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民陈永贵:创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总理,却担心远离了农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05:42:2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农民陈永贵:创造了“大寨”奇迹,升任副总理,却担心远离了农民                                                         2023-03-04 09:4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总是与农民、土地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毛主席曾经说过,他一生都在研究、重视农民的问题。广大农民在党和国家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充当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有的成为了革命的先驱、有的成为了党的领导干部。
而其中有一位,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农民,后来成为了国务院副总理,他就是陈永贵。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传奇般的一生。

1.童年多坎坷,练就坚忍志
陈永贵出生在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一个小农村,他的童年可谓是十分坎坷。那时候,陈永贵家里只有几亩并不肥沃的“瘦田”,陈永贵与姐姐年纪都还小,一家四口就只能靠陈永贵的父亲耕作养活,他母亲除了打理家务活之外,偶尔也到别人家去做点农活,补贴家用。
在陈永贵5岁那年,恰逢山西省遇到百年一遇的旱灾,农田基本失收。旱灾发生之后没几个月,陈永贵家里的口粮就全部吃完了,陈永贵的父亲看看瘦骨嶙峋的妻儿,再看看一贫如洗的家,一下子竟没了主意。
过了两天,陈永贵的父亲听说县里面一户人家需要两名女工,在生存与灭亡的抉择面前,他只能选择前者,但这却意味着家庭的破碎。陈父把妻女卖给了这户人家之后,换来了能让自己活命的钱。
但即便如此,陈永贵的父亲还是决定要带着陈永贵离开昔阳县。一方面,卖掉妻女本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他无法面对村里的乡亲;另一方面,在灾情的影响下,家里的农田根本没有收成,还不如到隔壁村去碰下运气。

父亲带着陈永贵来到了隔壁的“大寨村”——这个让陈永贵延续痛苦童年,却又最终成名的地方。
由于旱情严重,来到大寨村并没有如陈永贵父亲所愿,能够改善一下生活,父子二人在大寨村人生地不熟,只能勉强找到一个栖身的茅房,偶尔给别人干点农活,但能换回的报酬依然不多。
长期的饥荒和劳累,让陈永贵的父亲更加消瘦,还因此患了病,没过多久,不堪生活重负的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年幼的陈永贵一人在异乡漂泊。
年幼丧父,让陈永贵本来就坎坷的童年雪上加霜,悲痛之余,他更是体会到了底层百姓生活之不易。由于身上没有钱,他甚至没有办法安葬父亲,只能用一张破席子遮盖父亲的遗体。
孤身一人的陈永贵并没有像父亲那样,丧失了活着了勇气,相反,他决定要想办法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之后,陈永贵到处替别人打工,只要是能换来钱的活,他都肯干,有时候别人实在不愿意给钱,哪怕是有一口饭吃,他也乐意。就这样,陈永贵在大寨村的黄土地上坚韧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岁月。
2.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大寨村,是昔阳县东南部的其中一个小山村,属于太行山脉的土石山区,村庄占地面积不到两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却超过1000米。跟太行山脉的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大寨村由于长期受到风蚀水切,土地贫瘠,千沟万壑,地形条件十分恶劣。
1945年,侵华日军战败投降,共产党在大寨村建立了人民政权,从此大寨村广大农民百姓得到了解放。
而这时候的陈永贵,经过了多年来的努力,不但在大寨村生存了下来,还成为了村里农民的代表。这些年他一直带领着村里的农民在艰难的条件下种植粮食,养活了村里的人口。

1947年,大寨村正式建立了党支部,一年之后,陈永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永贵与当时的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贾进财以及贾承让、宋立英等人一起,带领着村里的农民不断地与大自然做斗争,为大寨村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1952年,陈永贵当选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这一年,他38岁。从孤身一人在大寨村闯荡,到当选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这一路实在是太坎坷,但也正是因为他那不怕吃苦、执着拼搏的精神,让他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当选党支部书记之后,陈永贵更加坚定了要带领大寨村村民摆脱贫穷的决心。他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号召村民们对大寨的土地进行“大改造”,拿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要重现“愚公移山”的壮举。

前面已经提到过,大寨村的自然条件很恶劣,土地十分贫瘠,当地人形容大寨的自然地貌为“七沟八梁一面坡”,因此,大寨村的农业收成一向不好,在陈永贵成为党支部书记之前,村里的田地平均一亩地一年收获不到70公斤的粮食,产量十分之低。
陈永贵亲自带着村里的农民们,向大寨的“穷山恶水”展开斗争。
在那个年代,农业机械化程度还非常低,而大寨里也没有什么先进的生产工具,陈永贵和村民们就靠着每人一把锄头,一双手、两个肩膀,加一个箩筐,没日没夜地在土地上工作,他们把河沟改造成田地,把山坡改造成梯田。
大寨村的土地改造足足持续了十年,而这十年间,村里的土地生产力是不断地提升。
一片片贫瘠的土地从亩产70公斤,变成亩产千斤的肥沃土地,农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解决了村里人的温饱问题,每年还能给国家上交余粮20多万斤。可以说,陈永贵带领大寨农民们用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奇迹。

