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型关一战成名,强渡大渡河更是神来之笔,上将杨得志有多厉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28 04:15:1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平型关一战成名,强渡大渡河更是神来之笔,上将杨得志有多厉害?                                                         2023-07-07 08:50                                       

          1953年的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阅兵之际,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支历经战火洗礼的胜利之师昂首走过天安门广场,此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杨得志是主管作战的志愿军副司令员,虽然只有42岁,却有着一份史诗般的战争履历: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大战平型关、飞兵清风店、解放石家庄、围攻新保安、转战大西北、激战三八线。
这位看上去谦逊温雅的军人,打起仗来一如虎啸龙吟,叱咤千里。
杨得志的家乡在湖南韶山冲,距此向东大约七十公里便是他的出生地——原醴陵县南洋桥(今属株洲)三望冲村。

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出生的时候,大清王朝的气数已经接近尾声,10个月后辛亥革命爆发,杨得志在一场改朝换代的世局嬗变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杨得志的父亲是一名打铁的铁匠,打从很小的时候杨得志就跟随父亲学习打铁的手艺,六岁就经常跟着父亲一起走街串巷,打个镰刀斧头啊,打个剪刀菜刀啊,挣几个铜板来养家糊口。
不过到后来这门手艺也愈发难以维持生计,母亲去世之后,家里贫困的只能去地主家做工、放牛,若是做得不好便会招来鞭打责骂。生活愈发艰难,而年仅14岁杨得志也不得不于1925年2月跟着哥哥离开家乡,期望闯出一条改变命运的新路。
可能也是杨得志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性格,为之后的军旅作战生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也大致在这个时期,从这片土地上先后走出了李立三、左权、宋时轮、耿飙等一批心怀抱负的年轻人,他们后来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英人物。
起初杨得志在安源煤矿当挑煤工,后来他又去衡阳做了一名修路工,此时,一场颇具规模的红色行动在中国南方的山区旷野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当杨得志尚未来得及思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场革命运动将会给他的人生带来什么影响时,革命浪潮已如决堤洪流,一泻千里。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的故事,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少年时期的第一把钢枪
1928年1月,湘南起义爆发,对黑暗社会充满愤懑、叛逆心理的杨得志,与哥哥一起义无反顾投奔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七师。
说是第七师,其实在当时武器及补给是比较落后的,而且人数大致只有几百人,这些人里有很多都没有参军的经验,会打仗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参军的杨得志刚开始从一个普通的通讯员做起,因为自身性格及少年的一腔热血,他做事认真,能吃苦善学习,因为他心里清楚,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实为少年理想。
两个月后,杨得志参加了第七师对国民革命军反“进剿”作战,这是杨得志百战生涯的第一次战斗。
杨得志从通讯员到战士的过程转变并不是那么顺利,他意识到当前落后的梭镖对作战的意义不大,他需要一把属于自己的“钢枪”。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杨得志所在部队与敌人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因为杨得志参军时间不长,战术动作、战术意识都还没有学到家,但是就凭借着一个念头,哪怕就拿梭镖也要夺一支枪,像当时老班长说的那样想要就自己去缴。
杨得志用手中的梭镖不停地向着敌人冲锋而去,最后追着一个敌方逃兵直至其对方精疲力竭、跪地求饶交出自己的钢枪。
这是杨得志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的“第一把钢枪”。
还没等杨得志将这个好消息告知班长,就得知班长的噩耗及班长留下来的“汉阳造”。

