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年仅25岁军长,45天歼灭47万军队,无懈可击的战术天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1 06:11:5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中国年仅25岁军长,45天歼灭47万军队,无懈可击的战术天才                                                       

2022-12-31 16:48                                       

         林彪,林中潜伏的老虎,这是一个念出来自带杀气的名字。
有人说,林彪天赋奇骨,有人说,林彪是不折不扣的怪人,还有人说,无论后来怎样,但林彪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战神”。
在林彪的前半生里,他究竟怎样走出山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又如何从小小的北伐军排长,一路成长为指挥百万人民解放军的统帅?
抹去历史风沙,今人当努力还原当年的林彪。

林彪
立志出乡关
1907年12月5日,湖北黄州城外,林家大湾的林明卿家,添了个儿子。
林明卿读过几年私塾,做过账房先生。儿子出生前,他刚和兄弟们分家,因不会种地,他便开起了布厂。
儿子先取名林祚大,后来改名叫林育蓉。
9岁时,林育蓉上了私塾,因记忆好、理解力强,是同学中挨老师打最少的人。但只要放学后,他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虽沉默寡言,但玩游戏却很疯,扔石头、摔跤、爬树,样样都是孩子王。
年纪稍长些,林育蓉和堂兄林育南走得比较近。
林育南是湖北最早的中共党员。在他的鼓励下,林育蓉考上了武汉共进中学读书,读书期间,他勤工俭学,接触到了更多新知识。
1925年,林育蓉毕业,他此时刚18岁,面临着人生道路的抉择。
这年冬天,通过堂兄林育南的介绍,林育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要求各省选派优秀党员、团员或进步青年,去报考广州黄埔军校,成为未来的军事人才。林育蓉欣喜不已,立刻将想报考的愿望,写信告诉了林育南。
林育南回信说:
“你这个考虑很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关键的一两步。这个步子如果迈对了,可说受用无穷,如迈错了,可能就会跌入深谷……”
林育蓉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知自己的想法。林明卿震惊了,他没想到儿子将弃文从武,第二天清晨,他从山路跋涉到镇上,再乘船赶往武汉。
父子见面,唇枪舌剑。
父亲说:
“你娃这么傻!好男儿不当兵,这条路万万走不得!”
林育蓉平静说道:
“我不会去教私塾,任何人也不能阻挡我。”
父亲气得说不出话来。
林育蓉语气缓和:
“青年人都有远大的志向,你这样会害我一辈子的。”
就这样,林明卿无可奈何地回到老家。而林育蓉也舍弃了这个听起来柔弱的名字,正式改名为林彪,并顺利考上了黄埔军校。

林彪
也曾当“逃兵”
黄埔四期,汇聚了日后国共两党的军事风云人物。林彪是少数公开身份的中共党员,也是所在连的党支部书记。但他在政治上不活跃,学习成绩比较普通,唯独喜欢坐在沙盘和地图前思考研究,常常坐下来就是半天,甚至连饭都忘记吃。
有一次,他晚间训练打靶成绩不佳,便故意藏起步枪,偷偷练习瞄准。谁知造成走火事件,差点打死了上铺的同学林伟俦(日后平津战役中被俘的“天津防守副司令”),还和班长文强(毛泽东表兄)打了起来。
林彪顿时成了军校的热门人物,惊动校长蒋介石。听取调查报告后,蒋介石颇有些爱才之意,下令对林彪同学免于处罚,不用去关禁闭了。
1926年,时局变化,北伐开始。尚未毕业的林彪,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任2营7连的见习排长。因为前线指挥果敢,他很快晋升,成为4军25师73团1营7连连长。
1927年8月1日,团长周士第率73团参加南昌起义。林彪作为基层指挥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军事斗争的光荣开篇。
8月3日,起义军撤出南昌,向南转移经过会昌时,和广州卫戍司令钱大钧部遭遇。林彪派
出一个排,沿着干水沟,向敌侧翼进攻。结果,敌军很快招架不住,向后撤退。
林彪率领着起义军,一路追进了会昌城。曾在军校当过他老师的钱大钧扔下了警卫和轿子,单骑出城遁逃。
按最初计划,起义军要从江西撤至广东,凭借便利的交通,获得苏联援助。然而,起义军毕竟势单力孤。随着征途慢慢,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少。除了作战减员外,逃兵也比比皆是。等转战到闽赣边界,部队只剩下2000余人。
林彪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和几个黄埔同学,找到了团指导员陈毅,表示想离开队伍。他们劝陈毅:
“与其当俘虏,不如穿便衣走,到上海另外去搞。”
陈毅拒绝了。不久之后,他和朱德宣布,想继续革命的留下来,想要走的,可以回家,不用勉强。
林彪显然心动了。