然而,天公并不作美。1963年,大寨村又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洪灾,大水几乎把村民们花了多年时间平整好的土地都淹没了,村里很多的房子也被洪水冲塌,大寨村仿佛又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的模样。
中央组织了解到大寨村的灾情之后,派了官员到大寨村慰问,并且为大寨村送来了粮食、救灾物资和资金,以帮助村民们渡过难关。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陈永贵带领下的大寨村民们,在看到组织送来的物资和资金之后,脸上并没有一丝喜悦的表情,相反,他们竟把东西退还了回去。
当时,带头的村民向前来赈灾的官员说:“组织对大寨的关心,村民们心领了,但是全国上下,遭遇灾情的不只有大寨,如果大家都靠国家救济,那国家的钱财从何而来?”
天灾面前,大寨村民们永不服输的质朴的情怀,让人动容。
可是,光有情怀可不行,摆在大寨村民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在灾后重建大寨。洪灾退去之后,陈永贵与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农民马上召集村民开会,大家一起商讨重建大寨的方法。

大寨党支部首先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方针,即“不要国家的钱,粮和物资,上交国家的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村民口粮不能少”。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陈永贵再次带领村民们在大寨的土地上开展了“斗天斗地“的改造运动。
与上一次改造土地时的情形不同,这一次,村民们面对的是“推倒重来”,大家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摩擦和气馁的时候,经常有人对陈永贵说,大寨村的条件或许根本不适合发展农业,这里的生态条件实在是太脆弱了。
每每听到有人这么说,陈永贵总会用一大串的反问来训斥对方,他说:“你不创造条件,好条件什么时候来?天上给你掉下来?它自己会给你跑出个好条件?它能不能自己跑来?你改造它嘛!已经有了改造自然条件的力量了,有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你还没有力量改造它吗?”
就这样,在陈永贵等大寨人的努力下,大寨村又重现了之前的面貌,不但土地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就连一向居住在土窑里的村民们,也都把房子改造成了石窑。
一时间,全国上下再次掀起了向大寨村学习的风潮,当时全国上下流行一句话: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3.改造出成效,赴京做副总
大寨村的事迹被广为传颂,这充分体现了大寨村农业改造的效果和功绩。大寨村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陈永贵的带领和努力,而他本人,也因此在后来当选了昔阳县县委书记和山西省省委书记。
当时,恰好中央组织希望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一批劳动模范和基层优秀代表,而陈永贵和他的大寨村的事迹,早就传到了中央。
1975年年初,陈永贵作为山西省人大代表,到北京去参加了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会议期间,各地的人大代表纷纷与陈永贵见面,希望学习大寨村的先进经验。
有一天,陈永贵接到通知,说是周总理要见一见他,听到这一消息的陈永贵十分激动,便马上动身去见周总理。
陈永贵来到了总理在中南海的办公室,总理把他招呼到自己面前坐了下来。知道陈永贵是农民出身,为人直爽质朴,因此总理也没有太多的寒暄,直接对陈永贵说:“组织上对你和大寨村的事迹非常欣赏,这次想把你调到国务院来当副总理,你要有所准备,向全国推广大寨精神。”

陈永贵虽知道,总理接见自己肯定是与大寨的事情有关,但却万万没想到,居然要让自己到国务院当副总理呀。于是陈永贵连忙推托道:“总理,这可不行呀,我这文化水平不行,当不了这个副总理!”
周总理看着陈永贵一脸的拒绝,表情马上严厉了起来:“永贵,你还是不是党员?是党员就得接受组织的安排。你和大寨村民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攻坚克难,把大寨村改造成中华第一村,可你不能只想着大寨啊,全国还有很多贫困落后的村子,需要你用大寨的经验帮助他们。”
总理此话一出,陈永贵就再也不敢拒绝了,他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没过多久,陈永贵就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全国农业工作。
陈永贵当上副总理之后,依然心系广大农民,他深知自己是成长于黄土地,是农民的儿女,组织上让他担任副总理,也是希望他能够为国家农业,为广大农民带来福祉。

刚开始的时候,陈永贵来到北京工作,每天都有专门的警卫员跟随着,这让他十分不习惯。
而且他一向扎根在基层,到了北京之后反而时刻担忧,他怕自己远离了土地、远离了农民,无法听到农民的心声,无法在人民群众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出现。
在北京工作的日子里,陈永贵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大寨的委员过来看望自己的时候。
他在办公室里认真地听着大寨农民向自己讲述大寨的变化,讲述工作开展的思路,这一聊便是一整天,连大寨的农民也说,永贵叔即便是当上了总理之后,也依然十分关心基层农民,丝毫没有官僚的架子。
后来,实在是惦念土地和农民的陈永贵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他向主席提出了“三三制”的工作方式,就是: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北京办公,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大寨,三分之一的时间跑全国。主席看到之后,十分赞同,认为这是发挥陈永贵工作积极性的好办法,便爽快地同意了。

就这样,陈永贵在北京与负责农业的官员开会,商讨农业发展的方向,然后回到大寨了解村里的生产建设情况,继而又往全国其他最困难、最贫穷的农村跑去。
这样“三点一线”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陈永贵辞去副总理的职位为止。
陈永贵在辞去了国务院的工作之后,依旧没有脱离自己的老本行,他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继续在土地农田上发光发热。
1986年,陈永贵因肺癌病逝,享年71岁。
陈永贵的一生,既坎坷,又充满传奇的色彩,他经常对别人说,自己是新中国第一位“文盲总理”,自己永远感恩党的栽培。
陈永贵在北京的医院治疗肺癌时,经常说道,自己这一辈子能跟毛主席有所关联,实在是不枉此生,自己是农民出身,能够成为国务院副总理,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6:32 , Processed in 0.00791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