后来杨得志拿上这把钢枪,肩负着责任与力量于1928年4月上了井冈山,同年10月在山中的黄垇村,他顺利入党,杨得志把对党的深厚情感融入到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征程之中。
在红军挺进赣南闽西、攻长沙、打吉安、战龙冈、创建中央苏区的战斗中,杨得志是一名冲锋陷阵的士兵,这之后,他从最开始的班长到后来的排长,再到警卫连长和炮兵连长,在反“围剿”的斗争中杨得志用每一场战斗磨练自己,用获取的经验提升自己。
1934年1月在福建省建宁县三岬嶂坚守战中,身为红一军团长的他以一个团的兵力完成了阻击国民党三个师的任务。
从第一研究室军事科学院主任陈伙成的研究我了解到:杨得志的一团,充其量也就两千人左右,和敌人的雄厚兵力相比,如同以卵击石。
这一场战斗,营里五百多个人,打得只剩下一百人左右,有的只剩下一个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得志依旧没有松懈,他指挥着全团同志,一次又一次地坚持抵抗着敌人的反复的进攻,直至主力赶到杨得志都没有松懈过,随后协同主力把当面的敌人击溃。
生死竞速——强渡大渡河
长征,可以用“苦难与璀璨”来形容当时革命先辈们的征途。
今天的人们再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更多地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品读一个个令人称奇的故事,但对于一名亲历者而言,则是踏上了一条艰苦与磨难的征途。
红一团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都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中,更是紧张得让人整个心都拧成一团。
大渡河河面宽200米,流速为每秒4米,而这汹涌的河水沿着陡峭险要的壁石向下奔泻,数十里都不一定能找到一个渡口。
前有太平天国石达开因安顺场渡口全军覆没于此的故事。当时蒋介石就公然地提出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妄想利用大渡河险要的地理位置让红军也如石达开一般有来无回。
所以,中央红军能不能过这个坎,能不能过大渡河对于党中央和红军是关键的一步,认识到其重要性的杨得志带领一团直奔安顺场。

这是一场与敌人比拼速度的战斗,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如果能够成功地把安顺场握在自己手里,那红军就不再是被动地发起突围,而是掌握主动权去应对敌人的围攻。
杨得志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下达的动员命令简洁而迅速,时间就是生命,红军绝不是第二个石达开。
在准备好作战计划后赶上了大雨天气,对于被敌人紧紧围攻、步步紧逼的红军来说,天降大雨并没有成为向前突破的障碍,反而帮助他们麻痹了敌人。
在杨得志观察河对岸敌人的部署情况后,随即做起了计划。针对河对岸的渡口火力,杨得志调出团里的炮兵连,为勇士作掩护。
17名勇士组成了渡河突击队,经由杨得志指挥,借着这条关系着红军命运的小船,向着被敌人封锁的对岸驶去。
当在安顺场渡口,由杨得志指挥的红一团突然出现的时候,国民党守军看到之后都以为出现了幻觉,他们没有料到红军如此神速。

随即战斗打响,事先安排的掩护为勇士们争取了时间,成功登岸的战士也迅速地占领敌方工事。这一次的强渡大渡河,为红军突围撕开了一个突破口,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个石达开”梦。
安顺场17勇士绝大多数没能从这场战斗后抽身出来,但在我们相信在杨得志的心里,他们一直都活着,与杨得志一起见证更美好的新中国。
后来任总参谋长的杨得志,还请当时的老船工来北京,他们相聊甚欢,回忆起之前生死强渡大渡河的种种,还有那些把生命献给长征,埋骨雪山草地的英勇烈士们。
平型关一战扬名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延安抗大学习的杨得志感应到国家号召,第一时间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5师685团团长,率领部队往抗日战场赶去。
位于山西东北部的平型关周围多为断块山,十分陡峭,而平型关这一带状低地却是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最便捷的相通道路。
在得知日军要从这里经过的时候,杨得志明白如果这一次与敌人的交锋获得胜利,对于激起全国抗日的热情会有一定的作用。
他看着面前的地形图,脑中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伏击战。根据地形优势伏击敌人,将骑兵安排在关外北部用以截断敌人的交通补给线,阻止敌人派遣援兵。安排主攻部队在关内东侧伏击,另一部分于关外背面切断敌人的后路,预备队随时准备好接替。

