志愿军始终不曾放弃阵地。虽然炮火将上甘岭阵地上的防御工事毁坏殆尽,但是志愿军很快便转入到坑道进行作战。据美军记载的数据表明,当时美军发动的营规模以上的冲锋有25次之多,无一例外都被志愿军打退了。

当然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损失还是非常惨重,志愿军伤亡人数超过一万人,伤亡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也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他们虽然有火力掩护,但是在多次冲锋中牺牲的士兵超过两万五千人,伤亡率更是超过百分之四十。
要知道对于美军这样的世界第一军来说,这样的伤亡率是非常恐怖。当年被美国认为伤亡率最高的硫磺岛战役,其伤亡率也才百分之三十多。所以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面前,日军的硫磺岛战役根本不值得一提。

虽说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取得了最终胜利,但是整个过程确实十分艰辛。当我军阵地上的防御工事都被炮火毁坏之后,只能转到坑道进行作战。但是坑道也并不是绝对安全,在震天动地的炮火中,坑道也被炸得直掉土。战士们固守在坑道里,吃喝拉撒也都只能在坑道里解决,所以里面的气味让人窒息。
不过据后来幸存的老兵回忆,坑道里最为短缺的就是水资源,干巴巴的压缩饼干没有水根本难以下咽。有的士兵在无奈之下只能喝尿,但是长期缺水使得士兵们的尿也很少。而且有一个坑道里的十多个士兵,即便最终被活活饿死仍然保持着冲锋的姿势。

不得不说志愿军为了守住上甘岭阵地,已经将体能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状况是出乎美军意料之外。后来美军一直将上甘岭称之为伤心岭,而且他们也认为伤心岭上的战役十分残酷。甚至美军一位四星上将直言:志愿军的火力不如美军,却将我们打成了傻子。
虽说上甘岭战役被美军收录到军事教科书中,但是他们研究了这么多年,依然无法搞清楚当年为何没有打赢这场战争。美国人一直在研究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殊不知他们的研究方向一开始就错了,志愿军取胜依靠的根本不是这些,而是绝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当然,美国人不懂民族精神也是情理之中,毕竟美国的建国时间并不长,而且他们也没有深厚的历史,国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感情自然十分寡淡。但是中国人就不一样了,我们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而且在近代史上我国还经历了百年屈辱,这些都让国人的心紧紧凝结到一起。

据悉,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才表现得十分英勇,因为他们知道祖国就在背后,父母妻儿就在背后等着他们。只有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就守住了我们美好的家园,哪怕牺牲他们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完-
作者:大国
注释:【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1 18:15 , Processed in 0.00797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