南昌起义
一天凌晨,林彪和几个人将枪留在部队,不辞而别。谁知不久之后,中午时分,他又赶回团部,第一时间对陈毅做了检讨,说:
“现在外面搜腰包、打人,有时还要杀人,我还是回队伍里来吧。”
陈毅表示,回来就欢迎,把7连抓好就行。
就这样,林彪度过了一个上午的“逃兵生涯”。此时,恐怕他自己也未想到,未来会成为掌管百万大军、叱咤东北大地的红色统帅。
“三级跳”与“少数派”
1928年4月,命运多舛的南昌起义部队,终于上了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的两双手,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一页。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林彪从连长,升为红28团第1营营长。
一次意外,让林彪实现了“三级跳”。
1928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趁毛泽东不在,要求28团、29团攻打郴州。林彪率领1营率先登城,一时间,郴州城红旗招展。
然而,由于2营警戒松懈,敌人反扑迅疾而至。红29团奋勇作战,救出了城内的28团,林彪在战斗中也肩部负伤。
遭受损失的红军向井冈山撤退的路上,2营营长袁崇全起了杀心。他害怕上面追究自己警戒失职的责任,突然改变行军路线,企图向敌投降。团长王尔琢前去劝阻,被袁崇全的黑枪击中,不幸牺牲。
28团团长就此空缺,在陈毅推荐下,毛泽东同意了提拔林彪成为团长。

陈毅
此后,在井冈山,林彪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不断参加中央红军的多次重大战役,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喜欢打突击,当所有布置准备妥当后,他就组织部队猛打猛冲。这种战术对于国民党的杂牌军和地方地主武装,显得尤其奏效。因为这些部队战斗力不强、战斗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力量较强的部队,一冲就乱、一乱就溃,所以林彪的突击战术也总是能得手。
善于用兵的毛泽东,对此时的林彪很是欣赏。他说:
“林彪善用疑兵,声东击西,隐蔽自己,善于奇袭和伏击,善于从侧翼和敌后发起进攻并使用计谋。”
因此,林彪的职位不断提升。1930年6月,林彪升任红4军军长。1932年3月,接替朱德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年仅25岁。
1934年10月,林彪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了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等战役。1935年1月,林彪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他对毛泽东提出的看法将信将疑,但还是按照军委决定,执行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直到目睹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战争奇迹,他才逐步认同了毛泽东。
其实,这已不是林彪第一次当反对毛泽东的“少数派”。早在井山冈时期,他就曾写信对毛泽东表示“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毛泽东为此专门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文章。
从某种程度上看,林彪这种宁当“少数派”,也要坚持己见的性格,反而是他在战争年代,深受毛泽东信任欣赏的原因,也勾勒出其未来军事指挥艺术的底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大捷后的意外
1937年7月,抗战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任115师师长。
9月14日,115师到达山西东北部的平型关。
平型关,属古长城上的重要隘口,地势险要。关下山口中,有一条蜿蜒的谷道,自古是自冀入晋的要道。林彪化妆为农民,查看了地形,决定就在此打一场伏击战。
9月23日,林彪召开连以上干部的战斗动员会,完成了对具体作战的部署。24日夜,115师各部冒着瓢泼大雨,踏着崎岖山路,赶往伏击地点。25日1时,在夜幕中,部队全部进入设伏阵地。
天亮时分,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辎重队,沿着狭长山路,钻进了林彪的口袋阵。
当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林彪表情漠然地将铅笔向地图上一扔,低声说道:“打!”
口袋头部的685团、尾部的687团、担任主攻的686团,同时发起攻击。一时间,在山沟里的日军被步枪、机枪、山炮打蒙了。
这支日军毕竟属于精锐,经过一阵慌乱后,他们跳下汽车、马车,开始顽强抵抗。
林彪站在东侧山坡,冷冷地注视着正在垂死挣扎的日军。半晌,他让参谋叫来了686团团长李天佑。
李天佑跑来后,仿佛有些紧张,毕竟,这是八路军第一次同真正的日军交手。
林彪看了看他,语调出奇地平稳:“沉着些!”
说也奇怪,林彪的态度立刻传染了李天佑,他平静下来,顺着师长的手指,注视战场。
林彪说道:
“你们冲下公路,将敌人切成几段。然后用一个营,占领老爷庙,居高临下,就能把敌人消灭在山沟里。”
林彪的临场指挥果然奏效。3营提前占领了老爷庙,日军失去优势阵地,立即组织反扑。同时,日军飞机也前来助战。
林彪看了看天空,再传指令:
“靠近敌人,飞机就不管用了。”
战士们迅速投入肉搏,飞机果然不敢随便轰炸。
面对擅长拼刺刀的115师,日军终于陷入了绝望。
这场残酷的战斗持续到下午1时,才宣告结束。这一仗,共消灭日军21旅团上千人,击毁汽车上百辆、大车200辆,缴获军用物资大批。这是中国军队首次主动出击取得的大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大捷打了投降派狠狠的耳光,也提振了中国普通民众的信心。一时间,林彪成为民族英雄,其名字家喻户晓。
这第一仗,也成为了林彪在抗战时的最后一仗。