安排计划后在9月24日深夜,杨得志率685团秘密进入正面阻击阵地。25日在天蒙蒙亮时,这一场阻击战斗开始了,因为地势原因,敌人的行军路线只能如长蛇般,而伏击的最佳位置则是这条长蛇的头部。而杨得志布下的伏击犹如口袋一般,引蛇进入,再慢慢地收紧口袋,最后缩紧包围,每个伏击点安排的部队有序地进行冲杀。
他们在杨得志指挥下向敌军英勇冲杀了6个小时,战斗虽然惨烈但结果却振奋人心。平型关伏击战共击毙1000多名日军,击毁100多辆日本的运输车,还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这些战利品在战士们的生活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这一次的胜利,不仅让日本侵略者知道我们团结起来凝聚的力量,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军民坚强不屈、抗争到底的决心。
此次的胜利也鼓舞了全国抗日士气,对于战争的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面对日伪军的双重打压,顽军、土匪等相互勾结,还有天灾的影响,根据地的生活变得举步维艰起来。对于杨得志来说,这一时期虽说艰难但不可放弃,肩上的责任告诉他再难也要想办法扛住。

他一边领导着反扫荡军事斗争,一边为了民主政权的稳固与发展而忙碌,积极组织生产自救。1940年杨得志在工作中与年轻有能力的申戈军相识。
据其儿女回忆:“我母亲那个时候是冀鲁豫边区妇女救国会的宣传部长,她经过组织与父亲相识。在1940年的4月份他们在开区委会上举行了一个小的仪式示意两人成婚。”
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一场简单的仪式后,夫妻二人带着肩上的责任转身继续投入工作,可见他们把祖国事业放在首位,从未变过。
在杨得志妻子产后的一天,部队发现有人失踪了,在那样的特殊时期,身为指挥员的杨得志以部队的安全为第一考虑,认为转移为第一方案需立刻执行。
但是对于他的妻子来讲,没有办法跟部队一块行军转移,所以他的妻子就朝另外一个方向冒着雨抱着刚出生一天的孩子,夜里走了一个通宵走出十几华里,他们的大女儿却夭折于此没有活下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时间仅仅过去不到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而在此战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以杨得志为司令员,罗瑞卿、杨成武为政委,耿飙为参谋长的晋察冀野战军成为与蒋介石在华北平原对决的一支重要力量。
全面内战,为了新生
1947年10月19日,杨得志指挥晋察冀野战军,部队行军都是跑步,将近21个团一昼夜奔袭一百多公里,在清风店将国民党围困。
杨得志发挥指挥才能,极快地瓦解掉敌军的防御体系,生俘中将军长罗历戎。在杨得志指挥下,只用了7天时间就攻破了国民党在石家庄所设的堡垒。
石家庄的解放,使华北地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第一次攻占人口过万的城市,为之后的作战提供了相关经验。
1948年8月之前的部队改编,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委,耿飙任参谋长,由这三人领导下的第二兵团被后来称为“杨罗耿兵团”。

进攻平津等地的战役构想正在一步一步形成,我军部队把国民党的大军团团围住,形成一个包围趋势,这第一仗由谁打怎么打,杨得志成为第一人选。
所在张家口的敌军在入冬时节动作迅速地往北平撤去,19个小时内杨罗耿就收到了三封连发的督战电报。电报内容为:限你们三天三夜赶到下花园截住三十五军,不让三十五军东逃。如不能按时赶到,由杨罗耿负全责。
千钧一发,军令如山,大洋河覆盖着薄冰,部队来不及架桥,战士们有一颗充满热血的心而不畏那冰冷刺骨的河水,全员不停不休地行军。
这一行军就是六天六夜,杨得志指挥兵团主力,切断敌人的后路,在新保安成功围困住敌人。12月21日,杨得志指挥部队发起全面进攻,打响了平津战役的第一仗。这是关键性的一仗,其中有名的傅作义就是以三十五军起家的,打完这一仗,其他的部队都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而后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华北第一兵团被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得令后向山西进军,将主力部队投入到战役中去。

