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诗流传千古,男子看了笑,女子读后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07:56:0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苏轼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诗流传千古,男子看了笑,女子读后气                                                         2023-07-13 09:10                                       
文|四季文史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翻看北宋大诗人苏轼的“通讯录”你会发现,他真的有很多的铁粉,而且他的朋友涉及官场、文坛、宗教友人以及贩夫走卒等四大类。
不过,苏轼对待这些朋友都很真诚,非普通的酒肉朋友。《赠刘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对友人的勉励与支持。可如果看到朋友做人做事有什么瑕疵的时候,他或直面指出,或动辄写诗侧面相告。

苏轼有一个朋友叫王友道,此人是个道士。虽然他看上去仙风道骨,但却六根不净,仍然痴迷于女色。
因为苏轼一生颇为坎坷,他在官场很不得意,所以有时候心情郁闷时,他也会参禅打坐,通过修心悟道来排遣心情。他与这个道友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一次闲谈的过程中,苏轼发现对方有个毛病:好色。
古代文人墨客在表达情感方面一般都是含蓄且婉转,不过也不乏直白露骨之词。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求欢词”《丑奴儿》,就表达得直抒胸臆。原文如下: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可以看出,性格独特的李清照好不避讳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丈夫的含蓄表达,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特殊女性的真性情。

那么对待朋友,大诗人苏轼又是怎么表达自己意见的呢?
做官不行,但写诗词却是苏轼的拿手绝活。我们知道,语言是一门艺术,对于友人的劝诫,如果直言不讳不但会伤人,而且还会在朋友圈担上不好的名声,所以他就用写诗的形式告诉那些朋友。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有一次,苏轼的张姓朋友已经80多岁了,居然想纳18岁的小妾。苏轼虽然没有表达不满,不过这首诗,却幽默地调侃了这位朋友。全诗中,“一树梨花压海棠”是点睛之笔。梨花为白发,海棠为红妆,简单一句话就将两者之间的年龄差距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得不说,苏轼用词很巧妙,而大家听后哈哈大笑,当然,新郎官也很开心。
对于友人的调侃,这不是第一次,就像前面说的道友,他好色的毛病,苏轼就有点看不惯。苏轼当然没有直接说好朋友的不是,而是学李清照,用了一首词来提醒王友道。这首词就是流传千古的《临江仙·赠王友道》。
这首诗男人看了笑,女子看了气,怎么回事呢,我们先看看诗歌原文: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
诗的前半部分表达的意思很明显,说道友像王戎、王恭和李白一样飘逸潇洒、与世无争。“凝然点漆精神”以及“试看披鹤氅”,将王道友的精气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上部分的最后一句“仍是谪仙人”,说他如仙人下凡,仙风道骨的气质非常独特,将友人捧上了天。

很显然,王友道听了苏轼的前半句心花怒放,喜不自胜。然而苏轼稍后直奔主题:连续使用“保器全真”、“风流”、“惟爱”等主题思想非常鲜明的词语,直接劝告朋友,不要认为自己真的是仙人,其实保重身体,养精蓄锐才最为重要。
“内练一口气”。道家讲究“真气”,而风流好色只会让真气外泄,之后再怎么勤加修炼,都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苏轼言外之意很明显,他就是告诫好友,作为道人就要以道为首要任务,切不可因为一些特殊的癖好,而让自己的修炼毁于一旦。
苏轼之所以这样费尽心机的劝谏好朋友,并不是出于调侃、讥讽之意,而是出于内心真正的关切之意。
这位道友听完之后颇为感慨,随后以此为戒,从此再也没有贪图女色。

苏轼死后,这首诙谐且颇具深意的诗歌就流传了下来。只不过这首诗男子看后会会心一笑,而女子看后却颇为生气。
很容易理解,同为男子,那种性别之间的默契感还是有的,所以男人看了之后会被苏轼的诙谐幽默逗笑,那么女子看后为何会生气呢?
因为女子看后会有不同的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间明明是非常美好的爱情故事,然而却被苏轼拿来当戒色的反面教材,所以引起了很多女子的不满意。
司马相如“绿绮传情”,用一首《凤求凰》,点燃了卓文君的爱情火苗。一个珠圆玉貌,一个才情过人,当才子与佳人相遇时,一段千古佳话就流传了下来。

而古代女子对卓文君的爱情十分羡慕,她们都想找一个像司马相如这样的男子,钟爱自己一生,陪伴自己一生。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本没有什么话语权,男子的霸道地位是古代社会环境赋予的,所以,能找到一个白首不相离的另一半,是古代很多女子的渴望。
爱情也是一种信仰,当苏轼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素材作为戒色来例举时,也难怪很多女性都会感觉不自在,甚至很抵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仔细分析全诗的主旨你会发现,苏轼所表达的思想是在寻仙问道之上,他是从修道的角度看待爱情的本质。在古代的宗教思想中,爱情被视为“空”,也就是没有的意思。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苏轼并没有诋毁卓文君对爱情的真挚情感。
不过话又说回来,古代女子本来就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像李清照那样饱读诗书,在历史上留下精彩笔墨的毕竟很少,所以古代那些女子对求仙问道那些事当然不知所云,也就很难理解苏轼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产生误会也在所难免。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7 22:15 , Processed in 0.00795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