平型关大捷
1938年3月2日,他率领师部,从阎锡山防区路过。尽管前卫部队通知了阎部,但由于交接问题,哨兵以为是日军,当即开枪。子弹从林彪背部射入,穿过肺叶,打断了一根肋骨,透出了前胸。
幸运的是,这一枪打出了贯穿伤,子弹没有留在林彪体内。林彪大难不死,但也无法再指挥部队。1938年冬,他被送往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毛泽东亲自去机场迎接。之后,他被任命为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中央党校副校长。
在党校,林彪曾登台为学员授课,讲述马列主义思想。他一口气说道:“资本主义,就是少数人发财。共产主义,就是大家都发财。”说完,就向大家点头、致意、下台,留下目瞪口呆的学员。
看似木讷的林彪,即将在中央的领导下,爆发出更大作为。
东北入关
抗战胜利后,林彪先被派往山东,拟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中共山东分局委员。
1945年9月,局势迅速变化,他接到电令,立即兼程奔赴东北。
此后,他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和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
在东北的3年里,林彪先后领导建立了东北根据地,组织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一系列战役。这些战役不仅扭转了东北局势,还使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最终首尾不能兼顾,因疲于奔命,而陷入被动。
1947年开始,林彪先后领导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30余万。在东北战场上,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全面成熟,总结出“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等战术原则。
“一点两面”,是指在进攻敌人时,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得手后迅速扩大战果,将正面进攻与侧面迂回包围、分割、穿插相配合。
“三三制”,指每个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组有三四名成员构成,以小组为单位进攻,能使队形疏散,减少伤亡,也能及时聚拢,形成战斗力。
“三猛”,即猛打、猛冲、猛追。
寡言少语的林彪,用高度凝练的几个字,将复杂的战术问题加以概括,好学好记,便于推广。这些战术原则,在东北野战军中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全军的战斗力。

林彪
1948年9月,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逐一打响。林彪准确判断敌情,在攻克锦州后,迅速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取得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11月,林彪又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1949年3月,林彪又指挥由东野改编的第四野战军,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在5年的解放战争中,林彪早已不是当年的“娃娃营长”、他动辄指挥十余万乃至数十万的大兵团作战,谋划准确、决策果断、指挥得力,几乎每战必胜,其中就有著名的辽沈战役,仅用时45天就歼灭敌军47万人的壮举。充分鼓舞了解放军指战员的高昂士气。
不过,大部分时间,林彪都是在研究地图、战术。
他原本就不擅交际,也不爱说话,负伤治疗回国后,性格更加阴沉。在东野,他不吸烟、不喝酒,吃饭时什么菜都可以,从不会发脾气。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吃炒熟的黄豆,对自己喜欢的下属,他让人端上一碟炒黄豆,就算是最好的犒赏。
不仅如此,他在东北时,无论是军容风纪问题,还是吵架喝酒问题,就算发生在眼前,他也不会过问一句。这些事情都由罗荣桓和刘亚楼管,他只专心考虑作战。
四平保卫战时,司令部有位警卫员坐在炕上擦枪,一梭子弹走火,穿过窗户射了出去。林彪正在屋外踱步,听见枪声,他停了一下,“嗯”了一声,继续踱步,就像什么情况也没有发生过。
表面上,林彪古怪、枯燥、乏味,只是他把更多的时间都集中在阅读地图和书籍上了。
辽沈战役时,林彪对东北的地形地貌、军情动向已了如指掌,很少看地图,因为地图的内容全部都记在脑海中。据说,他脑中的那份地图,已经精确到了东北每个乡镇。
这样的林彪,自有他独特的“越级指挥”艺术。与这样的“学生”抗衡,蒋介石乃至国民党全军上下,虽未动棋,败局却已注定。
凭借独特的谋略与性格,林彪一次次站在摧枯拉朽的战线后,用浓眉下细长的眼睛,汇聚出两道冰冷的光。这样的形象,留在了历史时空的交叉点,也为后人留下意味深长的故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2-11 01:51:32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6 07:38 , Processed in 0.00893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