1949年6月,杨得志指挥十九兵团长驱700里,向甘肃进发,还兰州、宁夏以自由,再之后进驻银川。
当脚踩在这“新生的”土地上时,杨得志此时的心情我们应该能理解,心中的自豪与激动来自新中国成立,来自被救赎的人民,来自这解放了的土地。
1928年的他加入红军,21年的难忘历程,参加大大小小的战斗。杨得志从士兵到指挥员,再到共和国的开国将领,这一年他38岁。
朝鲜战争——上将之路
新中国诞生的第二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把战争的火焰烧到了美丽的鸭绿江边。
这把火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安全,应朝鲜的请求,不能放纵侵略者肆意妄为,我们需向朝鲜伸出援手,这一次是为了他们也是为了自己。
1951年2月16日,杨得志带兵奔赴朝鲜战场,而后以其部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杨得志的有效指挥下,兵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在雪马里战斗中给予拥有英国极高军事荣誉的格罗斯特军营以重大打击,俘虏了营长卡恩,并在第二阶段的反击作战中,有效牵制了美军,配合了东线中朝军队发作战。

1952年7月,杨得志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那间指挥部里,杨得志与志愿军其他领导一起,共同组织指挥了1952年志愿军秋季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大反攻。
据说杨得志大多数时间就是呆在地图前琢磨作战计划,怎样打如何部署,从未让自己闲着半刻。杨得志针对联合国军火力强大的特点,将抗日战争冀中人民的地道战用于对美军的作战,运用了依靠坑道工事进行积极防御,以劣势装备歼灭优势装备敌人的战法,这种战法为志愿军阻击敌人的进攻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在杨得志军事画布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杨得志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各三枚。
次年的10月,杨得志任志愿军司令员,一个月后,杨得志离开朝鲜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并兼任战役系主任。

1955年3月杨得志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同年11月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8月,这位共和国上将脱下了将军服,换上了列兵服,响应国家的号召,下连当兵。为了避免特殊照顾,杨司令员还改了姓名,住进了战士的大宿舍,当天就参加了连队组织的射击训练。
挖单人掩体,他的动作干净利落,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一丝不苟。杨将军在连队大食堂,与战士们同吃一锅饭,他说这比吃小灶要香。在连队菜地劳动,他脏话、累活抢着干,他说他来自农村,本色改不了。做起俯卧撑来,年近半百的司令员可以连续做上几十个,他说这得益于战争年代下的底子,很快,杨得志就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以至于好长时间战士们竟然没有认出这位“老杨同志”就是司令员。
见许多战术猜测这位老杨同志的真实身份的时候,杨得志才在军人大会上作了自我介绍。这位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同娱乐的司令员饶有兴致地为战士们演唱了一曲家乡花鼓戏。
由此可见这位杨司令跟下面的人关系非常亲密,战士们没有因为他的高级首长的身份就惧怕他。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1959年当杨得志与百名将军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用他们那粗犷浓厚的嗓音,唱出这首嘹亮军歌的时候,感动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当兵的人。
1963年掀起大练兵、大比武热潮,总参谋部对济南军区军事训练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杨得志选调代表进京汇报表演。
大比武后,杨得志根据指示,积极组织济南军区部队加强夜战、近战训练,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1973年底八大军区司令员出现工作调整,杨得志由济南军区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在整个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担任军事主官的时候,有十几位政委与他共同工作,每当问起战争年代哪一位同志的时候,杨得志司令员能很快发说出这个同志的几大优点,可见杨得志司令员记人特点是从他人的优点记起。
杨得志不仅有着几十年革命战争的经历,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有着25年大军区司令员的工作经验,更有着顾大局、讲团结、宽厚待人、勇于承担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
这样一位为祖国奉献自己一生的上将于1994年在北京逝世。
虽然先辈已去,但追随先辈脚步的后辈们不会忘记,也将一步一脚印坚定地走下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23:41 , Processed in 0.00817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